黄土层,本名赵爱龙,70后,陕西清涧人。年毕业于长安大学。写诗,写评,有作品刊于《中国诗歌》《诗选刊》《延安文学》《中西诗歌》《星星》理论月刊等刊物,入选《陕西青年文学选·诗歌卷》《新世纪诗选》《-中国新诗年鉴》《山东诗典》等多家选本。主编过《旅馆》诗刊。现居成都。
黄土层点评
抱一诗社成员代表作
殷龙龙、周瑟瑟、路云、方文竹
十一月·水泥地殷龙龙
在水泥地上画一个妈妈
我就在她怀里睡觉
妈妈,冬天不冷
睡前把鞋脱了,放在旁边
冬天,曾经是个童话
不该发生的,不冷
贫穷也不冷
冬天,不该坐上一块钱的公交车
一去不返
终点站不该出现
我不小心跌倒了
跌在妈妈的怀里
所抱着的疼痛是那颗最小的小行星
它也有一支粉笔
它不发光
只是活在另外的夜晚
深埋,吃土
影子挥之不去啊
要怎样,才能画出手
垫在妈妈的背后
年
黄土层点评:
殷龙龙的诗歌读的不多,印象中意象隐晦,词句佶屈聱牙,扭曲变形力度很大,不是谁都能进得去。这样的写作难免会拦截掉一部分读者。但这首《十一月·水泥地》写得还是清脱,可感,有独特的感受力和底层遭际的痛感。尤其,将童话元素融入场景,有力地溅起令人怜惜的水花。一个人对妈妈的想念尤其十个月的孕育,是宇宙法则里最初的姿势和温暖,也是最后渴望的姿势和温暖。妈妈这个精神符号,也一直是人们用来抗拒冷,抗拒孤独,抗拒绝望,抗拒恐惧,抗拒生存意义匮乏的。殷龙龙这首诗最可贵之处在于借助妈妈符号和母爱想象,抵御人间的心酸和不幸。起笔“在水泥地上画一个妈妈”,这是用来爱自己的;落笔“要怎样,才能画出手/垫在妈妈的背后”,这是爱妈妈的。显示了诗人的才情和灵气,以及功力。
林中鸟
周瑟瑟
父亲在山林里沉睡,我摸黑起床
听见林中鸟在鸟巢里细细诉说:“天就要亮了,
那个儿子要来找他父亲。”
我踩着落叶,像一个人世的小偷
我躲过伤心的母亲,天正麻麻亮
鸟巢里的父母与孩子挤在一起,它们在开早会
它们讨论的是我与我父亲:“那个人没了父亲
谁给他觅食?谁给他翅膀?”
我听见它们在活动翅膀,晨曦照亮了尖嘴与粉嫩的脚趾
“来了来了,那个人来了――
他的脸上没有泪,但他好像一夜没睡像条可怜的黑狗。”
我继续前行,它们跟踪我,在我头上飞过来飞过去
它们唧唧喳喳议论我――“他跪下了,跪下了,
他脸上一行泪却闪闪发亮……”
年
黄土层点评:
父爱如山,这是人之常情。周瑟瑟写了很多关于父亲的诗,我没通读,但大抵知道收在诗集《栗山》里的不少吧。父亲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往往生前的理所当然而不觉得什么,一但失去则痛彻心扉,如泰山之崩摧。这首《林中鸟》我以前评点过,现在不看旧稿重新阅读依然有新的审美刺激。诗中虽然出现了”我”,但”我”其实是物化的,悲痛令其失去了人的灵敏,而麻木物化。或者说,林中鸟比”我”更具有人的日常灵活性。读这首诗,我一直觉得是”顶拍”的效果,人和鸟,在镜头下游移,背景音乐凄凉。对于父丧,古人有守孝三年的古礼。现代人倒不必泥古循之。但一个人的悲伤如何托付和释然,这首诗里有迹可寻。通宵失眠,晨起走向墓地,下跪,泪流满面。。。而鸟的全知式视角给整首诗带来戏剧性效果,虚实相生的鼓噪和议论给诗人的悲痛带来了稀释性的轻松和悲剧性暂缓。这也是诗人的高明处,通过视角的转换拯救了自己。
谛听
路云
一根蛛丝从昌耀墓碑左上角,
伸向他母亲墓碑的右上角,
跨度不超过两米,
把两座低矮的坟丘连成一个整体。
我呆立墓前,想找到这只蜘蛛,
向它致敬,可它不见踪影。
回家后,我老掂记着这根蛛丝,
万一被风吹走了呢,
或者被突然掉落的枯枝压断,
母亲与儿子,如何在一阵盲音中
听出夜半的蛙鸣正在变暗?
于是,我试着把这根无意间
潜入心中的蛛丝移向诗行,
保留它并不光滑的表皮,
这会是一个什么形象?
在多次失败之后,我开始把自己
从那个完美的形象身上剥离,
就在那一刻,细小的疼痛中抖出
一张蜘网,缚住我颤动的双脚。
/4/10
黄土层点评:
路云的这首诗抓住母子墓碑间的一根蛛丝大做文章。主角又是昌耀,似乎人文价值更大,其实换做普通的儿子,效果也无不同。诗人的联想是很丰富的,蛛丝——电线——压断——盲音……尤其在转场中,转到自己身上时有些生硬。接下来的写法完全在意念里打转,很不及物了。“不及物”也是一种难度写作。意念中的蛛丝有一种形象?完整和断裂,几番闪现之后,诗人“细小的疼痛”无疑是重点,题目《谛听》由此而成立,最后一句“蜘网”有些怪异和费解。可以是对执着者行动力的消解,也可以解释为谛听的时间的长久。
奴隶制
方文竹
我们相爱多年美好的日子过得一点不剩
头发花白时答案终于变成了好奇
商量着试图将日子从现代过回到古代
在资本主义时代机械式复制一些情感标本
在大封建时期建造一座大庄园花蝶荷塘丫环啥也不缺
在奴隶制时期要停顿下来慢慢过慢慢地过
你当我的一天奴隶
我当你的一天奴隶
互为主奴榨干爱的余汁享尽占有的烈焰
盘剥春光白雪秋果饮足唯美的清露
“连自杀也被管制呀大地扫荡得真干净”
孤篇绝句完形爱的内容一览无余
并繁衍出无数手抄版
最后到了原始社会以原始的爱而终
而原始的爱来正自于压迫的爱
黄土层点评:
方文竹的这一组诗歌都很喜欢,具体选哪一首竟然犹豫不决。比如长诗《绵延》也可评,但小评不恭,大评不力,故弃之。《野史》《广德县一宿》文化的成色很高,从题目完全判断不来他会写成什么样子。《山间访孟小飞不遇》《山民》《鸡》可谓有趣,活泼,通脱。而最终选《奴隶制》则因其构思的精巧和新意的笋起。这首可以看作是对现代人婚姻状况的深度思考,用调侃谐谑的笔调,层层剥离着“美好的日子过得一点不剩”的坚壳式情感困局。马克思划分的社会形态一直我们陪伴着我们成长,但是这种社会进化论的论调也被人频繁颠覆和否定。诗人不管这些,他借用这个形式,从资本主义溯回到原始社会,每一层极的诗意设定都让情感的枷锁和疆土一点点松动,一点点获得氧气。当溯回到奴隶制时停顿了一大段时间,并安营扎寨书写起情感的千千结,用力也猛。令读者不禁被洗脑,婚姻的本质难道就是奴隶制?这是很难否认的。这里诗人用了一系列锐利的词语,助证自己的论断:榨干,享尽,盘剥,饮足,管制,扫荡,繁衍……最后来了一句“而原始的爱来正自于压迫的爱”,重点强调“压迫”二字,将奴隶制和婚姻的共通性,水到渠成地揭示了出来。这种写法,有难度,融化掉了学术和学究的藩篱,而感性地呈现了谐谑美学的风采,结合婚姻这个社会化主题,像雅马哈鱼一样回到了她的源头。即便这是可行的,奴隶制可是永生的符咒和暗礁。这就是这首诗的深刻之处。
抱一诗社
社长:李世俊
主要成员:(按音拼排序)
安琪百定安昌政方文竹宫白云黄土层柯桥路云林雪林荣李轻松量山刘成渝马启代梅雨南鸥
庞白松林湾覃可殷龙龙姚大侠砚青周瑟瑟
诗赏读
在读与写中与您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