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盛产竹子的国度,自古以来,先民们便对那傲骨挺拔、不畏霜寒的竹子有着不可言语的特殊偏好,所谓“茂林修竹”、“汗青留名”之说,都与竹子有着密切的联系。
古人不仅爱竹,更喜欢以竹为材料雕琢精美绝伦的工艺作品,使竹刻艺术成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纵观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从来没有哪个民族能够像中华民族这样,对于竹子及竹刻艺术有着如此痴迷的钟爱。从有关文献记载来看,我国的竹刻历史相当悠久:“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可知削竹为简册,文字书于竹,至少在商代已经流行。
▲战国郭店楚简《太一生水》
又据《礼记·藻》:
“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
说明竹笏是周朝仅次于玉,象牙笏的礼器。然而,由于历史与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的考古发掘中,极难找到商周时期的竹制品。
▲明象牙笏板(笏即“朝板”:是古代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需要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
目前所见较早的竹雕器是湖北江陵拍马山战国楚墓中出土的三兽足竹卮和西汉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雕龙纹髹彩漆竹勺柄。
▲西汉雕龙纹髹彩漆竹勺柄
南北朝时期,竹刻制品由于其制作精细,已成为皇帝赏给臣民的一种赐物。《南齐书·明僧绍传》就有六朝时期齐高帝御赐明僧绍竹根如意笋箨冠的记载。北周时庾信《奉报赵王惠酒》诗有“野炉然树叶,山杯捧竹根”的诗句,可知当时雕竹器物的使用情况。
▲清竹刻诗文如意(南京正大春拍拍品)
到了唐代,竹刻艺术有了较大发展,“留青”技法盛行。今天在日本的奈良正仓院所藏我国唐代竹刻“人物花鸟尺八”(尺八,唐时的一种乐器,又称“箫管”或“竖管”),从头到尾刻满图案花纹。
▲唐人物花鸟尺八(日本正仓院藏)
几名仕女,或在树下扑蝶,或在园中采擷花草,或在石上弹琴,其翩翩之姿,呼之欲出,笑容可掬的神情,跃然竹上。它从构思到制作,都说明竹刻技术在唐代已经成熟。
宋代,竹刻艺术有了新的发展,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宋詹成造鸟笼:
“四面皆花板,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纤悉俱备,其细若缕,且玲珑活动。”
精巧冠绝于世。
▲清竹雕红梅报喜杯(南京正大春拍拍品)
竹刻成为专门的艺术,是自明代中期开始的。
明嘉靖年间,在嘉定、金陵等地出现了竹刻艺术的流派,当时的嘉定竹刻名家是朱松邻、朱小松、朱三松祖孙三代,擅长竹根雕和竹节雕。
入清以后,竹刻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竹刻名家辈出,各创一格。如清初竹刻名家吴之璠、嘉定名家封锡禄等,所制作品妙造自然,精巧绝伦。
▲清中期吴之璠款竹雕山水人物纹小笔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