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院白癜风多少钱 http://m.39.net/pf/bdfyy/
中国传统工艺品以精致、细腻著称,而其中最精者当属雕刻。尽管加工对象多为平常习见的天然材质,但经过工匠的精心雕琢、打磨,总能以小见大,造就出精致典雅、变化多端、浑然天成的艺术品来。这其中,“取乎自然”的竹、木、牙、角器雕刻堪称代表。竹、木、牙、角是最为常见、常用的工艺品制作材料,这一类雕刻也是中国雕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流传的这一类工艺品品类繁多,既有风格简练、古朴大方之作,又不乏文饰繁密、穷极工巧、极尽华美的作品。雕刻者技艺之高超,往往令人叹为观止,忍不住拍案叫绝。这些工艺品自诞生至今,可谓雅俗共赏,备受青睐,在世界工艺美术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竹木牙角雕刻的工艺品,无论实用器还是陈设品,虽然多属小件,却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相关工艺技法诸如圆雕、深浅浮雕、镂雕、拼贴和镶嵌等也是民族传统工艺宝库中的无价瑰宝。
竹雕竹木牙角器以竹雕艺术品为首,显然是受到国人对材质本身喜好的影响。古人历来爱竹,竹子的“虚心”、“劲节”作为精神象征,也历来为国人所重。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器的民族之一,远古时期即有用竹制造的生产、生活用具。考古发现,我国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开始制造使用具有文饰的竹器。竹雕成为艺术门类之一,是在六朝时期。到了唐宋时期,竹雕工艺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竹雕工艺真正的繁盛时期出现在明清。随着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发展,艺术品的材质开始获得突破,竹作为易于选取和加工的材料更是大量被使用。此时花鸟、山水成为竹雕艺术家最常用的题材,另外还出现了供文士欣赏把玩的竹雕楼阁、佛像、人物等题材。在这一时期,大量的文房用具也采用了竹制品,诸如笔筒、臂搁、香筒、镇纸、笔洗等。
蜀道难诗意笔筒
清早期高13厘米
成交价:HKD1,,
香港苏富比.10
笔筒被雕成很多层次。一个游者头戴破帽,骑一骡正在走过两个峡谷间的一座木桥。身边是悬崖峭壁,天空是极浓重的云。在岩石上刻有唐代李白的诗《蜀道难》。诗后是作者的款“中千”。
周芷岩款竹石图笔筒
清
高17厘米
估价:HKD,?,
香港苏富比.10
在巨大的石头之上,是高高矮矮的优雅的竹枝。在竹枝旁,作者留下他的题款:“芷岩樵叟”。
艺术家们在雕刻时,多根据竹筒、竹片、竹根等不同材质的天然形状因材施刀。明代涌现了大量的竹雕艺术家,也逐渐形成了一些影响深远的艺术流派,代表了竹雕艺术的最高水平。竹雕艺术多集中在嘉定(今上海嘉定县)、金陵(今南京市)两地,因此人们将他们分为嘉定派、金陵派。嘉定朱氏祖孙三代创深刻法(指浮雕和圆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金陵李耀、濮仲谦创浅刻法,能依竹材的自然神韵创出古朴而生动的作品来。在题材上,两派竹雕艺术家不仅精习竹根刻圆雕山水、人物技法,又擅竹制笔筒、扇骨镌刻,均为竹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嘉定朱鹤(松邻)、金陵濮澄(仲谦)因为成就卓著而被清代金元钰《竹人录》推为竹雕开派人物。
周芷岩款飞瀑图笔筒
清
高14厘米
成交价:HKD1,,
香港苏富比.10
潘西凤款风雨归舟图笔筒
清
高11厘米
成交价:HKD,
香港苏富比.10
此笔筒描绘了在风雨中老渔夫手揽着一个小孩,弯腰持伞回家,身旁的柳枝被风吹得飘舞。署有“老桐潘西凤”款。
嘉定派
嘉定派生产中心位于江苏嘉定(即今上海嘉定县),其创始人是嘉定文人朱鹤。在嘉定竹雕艺术流派中,以朱鹤、朱缨(号小松)、朱稚征(号三松)祖孙三人最为著名。朱氏三代擅用深刻作浮雕和圆雕技法,其特征主要是高、深、透。浮雕分浅浮雕和高浮雕两种,它与透雕均属竹刻中的阳文刻法.可使器物增加三维效果。刻竹方法是铲去较多竹地.使纹饰凸起于上,并能分出层次。深浮雕多者可达五六层,使器物有圆浑之感。朱氏竹刻用刀如运笔.生动有力,人物及动物神态自然,对后世嘉定派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朱鹤在竹雕设计和制作中,往往能触类旁通,引入书、画的艺术创作理念,将书、画笔法运用于刀法之中。他创作的笔筒、香筒、臂搁、佛像、杯、簪等各类作品,虽然在风格上,有的朴茂质拙,有的精妙绝伦,但大多洼隆浅深,通过达五六层的镂空深刻透雕并行制作而成。他将南宗画派糅入北宗雕刻之中,创造出深刻法,为竹刻艺术开辟了新的技法。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极少。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多为赝品。
朱小松归去来辞图笔筒
明
高14.6厘米
“万历乙亥中秋,小松朱缨制”行书款
成交价:RMB1,,
中国嘉德秋
竹筒形制虽小,所刻图案却具大画意。孤松斜偃,陶渊明手抚松身,展目远眺,神情闲逸。小童所背酒瓮中插菊花一枝,回顾而行,意欲前导。
朱鹤款竹雕山水人物笔筒
明
高14.3厘米口径10.1厘米
底径9.6厘米
笔筒为圆形,口、足部均镶红木。底刻五足。一面浅地浮雕仙山云石,福、禄、寿三仙围坐古木之侧。另一面雕云气、悬崖等,空白处刻惟翁先生六十寿,松邻朱鹤制祝”行书款识。
继朱鹤之后.其子朱缨、其孙朱稚征亦颇负盛名。其刀法纯熟,雕琢技法精巧工丽,形象生动活泼。
嘉定派竹雕到了清康、雍、乾、嘉时已进入全盛之期。当时的竹雕高手多出嘉定门下,嘉定在当时被称为竹刻之乡,前后涌现的声名卓著的竹刻家达六七十人之多.其中较为突出的有吴之蕃、周澈、封锡爵、封锡禄、封锡璋、施天章、张希黄等.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们对后世的竹雕艺术影响深远。
吴之蕃是继朱氏之后嘉定竹刻的第一名手.活跃于康熙年间。他精于行草书画,亦是清代初期著名画家。他擅长圆雕、浮雕等各种技法,也就是薄地阳文的雕刻形式。
竹雕山水人物笔筒
清初
高21.2厘米
估价:RMB35,~45,
成交价:RMB55,
中国嘉德2.5.8
笔筒为多层镂雕。艺人刀法圆婉,研磨细腻,采用“高远法”构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刘晨和阮肇“五台山遇仙”的神话传说。由于工艺上注重留青和透雕恰到好处的结合,图案高低深浅、前后远近都富有层次感,增强了其诗画气韵,使其格调高雅,耐人玩味。
竹雕八骏图笔筒
清中期
高15.8厘米
成交价:RMB,
北京翰海.4.12
该笔筒多层镂雕,包浆亮润温莹,香色古盎。
金陵派
金陵派创始人为濮澄,其字仲谦.生于明万历十年(年),主要活动于明万历至崇祯时期。他的雕刻技艺与嘉定派阳文刻法相反,竹以浅浮雕为主,往往采用阴文浅刻,不事精雕细琢,只就其天然形态稍加凿磨,时人称之大璞不斫。其大璞不斫的竹雕风格为金陵派竹雕开派并得以沿袭。濮澄作品大都简洁、自然而不失生动活泼,使器物古雅而可爱。濮澄擅制扇股、酒杯、笔筒、臂搁一类器物.其作品深受世人喜爱。濮澄最喜用材质盘根错节的竹根做材料,因为其本身即有形态,可因势施刻,达到自己需要的艺术效果。
濮仲谦竹雕松树形壶
明
高12.3厘米口径8.4厘米底径8.5厘米
仲谦款
清宫旧藏。壶呈天然树桩状,深浮雕,制于明万历、天启时期。以树干为壶身,枝雕成柄状,绕壶身而上,壶盖则巧雕为枝叶状,与壶身枝干相连。鱗皱满布,古雅有致。
竹雕狩猎图笔筒
清初
高17.5厘米口径16.2厘米足径16.8厘米
高浮雕。圆形,口、足部均镶紫檀木。刻两组狩猎图,一组为四名骑猎手持三股叉、弓箭追猎奔逃之鹿;一组为二猎手于山上持弓瞭望,另两名猎手手提长枪追杀兔子、羊等动物。
濮澄之后,金陵派涌现出了一批技艺精湛、风格独具的艺人.方洁是其代表。方洁工诗善画,尤擅刻竹,人称方竹。其最拿手的技法是在竹臂搁和竹内黄上用阳文浅浮雕法刻人物像,面部用陷地浅浮雕.其余部分用阴刻。因为两种技法配合得天衣无缝.时人誉之为绝艺。其存世作品不多见。
方洁生活的年代为清中期.当时,除方洁之外,金陵派竹雕的代表人物尚有潘西风.邓渭等人。其中.潘西风擅长以阴文浅刻在臂搁上刻绘山水、仕女图画.邓渭擅以薄地阳文之法携刻名家诗词。这一时期的浅浮雕已很少见,那些精雕细镂的高浮雕、透雕、圆雕、陷地深刻作品基本无人问津.而以圆雕技法刻制的竹根人物和仿造前人所制的作品不断出现。
竹刻留青楼台人物笔筒
清初
高11.1厘米口、底径约6.3厘米
笔筒皮雕,圆形。上端刻云海、楼阁远景,下端刻人物、石台、桥栏、树木。石台之上长髯老者骑马缓行,侍者持团扇紧随,另一侍者手捧宝剑迎面而立。
竹刻春郊牧马图笔筒
清初
高13.7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8.9厘米
笔筒作双月牙型筒状。刻远山峭壁、小溪垂柳,以五马构成全图。其中一匹由人牵往溪中,其余四匹或垂首饮水,或倒卧翻滚,或回首观望,或靠树蹭痒,各具神态。
除嘉定、金陵两派外,江苏无锡、常州竹刻.浙江浦江竹根雕,安徽合肥竹雕.福建漳州竹雕,江西井冈山竹刻,广西桂林竹雕等也都各具特色,均是重要的竹刻艺术流派。原本只具有实用价值的竹雕制品经过艺人们的承传,已经成为了内涵丰富的艺术品。
竹雕寒蝉葡萄洗
清早期
高5厘米口径15厘米
洗葡萄叶形,微拳如掌,叶缘如指裂,纳水其中,即成笔洗。又于外底雕一小叶,以为底足,并雕折枝葡萄一束,藤枝相连。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叶缘高处雕出一蝉,蝉的足尖及翼的轻薄都刻画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此器以浮雕、镂雕、阴刻技法雕成,工艺娴熟。
竹雕松树杯
清中期
高8厘米
估价:RMB20,?30,
成交价:RMB19,
竹根雕
用老竹根作为材料,雕成各种人物.动物等形象,称为竹根雕。
这种雕法多以圆雕和透雕技法为主,根据竹的自然形状进行构思和设计,经过精心雕镂,从而制成浑然天成的艺术品。其特点是因材施艺,需要雕镂者具有丰富的想像力.深刻的独创性,以及高超的雕刻技术。其中嘉定封氏中的封锡爵、封锡禄、封锡璋三兄弟.继承了朱氏刻竹中的圆雕技艺,以竹根为原料,摹仿现实写生,其作品多为此类。经他们之手雕琢出来的器物,多以新奇取胜.如梵僧佛像,往往奇形异状.诡怪离奇;而采药仙翁、布袋和尚诸形象,则多面部慈祥,神采奕奕。
竹根雕牧牛图笔筒
清初
高14厘米口径约9厘米底径约12厘米
笔筒为高浮雕作品。竹根呈“C”形,中间一段偏欹,刻者随形雕成山坳,于下端用高浮雕法刻母、子二牛。母牛缓步而前,双目炯然,子牛卧于不远处,与母牛同向投视前方。牧童盘腿坐于母牛背上,神情怡然自得。大牛身后刻有一树,周围点缀以山石浅草,使场景愈显真实。
封锡爵竹根雕布袋和尚
清初
高7.2厘米底径10.8厘米
圆雕作品。布袋和尚袒胸露腹,面带微笑,神态得意。左腿平放地面,右腿略支起,双脚赤裸。两童子耍于其左怀间,其一伸左手抚其腹部,意趣盎然。
竹根雕采药老人
清初
高14.7厘米底径12.1厘米
圆雕作品。竹根呈棕黄色。老人束发挽髻,长髯,足蹬草履,曲膝低首,目视下方,面带微笑坐于玲珑的山石上,似小憩,又似凝思。药锄置于一旁,老人手持花篮中满盛硕果,有寿桃、灵芝和仙草,隐寓“群仙祝寿”之意。
竹根雕弥勒佛
乾隆末期至嘉庆早期
高8.7厘米
估价:HKD,-,
香港苏富比.10
翻黄竹刻
翻黄竹刻.也叫贴黄竹黄、反黄和文竹是嘉定、金陵二派的典型创作技法,具有技艺精细,应用普遍的特点。其法是将竹竿经煮、晒、压后,胶合或镶嵌在木胎及竹胎器物上,然后磨光,再在上面雕刻书画纹饰。由于其色洁净无瑕,嫩黄娇润,宛如象牙,所以较之直接用竹干、竹根雕刻的器物更为精致可爱。明清时期,专用此法而成就最为卓越的刻竹艺匠是张希黄。其竹雕制品细巧精微.曲尽画理。作品主要有两类;其一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各种装饰图案和文字.其二则是利用竹根或竹干直接雕刻各种摆件。张希黄往往能于方寸间展层楼、山水的万千气象。其作品纹饰通常有彩花如意、连瓣勾莲、回纹、云雷纹、蝉羽纹及山水风景、花鸟人物等。
正因为嘉定翻黄工艺品颇精,清乾隆帝于南巡中发现这种工艺品后,甚为喜爱,命地方上每年进贡,这种工艺也因此大为发展。
文竹海棠式双层盒
清中期
通高10.8厘米口径15.3?11.3厘米足径15?11厘米
盒海棠式,通体竹黄贴花。盒四周及盖面贴蟠螭式缠枝纹,盖沿贴回纹。造型玲珑秀美。
文竹嵌玉炕几式文具匣
清中期
高23厘米长30.3厘米宽13.2厘米
匣长方形,炕几式,几面有高、低二级,高几略长,四足低矮,通体竹黄贴花。几面上置文竹四节方尊(内置一竹制嵌螺钿如意)、嵌蜜蜡螭纹盒、书贴式两层盒各一。整体造型匀称,制作精良,包镶工艺精细。
文竹雕山水人物笔筒
清
高13.8厘米
估价:RMB25,?35,
成交价:RMB41,
北京翰海1.7.2
仿古竹雕
仿古竹雕,即以古器为仿制对象的竹雕制品。清代,乾隆帝嗜好古器,仿古器皿遂得大行其道。仿古竹雕主要是以竹根为材质的仿古青铜器,器皿上往往还刻有类似青铜器铭文的文字、图案。同时期出现的一些仿古竹壶、竹瓶、高浮雕山水人物笔筒、立体人物雕刻等,均一反前人浑厚朴实的风格,而专以新奇为主,越刻越奇,越奇越精.奇妙之处胜过了前代。有一件出自清宫造办处工匠之手的竹根雕刻提梁卣。作者借鉴青铜器纹样加以演化,改变为适合竹刻的纹饰.将造型美与装饰美融为一体。工细之处主要在于平地深刻的技法,而且所制的提梁是用直竹拗曲而成,但却丝毫没有与器身粘合的痕迹,做工细致,巧夺天工,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竹刻花卉笔杆
明万历
长22.5厘米
“大明万历年制”款
成交价:RMB,
北京翰海秋
竹根雕三足鼎
清中期
高12.7厘米口径12.4厘米
鼎呈圆形,三足呈莲瓣状鼎立,两耳朝天。通体雕回形纹。鼎盖雕三只夔龙。外观仿青铜器型而略有变化。
竹雕松竹笔筒
清康熙
高18.8厘米
笔筒呈椭圆形,两侧各浮雕茂盛松树,间以诗文一首“昂霄自可五千仞,占梦须酬十八公;岂必华阳陶处士,年年豢鹤听松风。……辛酉夏六月,梅侣山人作。”构思巧妙,构图简洁,刀法简练有力。
竹雕十六罗汉山子
清中期
高30厘米宽17.2厘米
高浮雕作品。山木岩壑自然成型,十六罗汉分别在山崖、树下、溶洞中,形态多样,神态各异。
木雕以各种木料及树根为材质进行雕刻而成的器物和艺术品,就是木雕。木雕是传统雕刻工艺中的重要门类。木雕艺术有古老、悠久的历史,在我国远古的原始社会就已出现,各个历史阶段也都有发展。明、清时期是我国木雕工艺最辉煌灿烂的时期,出现了扬州木雕、东阳木雕等流派,以及一些极负盛名的雕刻能手,如黄杨木雕创始人叶承荣等。木雕制品使用的木材品类繁多,其中的优质木材包括花梨、紫檀、铁力、红木、楠木、鸡翅木、影木、乌木、黄杨木、榉木、樟木、桦木等。尤以黄杨木、沉香木、紫檀木、红木等为最宜做木雕。黄杨木适合雕刻各式小件作品;紫檀木、红木适于制作家具及雕版配件等。
金髹木雕雪山大士像
明
高34厘米
成交价:RMB2,,中国嘉德秋此尊金髹木雕,运刀爽利奔放,大胆而不越规度。剔凿骨骼筋脉或衣裳褶纹,均出于运斤成风的雕琢。全身通饰金糅,打金胶,贴金箔,上罩透明漆,为“金箔罩漆”工艺。只有眉髯在木地上略施木色漆灰,以增强毵毵之感。大士像构思之巧妙,工艺之精湛,堪称木雕之典范,极为难得。
金髹木雕阿弥陀佛坐像
明
高31厘米
估价:RMB20,~30,佛像面部修长,身躯瘦窄,莲座刻法简略,这种不寻常的比例却给人脱俗清新之感。眉、目、口、唇等部位线条锐利,轮廓分明,雕刻痕迹尽在。本作品给人的感觉是,爽朗之中有含蓄,生动之中见静穆。
紫漆木雕阿弥陀佛像
明
高20.5厘米
估价:RMB30,-50,佛像金身紫漆,袍服上罩金漆,多已剥落;面、胸及手足紫漆,色浅而细润,应是采用不同漆彩及不等量色剂调涂所得到的效果。
木雕无量寿佛坐像
清
高13.8厘米
估价:RMB15,~25,像材紫褐色,质地近沉香而较坚密,无香气。像头戴佛冠,臂饰宝钏,端坐在仰覆莲座上。上身赤裸,下着薄裙。眉眼及口唇曲线圆婉,雕刻精细。
黄杨木雕
黄杨木雕以浙江乐清、温州为主要产地。黄杨木生长缓慢.俗有千年矮之称。其质地坚韧光洁,纹理细密.适宜雕刻工艺陈设品。黄杨木雕发源于乐清县.距今约一百五十年,由著名艺匠叶承荣首创。黄杨木雕起源于龙灯骨架上装饰的木雕小佛像.至清末发展成为艺术欣赏品。制品题材多为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其技法除了圆雕、镂雕.深浅浮雕外,还创造了镶嵌等多种技法。黄杨木雕产地还有广东潮州、上海等地。清末民初时期.黄杨木雕大师朱子常创作的捉迷藏等作品在南阳劝业会、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奖,黄杨木雕的精湛工艺也广为海内外所知。受此影响,此后黄杨木雕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成为传统工艺艺术的一朵奇苑。
黄杨木雕竹节形花插
清
高13.7厘米
花插以竹身作花插,旁边雕细小竹枝、竹叶,底部巧妙地雕刻两裸竹笋。造型秀巧,随形雕竹花插,色泽黄润。雕刻生动,刀法圆润。
黄杨木雕梅竹笔筒
清初
高15厘米口径最大6.1厘米底径最大7厘米
此作品集镂雕、高浮雕、浅浮雕技法于一体。色泽微黄,新老竹干丛生,又镂雕梅干一株与竹并立。梅、竹干间多处镂空,精巧玲珑。整体构图疏密相间,虚实相应,富有韵味。
黄杨木雕五岳真形道冠
清
高8厘米
冠为黄杨木整挖而成,五面雕五岳真形,形状筒练,代表道教圣地五岳名山。
黄杨木雕灵芝如意
清
长36.5厘米
估价:RMB25,-35,
成交价:RMB24,
北京翰海1.12.10
沉香木雕
沉香木雕因材质名贵而自成一系。沉香亦名奇南香、伽南香,主要产地在东南亚。沉香木作为雕刻用材,已有很长历史。因沉香木雕珍稀名贵.古代一般只有帝王、士大夫及寺院僧侣才能享用。流传至今的沉香木雕艺术品.在传世木雕中价值奇高。
沉香木雕山水笔筒
明末清初
高14厘米口径12.5厘米底径9.5厘米深浮雕作品。全器呈蒸栗色。外壁雕山石、茅亭、小舟及人物。拼镶的木块亦不着痕迹。全图情趣盎然,使人如入画境。
紫擅木雕
紫檀木主要生长在东南亚和中国的两广一带.生长缓慢.成材需数百年。故紫檀木密度极高,制成后的家具和雕刻品细密坚硬.黝黑如漆,华丽而内敛。很早以前,紫擅就被世人称为木中极品。晋崔豹《古今注》记载:紫楠木,出扶南.色紫,亦谓之紫檀。从明代起.紫擅木开始广受青睐.用以制作家具、摆设品。
紫檀木雕花兕觥
清初
高17.5厘米长28厘米
觥椭圆形腹,圈足略往外撇,足面有壶门轮廓。通体刻回形纹为地,其上雕夔龙、夔凤、饕餮羽翼、几何各类纹。
紫檀浅刻山水笔筒
清乾隆高20.5厘米
成交价:RMB,
北京翰海年秋
笔筒外壁一周浅刻山水纹饰。远处崇山叠嶂,古树森森,匡庐隐约其间;近处湖光渺渺,渔舟荡漾,一派世外桃源的好景致。笔筒下方的山岩间刻“臣方琮恭画”款和“臣”、“琮”两方印文
紫檀木百宝嵌花鸟笔筒
清中期
高13厘米口径10.2厘米底径9.5厘米
笔筒内壁光素,外壁以螺钿、孔雀石等嵌成翠竹、梅花、绶带鸟图案。工艺精妙,色彩简净明快,极富艺术感染力。
红木雕
红木,又称紫榆,广东称酸枝木。红木也有新老之分,老红木颜色较深,大多呈紫红色,有的色彩近似紫擅,只是光泽较暗.颜色较淡一些。新红木一般颜色黄赤,木纹与花梨木相似。现代家具制作中仍多采用红木。其特点是古雅精致,富有观赏性。
红木雕七佛钵
清中期
高14.5厘米口径13.5厘米
高浮雕作品。圆钵形,中空。刻莲花坐佛七尊,每尊佛前刻七言律诗一首。佛像面容纯净、肃穆。
东阳木雕
浙江东阳是木雕的传统产地,被称为雕花之乡。该地创制木雕约始于唐代。据东阳县北宋兴建的南寺塔所遗佛像可知,当时的木雕已达到一定水准.并形成了木雕佛像等优势项目。明清两代,东阳木雕开始形成完整的艺术风格。建于明永乐年间的卢宅肃雍堂,建筑上存留不少木雕,极为壮丽。清乾隆年间.宫廷征召四百多名东阳匠师进京修缮宫殿、雕制宫灯。北京故宫、杭州灵隐寺等多处名胜古迹至今还保存有当年的东阳木雕作品。
东阳木雕的题材内容多为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画面设计与中国画传统的白描一脉相通,图案装饰丰富而有变化,满花中还穿插着内容丰富的雕饰.加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等。在艺术手法上.东阳木雕以层次高、远、平面分散来处理透视关系,并以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或鸟瞰透视为构图特点,故而在一定的平面和空间范围内.它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可以比西洋浮雕更为丰富。
黄杨木雕观音
明晚期高23.5厘米
观音像以黄杨木雕成,发挽高髻,双目微合,面容安详,胸垂璎珞。身披天衣,侧身玉立。人物肌圆骨润,呈现出柔和的线条,极富美感。
东阳木雕的雕刻技法以浮雕为主,结合运用深镂空雕、透空雕、透空双面雕半圆雕、三面雕、圆柱雕、拼斗雕、阴雕、树根雕、彩木镶嵌雕镂空贴花雕等十多种手法。雕工精致、洗练,玲珑剔透而不伤整体和牢固。例如透空双面雕,是一种将木料穿花锯空以后,再进行正反两面雕刻的技法。其图案完整,结构严密,透空透风,坚固耐用,常用于房屋挂廊,门窗、宫灯、屏风、柜架上的雕饰。
东阳木雕原材料的种类主要以香樟木、松木、山白杨为主,也有用柏木、红木(花梨木)、水曲柳、水杉、云杉、红豆杉、台湾松木的。东阳木雕的艺术作品一般不加彩绘,多用本色透明清漆涂罩.以保留木质的天然本色,使人们能更好地欣赏雕工的高超技艺。
白木雕航归地屏
当代
长3.4米宽2.4米
作品于年由陆光正大师创作。以深浮雕的木雕工艺表现大海归航,寓意完全统一。当之无愧地被人民政府选为赠送香港特区政府的礼品。
牙角雕牙角雕泛指用兽牙、兽角雕刻的作品,收藏界特指象牙、犀牛角器物。象牙色泽洁白、柔和,温润可观;犀角则因其珍稀而名贵。牙、角雕成的器物都是美轮美奂,极富艺术魅力。
牙角雕发端于远古时期。我国古代不少地区湿润多雨,适于象群生存繁衍,所以象牙较为常见,如在距今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有十多件象牙雕制品出土。犀角则不及象牙普遍。商周时代,牙角雕日渐繁荣,且技艺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到唐宋时期,牙角雕已日臻成熟。
象牙雕龙纹笔架
明中期
高7.9厘米长16厘米宽3.8厘米
圆雕作品。足部镶紫檀底座。主体雕为五座山峰,中间一座最高,两边次序降低。五峰之下海浪围绕。山峰之间则雕有一双巨龙,缠绕于山体间。
牙雕
明清时期,随着与其雕刻技法相同的竹、木雕刻艺术的高度发展,以及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象牙原料大量引入,以象牙为材料的牙雕工艺也相应发展起来.牙雕传统工艺得以长足发展。明代牙雕风格上以简洁圆润为主.存世作品相当多。清代牙雕工艺发展更为迅猛,作品种类繁多,小自扇骨、香熏、花插、笔筒,大到花卉盆景、山水人物、巨型龙舟.连幅围屏等,均为常见题材。明代的鲍天成、濮仲谦,清代的尤通、尚均等.均为精通各类雕刻的高手,尤以牙角雕创获颇巨。
牙雕工艺流程有设计、凿、铲、磨等工序.有一些作品在雕刻后还须经过彩或熏。凿、铲是制作牙雕制品的重要工序。凿主要是使用锯、凿子、钻打造牙雕品的形状.轮廓;铲用于细部刻画。磨是为了充分显示出象牙的质地美。彩分为全彩和半彩,全彩是将象牙通身施彩:半彩即局部施彩,适用于彩头.飘带、花边一类的制品。熏的主要目的是使牙雕制品产生陈旧古朴的工艺效果。其技法是将象牙置于熏箱内,点燃香以烟将象牙熏成黄色或黄褐色。熏制牙雕主要有仿明、仿乾隆、仿出土三种。
象牙观音
明
高30.3厘米
成交价:RMB,
象牙帝王像
北京翰海年春清
高58.5厘米
成交价:RMB,
北京翰海年春
角雕
角雕所用材料主要为犀牛之角。犀牛是世界稀有动物.产于亚洲的东南部及非洲一些国家。我国历代宫廷所用犀角主要来源于越南、南掌(在今老挝境内)、暹罗(今泰国)等国进献的礼物和各地官员的贡品。
犀角呈圆锥形,稍有弯曲,长短不等,在15~30厘米之间。表面为乌黑色,内中渐浅,为灰褐色,也有浅灰黄色。由于犀角珍贵,受到政府控制.故以犀角制器的匠人极少。见于文献记载的匠人只有明代鲍天成。此外,明人濮仲谦、明末清初人尤通除精于竹、木、牙.玉石雕刻,在犀角制作上也颇负盛名。明清两代犀角雕刻高度发展,苏州.扬州、南京、杭州、广州等地都有产品。清代宫廷大约自雍正朝起开始制作犀角器.至乾隆朝达到鼎盛。
犀角雕云纹盒
明早期
高1.8厘米径4.4厘米
盒用犀角雕成,圆形,有盖,子母口相合。盖面与外壁各剔刻三朵如意云头纹,小巧玲珑,颇为可爱。这种小盒亦称“牛眼盒”。此器模仿漆器工艺中的剔犀技法,精心打磨,线条圆转流利,刀锋泯然无痕。
犀角雕云龙杯
明末清初
高21.3厘米口径19.5~11.5厘米底径7.3厘米
杯栗色,宽流爵形状,平底,下为圆柱形。通体以高浮雕技法雕云龙九条,或凌空腾跃,或缠绕杯壁,景象壮观。另雕有双股式手把。
犀角下端较大,中空,上端尖锐。雕刻时.因其价值昂贵.雕刻者不愿稍有所废.所以往往将它倒转过来制成盛器。大部分犀角器因而被制成酒杯、酒盅.洗.盒、鼎等盛器及笔山.花篮、盆景等,偶尔也制成人物雕像。清宫廷犀角器以犀角杯为多,仿古制品亦颇具风貌。此外还有光素杯,有的以整个犀角制成天然形犀角杯,还有的用犀角零料制成无把或单把的酒杯。清宫犀角器所用材料有犀角和牛角两种。天然形、山水形、人物形、仿古形等犀角杯多用犀角制成,而花形杯则多以牛角制成。两者颜色不同,前者黑紫色,后者尖部灰黑、下部浅黄。有许多犀角器经染色或涂漆后呈浓深发高的黑紫色,本色者需经烫蜡以保护器表光洁。犀角之所以被制成酒杯状,还与其极高的药用价值有关。酒置于犀角杯内,可分解其中的药用成分,从而产生清热解毒的功用,对饮用者身体健康颇为有利。牛角常常作为犀角的代用品,被制成外型与犀角器一致的工艺品,其价值自然远逊于犀角制品。
犀角仙人乘槎
明末清初
高11.7厘米口径8.7厘米
槎蒸栗色,长形。采用圆雕、透雕等多种技法。雕仙人手持如意乘槎船行游,构思灵巧,形象逼真,曾入乾隆帝百宝之藏。槎首前刻“再来毕甲子”和“尤通”篆文款。
犀角雕仿古光素杯
清中期
高9.6厘米长17厘米宽8厘米
杯浅棕色,椭圆形,圈足。身光素体,口沿衬以阴线回形纹。流口处镶嵌夔耳活环。盛器质地莹润,杯造型优美,颇为难得。
镂空透雕
镂空透雕是牙角雕刻中常用的技法,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出神入化的镂空透雕象牙套球,它是中国特有的国粹。年,在规模盛大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中国的一件二十六层镂空透雕象牙套球赢得特等金奖。这种套球由大小不同的数层同心空心球连续套成.各层之间相互独立,每一层球体都可以自由转动,每层球的表面又镂刻有浮雕花纹,真是玲珑剔透,精美绝伦。镂空透雕象牙套球这一绝技曾一度失传.清乾隆年间又被重新创造出来.并不断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后,该技得进一步发展.匠人最多可镂雕48~50层。
螭龙纹犀角杯
清
高15.5厘米
外壁雕螭龙葡萄纹,枝叶果实茂密,一大螭龙爬于杯口之上,线条流畅。内壁刻画叶脉,刻工精湛。
犀角雕折枝花卉纹三足杯
明早期
高16.7厘米口径13.6?10.5厘米杯以犀角雕成,杯口如同一朵盛开的花,外壁雕荷花、海棠、蜀葵、荔枝,寓意吉祥。枝叶花果开阖仰俯,叠压穿插,姿态生动。三足雕成三束折枝花果形,枝蔓交错,托抱杯体。此器采用镂雕工艺,角的尖端一分为三,经加热处理后外撇成足,增添了轮廓线的变化。杯体经雕刻研磨,更显出材质之美,如膏如玉,光韵内敛,加之纹饰清雅精致,使此杯成为犀角雕刻中的佼佼者。
犀角雕折枝葵花形杯
明早期
高39.7厘米
左口径14.6厘米右口径11.8厘米
杯以非洲犀角雕成折枝蜀葵,杯口雕作花头,花瓣呈螺旋式,杯底挖出花蕊。枝叶、花苞的弯曲向背均略作夸张。主枝于杯口处合抱,至腰处分裂为二,又有数条小枝盘绕其间,穿插转折。蜀葵开花在夏末,明清时以花卉为题材的器物,时常用它来暗示季节的更替。此器采用镂雕、浮雕、浅刻等技法,并略施染色,在古雅中见妍媚。
象牙镂雕福寿宝相花套球
清中期
直径9.1厘米
此作品采用镂雕技法,内外层交错重叠,玲珑剔透,表层刻镂“福”、“寿”字和宝相花纹。从外到内有大小空心球十一层,每层球均能自由转动,且均雕镂精美纹饰。
微型雕刻
与气魄宏大壮观的景物不同,微雕的魅力在于在分毫之间创造出如诗似画的大千世界,轻巧精细,玲珑剔透。形虽小.但内涵和境界却同样可以展示大手笔、大气魄。樊星海先生将长.7厘米、宽24.8厘米的宋代长卷《清明上河图》雕刻在高13.4厘米、直径0.62厘米的象牙片上,透过放大镜可见人物神态各异,树木.房舍错落有致,车、船.驴、马栩栩如生,再现了原图的风采和神韵。现代微雕可以借助于显微镜,而此前的微雕全凭手感创作,真令人拍案叫绝。
牙雕三老教子寿臂搁
清
高15.7厘米
估价:RMB4,-6,
成交价:RMB4,
中鸿信拍
1.6.29
犀角山水人物诗文杯
清早期
高15厘米
“柱石方氏”款
成交价:RMB,
北京翰海
年秋
杯身以高浮雕的山间景象为背景,立体感强。杯内雕山岩和云纹。杯外云雾缭绕,苍松古树,亭台楼阁,旅人樵夫隐约可见。瀑布山溪曲折蜿蜒,渔夫捕鱼忙于岸边。在杯上部的一侧刻草书诗文,另一侧刻“柱石方氏”印文。
吴南愚象牙微雕东山丝竹插牌
清
直径7.3厘米
此牙雕作品所刻山水、人物似带有文人气息的一幅国画。作者本人行草题字,每字细若毫毛,行款气韵无不中矩,可称微雕的精品。“东山丝竹”指晋代政治家谢安早年在东山(浙江省上虞县南)隐居,放情丘壑,以丝竹为乐的故事。
染牙佛手式盒
清中期
高2.8厘米长9.5厘米宽7厘米
圆雕作品。盒身雕为佛手状,瓜蒂处以高浮雕刻成枝叶、花蕾,并染以绿、褐等色,使之形似原物。
劈丝编织
劈丝编织是利用象牙天生的细致纹理和韧性好的特点.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将象牙劈分成宽窄、薄厚均匀的纤细薄片,即牙丝,再用这些牙丝精工编织成牙席、宫扇、花篮、灯罩等器物,经一定的艺术加工.使之成为风格独特的艺术品的工艺。因为象牙的劈丝和编织须温润的环境.所以劈丝编织成为广东派牙雕的独特技艺。
象牙丝编玉堂富贵宫扇
清中期
通长57.5厘米宽33.6厘米
扇面呈圆腰芭蕉形,用厚不足1毫米的象牙丝编织成蒲纹锦地。此扇画面章法极精,将编织与浮雕巧妙结合在一起,制作精良,孔缝均匀,富贵华丽,是清中期广州工匠向朝廷进献的寿礼。
犀角十八罗汉山子及局部
明
高35.5厘米
成交价:RMB1,,
北京翰海年秋
以整角雕成。色红而润泽。角尖部即山子的顶部雕一佛。佛肉髻、吉珠、螺发雕刻细腻。眉间白毫,双耳垂肩,身着袈裟,双手结禅定印,结跏趺于莲台上。佛像下则为十八罗汉。分别采用高浮雕、镂雕及部分圆雕的技法,刻出山石、花草、古树及神态、姿势各异的罗汉,罗汉或伏虎、或降龙,或手拿莲花、或持钵,栩栩如生。雕工圆润,磨工讲究,不露刀锋。
镶嵌和茜色
镶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雕刻好的牙壁上镶嵌其他色彩艳丽的物质;另一种是将牙片和其他如宝石.彩石等色泽鲜艳的物质一起镶嵌在设计好的图案上。茜色是为了改善单调的色彩和遮蔽牙、角自身的色彩缺陷。镶嵌和茜色这两种方法进一步增强了牙雕制品的装饰效果,使之更加亮丽多姿.异彩纷呈。
象牙雕染色花卉纹香囊
清中期
高厘米长14.8厘米宽7.6厘米
此器采用广东牙雕传统的拨镂、染色等技法,刀法通透,细致流畅,花卉带有西洋风韵,是宫中盛放香料或首饰的化妆盒。
竹雕收藏鉴定(一)
明以前的竹雕作品,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用具,其中也包括一些祭祀品。由于竹制品不易保存,流传至今的并不多见,以考古发掘的残器、残片居多。
现存古代竹雕作品以明、清两代制品居多。这一时期,竹雕制品从日常生活用具,逐渐发展为兼重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工艺品,其中还有一些为纯艺术性的陈设品。明代器物构图简净、饱满,线条遒劲,技法上以深浮雕和透雕为主,刀工淳厚老到,整体浑厚古朴。品种以笔筒、香筒及人物陈设品为主。明清竹刻多镌作者名款、印章,这为收藏者的鉴识提供了重要依据。真款刻写自然流畅,秀中有骨,刚而不板,无矫揉造作之感,作者艺术特征显著。伪款则线条呆滞,运刀乏力,与原作者风格不符,有的虽形似却无灵气。赝品多有仿造刻款,仿名家款识的比较常见。
竹雕收藏鉴定(二)
清前期承明代遗风,风格仍以简洁浑厚为主,但表现技法更为多样,往往浅刻、留青、圆雕各种技法同时施行;品种除笔筒、香筒外,臂搁、山水、人物等也被大量制造,制作秀雅有致。清后期雕工较粗,制品较为浅陋、单一,运刀平而浅。器物种类多为扇骨、臂搁等。也包括群仙祝寿、三羊开泰等大件题材,同时流行小像写真、篆刻金石文字及铭文诗篇,作品强调再现书画笔墨。
除年代款识,色泽也是鉴定竹刻制品的依据之一。一般而言,年代越久的制品色泽越深,呈琥珀色、暗红褐色、深棕色或柠檬黄色。经多年不断摩挲把玩,制品手感莹润光洁,色感则温和有致。年代较近的制品或现代制品色泽较淡,与竹材自身色泽相去不远。作伪者常将新器加以染色,使之颜色转深,此类制品色泽上浮,逾而不沉,不似自然色译之纯正。
竹雕雕刻三技法
留青,又称皮雕,是一种留取竹子表面一部分青筠雕刻图纹,然后铲去图纹以外部分,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地的技法。唐代留青技法的竹皮与肌理区别分明,纹与地截然两色。明代刻竹艺匠张希黄有所改进,有留存多少之别,以表现深浅浓淡之变化。
薄地阳文,浮雕技法之一。其刻法浅于明代的高浮雕,故名“薄地阳文”。施刻时,将花纹以外全部竹地或邻近花纹四周的竹地刮去,使花纹微微高起,然后雕刻。
深刻,平面阴刻法,下刀较深。有深刻浮雕和深刻透雕两种。深浮雕法将肉地雕去较多,使所雕图案、花纹高出地面;透雕则是镂空部分竹干,使图案、花纹阴现。
木雕的保养
一般木雕保养应注意不要被水淋、日光曝晒、炙烤,并注意防霉、防虫蛀等。
比较特殊的,如黄杨木雕,可以长期保存,年久后木雕色泽由淡黄变为深色,更能增添其古雅的美感。黄杨木雕是磨光上蜡的,故不可用硬物修刮,脏时应用细布轻擦。龙眼木雕的木质坚脆,应避免阳光曝晒,可以放于室内陈列,并保存于湿润的环境中,以防干裂。常用细布擦拭可保持龙眼木雕的光泽。红木小件常擦拭可愈显红亮,并可增添古雅意趣。
木雕的保养
一般木雕保养应注意不要被水淋、日光曝晒、炙烤,并注意防霉、防虫蛀等。
比较特殊的,如黄杨木雕,可以长期保存,年久后木雕色泽由淡黄变为深色,更能增添其古雅的美感。黄杨木雕是磨光上蜡的,故不可用硬物修刮,脏时应用细布轻擦。龙眼木雕的木质坚脆,应避免阳光曝晒,可以放于室内陈列,并保存于湿润的环境中,以防干裂。常用细布擦拭可保持龙眼木雕的光泽。红木小件常擦拭可愈显红亮,并可增添古雅意趣。
牙角雕的收藏保养
牙角雕是有机类物质,易破损断裂。在收藏保养方面,除要防止冲击、火烧、水浸、酸碱等剧烈侵害外,要保证其有合适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存放条件。温度不稳定会发生热胀冷缩,易引起变形、龟裂、掉片,湿度不稳定会产生失水或吸水而引起缩、胀。一般要求温度在15℃~25℃,湿度在55%~65%之间。牙角在光的作用下易发生化学变化,紫外线、红外线、可见光均可能使牙角变质,因此牙角雕品应避光收藏。
歡迎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