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去过北京中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170317/5252026.html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4周年,江苏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联合扬子晚报自7月15日至8月31日举办“爱我人民爱我军”主题征文活动。征文期间共收到稿件近千篇,集中展示了江苏省双拥工作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本周,经过评委会认真、公正地评审,评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
征文活动获奖作品名单公布如下:
一等奖
《婆婆的千层底》孙克勤
二等奖
《“疫”线上的退役军人》薛培新
《寻找“胜利的密码”》宋奕徐
《最爱那抹红》朱晓纯
三等奖
《“中尉”自述》周小康
《传承》张丹漪
《百年爱民凝正气军魂伟力创丰碑》陈佳安
《小车·小船·百姓》练红宁
《薪火》魏兴云
《拥军是一辈子要做的事》耿建华
优秀奖
《双拥报里双拥情》刘大君
《车船之歌》邵学文
《父女一对“双拥”花》武宇豪
《他们是暖男,也是钢铁硬汉》卢海峰
《两个杂面馒头》张布肸祥
《人民军队守护人民江山》杨帆
《十二圩的茶干》安存立
《双拥花开新江苏》李云峰
《我的第一次嘉奖》黄文龙
《昔日铁军战千里今朝老兵忙为民》居德云
《一夫当关》朱晓群
《一张靓丽的“双拥”名片》程厚明
《永不褪色的军人绿》雍太荣
《把英雄心中的美好目标写出来》叶青松
《镇江热土双拥情》吴玥
一等奖
婆婆的千层底
打开一只暗淡的红色木箱,她看到了婆婆的宝贝:一顶军帽、一根领带,还有一摞千层底。一共36只,32只已经纳好,4只尚未完工,针和麻线还绕在上面。她两腿一软,跌坐在门槛上。曾经痛得快要撕裂的心,又被重重击打了一次。
那是年6月24日。那天,西藏山南市错那县边防某团汽车队队长胡永飞,带着官兵为高山边境哨所运送物资,突遇道路塌方,连人带车掉进了悬崖,为了保护身边的战友,胡永飞被滚落的石块砸中,壮烈牺牲。
那是她的丈夫,结婚才四年。噩耗传到胡永飞老家高邮,她惊昏过去。醒来,强打精神,一路失魂落魄赶到西藏高原,见到了日夜思念的丈夫:躺在那里,冷冰冰的,再也不能跟自己说一句话。她哭得呼天喊地。她强忍着悲痛给丈夫整理遗容,给他穿上一双新布鞋——丈夫衣柜里翻出来的。她听丈夫说过,自己刚入伍时,妈妈做好一双布鞋给他带上,关照到部队里换换脚,丈夫却一直舍不得穿,已经存放身边11年了。丈夫说过,等自己转业返乡时,他要穿上这双布鞋,踏上老家门口的那条小路,回到妈妈身边。她在心里默默对丈夫说:“穿上这双鞋,我带你回家看妈妈吧!”
那一年,丈夫31岁,她28岁,他们的儿子刚刚16个月。回到高邮,她跟年幼的孩子隐瞒了爸爸牺牲的消息,绞尽脑汁编出各种善意的谎言,直到儿子10岁。那一年清明节,她把儿子带到高邮烈士陵园,让他看爸爸的墓。连续两年,她带着他上雪域高原、登边防哨所、去火热军校,努力追寻英雄爸爸的足迹。
这十多年,她是怎么熬过来的?
年,公公突遭车祸身亡,婆婆坚强地挺过来了。婆婆说:“老头子没了,我还有优秀的儿子,刚过门的媳妇。”那时候,她和胡永飞结婚才一年。为了照顾婆婆,让丈夫安心驻守边疆,她说服远在老家四川的父母卖掉老宅,一起搬到高邮胡家来落户,两家并一家过。很快,孩子能笑会蹦,父母与婆婆相处融洽,胡家灰暗陈旧的农家小院满满的生机。她刚怀孕时,婆婆还给她做过两双柔软舒服的布鞋。婆婆一有空闲就坐下来纳千层底,静静地。婆婆说:“趁着自己还没有老,多纳一些鞋底存着,以后再做成布鞋,给小飞慢慢穿。小飞在部队整天穿皮靴、胶鞋,那个没有布鞋养脚。”
那两年多幸福的时光里,她看着婆婆的眼睛跟随着手中穿梭飞舞的细细铁针,亮亮的,那是生活的希望之光。
那希望之光有一天突然黯淡了!因为胡永飞的牺牲。生活从此变成一团乱麻。她看见,婆婆有时拿着一只千层底,呆呆地,手里的麻线揉来揉去、绕来绕去,嘴里喃喃自语。再后来,婆婆会经常拎着一双新布鞋、一块咸肉,在门前的小路上走来走去,逢人就说:“给小兵送去,他在部队上苦哩!”
婆婆精神失常了。一大家子,老的老小的小,她成了顶梁柱。忍着巨大的悲痛,她带着婆婆四处求医,回家还要照顾她的饮食起居。
“有我在,家就在!”每天夜深人静,她在QQ上留言。虽然那个留言永远得不到回复,因为,那是丈夫的号。
年,她拖着行李箱走进扬州,在城西租下一间门面房开洗衣店。一边没日没夜地干活,一边还要照料儿子、婆婆。她从来没有在夜晚12点钟前睡过觉。40岁刚刚出头,她脸上已经布满皱纹,头上满是白发,手上尽是老茧。
人自向前走,花自向阳开。慢慢地,她把日子过得像个日子。稍微有了喘气的机会,她就加入扬州太阳雨爱心志愿者团队,捐助西藏错那县两个乡小学的贫困学生。在那里,建起了两所“胡永飞爱心书屋”,让困境儿童拥有书香溢满的童年。她和志愿者一起悉心照顾扬州周边5位烈士的父母,让英雄的父母晚年不再孤独。生活曾经暗淡无光,她却把自己活成了一道光,照亮更多的地方、更多的人。
现在,她依靠一双手在扬州拥有了自己的新房子,带着婆婆进了城,离开高邮那个伤心的老宅。她给婆婆整理东西,发现36双千层底。她包扎好,带到新家。那是婆婆的念想,也是她的念想。回城的路上,她在手机上反复点放《中国娃》这首歌:……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站得稳呐走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
她的名字叫周忠燕,是江苏省道德模范、最美军嫂;她的家庭,是全国最美家庭。
二等奖
“疫”线上的退役军人
测温,查码。打开行程卡
每个动作都训练有素
专注的眼神,穿透护目镜
拔出坚定光芒,覆盖了夏天里的阴影
这个闷热的午后,风停止了喧嚣
而蝉以长鸣提示躁动的事物
还在人间疾走,譬如病毒、危险
站在略显空旷的街道上
他们重装上阵,红马甲、防护服
代替了军服。手中接过额温枪
就一定要保持青松般挺拔身姿
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站岗放哨
呵——已不再年轻的战士
依旧热血,依旧岁月不减青春
毅然奔赴“疫”线
社区。学校。商场
……这一个个“战场”,没有硝烟没有军令
有的只是军人的使命
和可以安放星辰大海的辽阔胸怀
额头的汗水,闪烁着晶莹的盐白
无数次折返的步履,铿锵着初心的跳动声
——这一枚枚炙热的焰
一朵朵素洁的云,把家园的安宁与幸福
从坚守中,一点点地抠出来
汇集、交织出时代强音
“我愿意在任何地方加入战斗!”
“咱当过兵的,就要冲在抗疫第一线!”
这是灵魂开花的声音,微小而具体的美
有芬芳暗涌,有萤火闪烁
像掠过头顶的鸽哨
沿着天空的声线
去抵达蔚蓝深处,汩汩地流泻大爱
注:据年8月9日《新华日报》:没有硝烟,他们演绎“士兵突击”。
寻找“胜利的密码”
我在军营里长大,从小最爱听的是战斗故事,而令我最难忘的是淮海战役中“小推车”的故事。年的冬天发生在江淮大地的一场伟大战役,经过66个昼夜的浴血奋战,人民解放军以60万对敌80万、以13多万人牺牲为代价,全歼国民党军55.5万人,这奇迹的背后是万民工、88万小推车、4.3亿斤粮食……“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一床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好儿郎含泪送战场。”
走进淮海战役纪念馆,一幅幅照片、一段段影像、一组组数据历历在目……透过70余载的珍贵档案,我努力探寻淮海战场上战略对决的制胜之道。在那场气壮山河的战役中,“一切为前线,一切为胜利”成为高度自觉,广大人民拥军参战热情高涨,家家户户齐上阵,男女老少忙支前,人民支前之踊跃、战果之辉煌,前所未有,堪称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奇迹。回望那段已经载入史册的记忆,心潮依然澎湃,一辆辆小小的“独轮车”打败了国民党的飞机坦克,成为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力量源泉。那一刻,我深刻领悟到,淮海战役的胜利,归根到底是人民的胜利。
70年后,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上,再现“小推车”驰援相助的感人场景。14亿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打响的“人民战争”,一如当年的“淮海战役”那样,再一次让世界为之震憾,令世人为之动容。在这场疫情防控人民战争中,从除夕夜解放军星夜冒雨驰援医院勇挑重担,从医疗专家和医护人员“最美逆行”到社区工作者“日夜奔忙”,从退役军人重披战袍上战位到青年志愿者坚守一线不畏险……防疫战斗中,无数英雄儿女英勇顽强、不惧牺牲,一如战争年代展现出了大无畏的革命气概。那一刻,我深刻感悟到,“小推车”精神已经穿越历史的时空,融入每一名中华儿女的血脉,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光彩夺目的光芒。
从昔日的“淮海战役”到今天的“防控战疫”,历史告诉我们,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人民军队就能无往而不胜、无敌于天下,人民永远是胜利的“密码”。
最爱那抹红
我童年的时候爸爸在安徽大别山区某野战部队服役,妈妈带着我和哥哥在如皋生活。妈妈担任企业的一把手,又兼任工会主席和妇女主任,平日里既要忙工作,还要照顾我和哥哥,可妈妈无论多么忙碌、辛苦,总是精精神神的,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妈妈常说,地一荒了荒一季,人一荒了荒一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为了让我们兄妹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她托人在东大街附近武庙巷里寻到这所老宅子。东大街自古出才子,出过李渔、冒辟疆这样的文学大家,老宅周围有机关幼儿园、安定小学、如皋中学等好的学校,邻居大都是县级机关干部、中小学老师。
妈妈是个讲究生活质量和情趣的女人,我家老宅有三间平房和一个大院子,院子给妈妈收拾得干静雅致,摆满了米兰、文竹、黄杨、罗汉松、六月雪等盆景,妈妈搭了个阶梯花坛,一盆盆盆景错落放置,花坛顶上还有轻纱的凉棚,院子墙角旁种了几株木香花树,每年春夏之际老宅墙上瀑布般绿色枝条上开满纯白的木香,是那么清丽脱俗,微风吹过,绿色藤蔓中飘来一股清新淡雅木质的香味。
在巷子里众多的院子里,最醒目的,最与众不同的是我家大门上贴着红艳艳的“光荣人家”,这抹红是我和哥哥最引以为自豪的,它代表着那份专属于军人和军人家属荣誉和尊重。这抹红让我和哥哥得到老师和同学、邻居更多关爱,这抹红映得妈妈年轻的脸整天红扑扑的,充满自信和骄傲。
妈妈白天忙工作,晚上回到家还帮着其他军属出谋划策,解决生活、工作上的难题。“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鸳鸯双栖蝶双飞,满园春色惹人醉,只愿人天长地久,与我意中人紧相随。”这些都是军嫂们最爱听的歌曲。初夏的晚上,月朗星稀,院子墙角边的木香花静静绽放,空气里散发出清新甜美木质香味。军嫂们忙完家里孩子和老人,不约而同地带上自家的藤竹椅,三五一群,拿着钩针衣服和针线,提着照明灯来到我家院子天井里,在木香花树下一边钩花,听小曲;一边谈谈家长里短,聊聊谁家的军人在部队立功了、谁家孩子考上重点学校、谁家老人生病住院需要有人搭把手……
她们自发组成互帮互助的军属团队,妈妈是这个团队的主心骨和领头雁,“有苦有累自己扛,不拖后腿不掉泪,一家不圆,万家圆,军功章里有我一半”。这是老军嫂传给新军嫂的经验之谈。军嫂们内心里都渴望和丈夫早日团圆,共续儿女情。而更多时候,她们只能把爱和思念藏在心里,独自面对生活中困难,挑起家庭重担,全力支持丈夫在部队好好干。
小时候我觉得最美的衣裳就是绿军装,最美的地方就是爸爸部队营院。每年放暑假的时候妈妈会带着我和哥哥去爸爸部队探亲。我和妈妈哥哥坐火车到合肥后,再乘着部队来接站的吉普车颠簸数小时,才到了爸爸的营区坐落的大别山脉。在连绵15至20公里的大山之中,放眼过去,整片整片的山峦山峰,悬崖峭壁上,危岩怪石间,松竹掩映处,漫山遍野都是开得如火如荼的映山红。红的、粉红的、大红的、紫红的、桃红的、水红的、红白相间的,各种红色汇聚在山岭中,一簇簇,一丛丛,高低错落,似烈火炽燃,似朝霞飘染,似红旗招展。第一次看到这么壮观的花海,从此那抹红深深隽刻在我心上,终生难忘。
在爸爸营区里,我第一次见到只有在小儿书上才能见到的大炮和坦克。酷暑难当,黄沙满面,爸爸和他的战友们在烈日下训练,豆大的汗水顺着脸颊滚下来,一个个晒得又红又黑,一个个咬紧牙关坚持住,没有一个叫苦喊累的。山区生活很艰苦,营区还没有通自来水,挑水都要到山下。山上用水很紧张,每个宿舍都有一个大水缸。很多供给不能及时上山,尤其是寒冬腊月、大雪封山的日子,每天的菜肴就是大白菜炖土豆。战士们每天除了艰苦的体能训练,还要挑石头、开荒种地。最难熬的是夜晚,“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疲惫的他们不仅要和山上毒蚊子、毒虫子作斗争,还要和孤独、寂寞和对亲人的思念作斗争。这些磨砺和考验都没有难倒他们,在任何环境下他们依旧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叔叔们每次去山上驻训,总会给我带回一束映山红,那带着晨露和清香的映山红插在用炮弹壳制作的花瓶里,是那么娇艳欲滴,美得让人心动不已。有时候叔叔们给我讲《闪闪的红星》里潘冬子的故事,讲大别山革命老区军爱民、民拥军故事,在我幼小心灵里,比映山红更美的是爸爸和他的战士们对老区人民的大爱情怀以及老区人民和人民子弟兵之间的军民鱼水情。
由于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山民生病了都会求助部队医疗队。一个大雪纷飞的晚上,山民把在家难产而大出血的产妇送到部队医疗队的时候,因失血过多,产妇生命垂危。当得知产妇急需输血,所有符合献血条件的战士们都踊跃报名,一滴滴鲜红的血滴进了产妇血管里,她苍白的脸上渐渐有了血色。按照当地风俗,山民要给医疗队、解放军战士们送红鸡蛋,但是没有一个人肯受,最后这筐红鸡蛋送到营长爸爸的手上,爸爸收下了这筐沉甸甸的红鸡蛋。晚饭的时候,每位战士、家属还有孩子们都分到一枚红鸡蛋,这是我吃到的最有意义红鸡蛋。爸爸跟我们说:“我们吃到不仅仅是红鸡蛋,更是军民鱼水情。”那对母女出院后,我和妈妈还有军医阿姨们一起去她们家看了小宝宝和她的妈妈,顺便捎去爸爸和全营战士们的问候和礼物。
每年八一建军节前夕,战士们都会和老区群众们一起自编自演《映山红》和《十送红军》,每次在露天广场演出的时候,当营长的爸爸总会让妈妈和其他家属把我们这些孩子们带到后排去坐,把前排位置让给乡亲们和他们的孩子们。
“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花。”每次演出结束,当所有人一起唱《映山红》时候,我激动得小手都拍红了。因为我知道,大别山的映山红会那么红,是因为无数革命英烈的鲜血把它染红的,这抹红正是中华儿女永不倒下的鲜艳旗帜!
今年八一,我收到了在南粤部队服役的儿子一封家书,打开信封,突然掉下了几朵红粉互衬、像花又像叶子的花朵。打开信札,上面写道:妈妈,你还记得这种花吗?它叫三角梅。它的花语是(坚韧、顽强奋斗)。哦,我想起来了,送儿子去部队报道的时候途经广州,美丽的羊城正好是花团锦簇的季节,街头、路边、公园里,随处可以看到大片大片灿烂如红霞的红花,许多年轻的情侣、推着婴儿车的夫妻们都争着在花树下与花合影,不为比美,只为留下日后可以翻看得美好记忆。
那抹红,红得是那么艳丽、夺目,让我不由得想起安徽大别山上满山遍野的映山红,想起如皋老屋门上贴着的那张红艳艳的“光荣人家”。哦,我最爱的那抹红就是人民群众幸福安宁生活的象征,它是千千万万为了保卫祖国安全,主动放弃与家人团圆的解放军官兵和他们背后无数默默付出的军人家属,他们用青春、热血、汗水、奉献、牺牲换来和平,他们和他们的家人是共和国最可爱的人。
三等奖
“中尉”自述
要不是父亲留下的一张他上军校的照片,我会忘了自己也是军人的后代。我记事起,父亲便以一个画家、二胡演奏者的形象出现。相反母亲倒像个军人,民兵连长,风风火火,突击抢险、加班创绩,各类貌似男人干的事,被这个“女汉子”抢先完成了。
后来,父亲告诉我,其实他差点去抗美援朝,参军时抗美援朝胜利了;军校毕业后差点长期留在部队,铁道兵军种,后来支援地方建设了,就是现在的“双拥成果”。他透露,他参加过江西山区剿匪的小型战斗,也见过战友在身边倒下的情形。讲到这一段,父亲的神情凝重起来,让你不好多问,只感到现在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
父亲的军衔是中尉。他到地方后一头扎进机声隆隆的车间,他是当时地质部旗下探矿机械厂一名车、钳、刨、铣等工种样样精通的骨干。若用他的目标培养我,估计现在的我已是一名转行多年的再就业者。但学些本事,为国家多做贡献,这是他的总体要求。他对我的最大管教,就是“不管”,对我的肯定远大于对我的批评。以至于我从小受挫后,依然觉得自己能拔地而起。他与母亲一直鼓励我,做个意志坚强的孩子,长大参军。只是我高中毕业后,没参军机会,就入职无锡的通信行业,接受半军事化的报务训练,还考上军事院校。以后,被负责人武部工作的同志拟为“预备役中尉”,冥冥中,我感觉到与父母亲给予的参军期望,靠拢些。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作为无锡邮电局军地双拥联络员,与地方部队打交道的机会很多,许多突击性的抢修和建设通信设施工作,只要一求助部队,师长、政委二话没说,立即为我们调兵遣将。好些参加过突击支援通信建设的官兵,在以后的双拥活动中,火速驰援,表现抢眼,与员工互为“战友”。这些官兵,之后无论是转业干部,还是退役士兵,陆续成了我的同事。虽然他们不是通信行业熟门熟路的专技者,但学习劲头非常高,在学中干、干中学,涌现出一批批示范标兵,颇有“革命熔炉火最红”的壮观和激情。
这些“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的同事,在我的周边触目可及。寒来暑往,他们在通信业改朝换代中始终挺立在潮头。与我同龄的伤残军人张汉清,一条腿永远留在战场,他在原安镇支局工作,苦学业务知识,安假肢,风里雨里骑车上门服务,感动了许多村民。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当智慧行业蓬勃发展之际,退役军人尤一峰成功转型为创新业务的高手,他不辞辛苦,帮助大批中小企业提高了信息化办公水平,今年获评中国电信优秀党员。在军民联合护线、军地应急通信演练中,大家就是一个战斗的整体,步调一致,携手能战,斗志昂扬。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在战友们的推动下节节攀高。
防洪抗灾,防疫救援……在许多突发事件中,这些战友挺身而出、冲锋在前,舍小家、顾大家,勇挑重担不言退,筑起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通信长城,为万众提供生命的护佑、精神的支撑,诠释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老兵新传。
如今年过半百的我,虽已退出“预备役”,但与父亲一样,那个“中尉”是永在的。诚如父亲生前对我说:“中尉是要在最一线的位置,执行最艰苦的任务。”现在,我们时刻想在为祖国多出一份力、多发一份光,因为老兵不“老”,让“爱我人民爱我军”的接力棒代代相传。不久前,在硕士毕业季的女儿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