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其他学科)丨周二(语文)
周三(数学)丨周四(英语)
周五(班主任)丨周六(微周刊)丨周日(好文精选)
新学期第一节语文课,我没有上新课,也没有讲要求,而是带学生一起把语文书“撕”了。
撕语文书,“蓄谋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八九年前,这个学期终于如愿了。
为啥要撕语文书,和语文书有仇吗?当然不是。
如果一句话回答,就是为了更好的教与学。细点说来,或许是让语文课变得有意思点,不再是一篇又一篇,一遍又一遍;更活一点,不要再死沉沉;更紧凑一点,更有效一点。让学生能够期待语文课,让学生能感受到一些不同的东西。
同时,也倒逼一下自己。把语文书撕了,思考就得继续下去。调动学生也要调动自己。
撕了之后,按照设想,大约十周左右可以把课本教完,然后留出更多的时间和学生做一些自己喜欢的而且更有意义的事情。
把语文书撕成一堆废纸吗?当然更加不是!
撕,当然不是乱撕一通,也不是撕毁。撕,更确切说,其实是对语文书中的课文进行调整、重组与补充,是对语文教材创造性使用。
那么,书,要怎么撕才有效呢?
既然是为了更好地教学,我在撕开、重整语文书的时候,坚持了这几个原则:
一是按文体撕
语文书编排方式与其他学科教材不同。比如数学教材的章节之间相互关联,逐步深入。而语文书则按内容或主题安排单元课文,课文之间并不存在先后的关系,甚至有时,同一篇课文,小学课本里有,初中课本里有,高中课本里也有。
正因为文章编排的零散无序,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很难遵循文体的体式。
比如小说,从初一到初三,学生学了二十多篇小说,但并不一定能真正学会阅读欣赏小说的方法。如果合在一起,会让教学更加注重文体意识,把阅读小说的一些基本策略教给学生。所以我想作出一些调整: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书中,小说比较多,有鲁迅的《社戏》、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都德的《最后一课》、郑振铎的《猫》等,这几篇都比较经典,散在各个单元。
我将其撕了之后重组起来,便可以集中和学生研讨小说阅读策略,比如用《社戏》教学生小说版本比较,原文与删节的不同表达效果;用《爸爸的花儿落了》教长篇小说节选的读法,用《最后一课》教小说叙述者等等。
除此之外,我还把四篇现代诗歌合在一起,用两周时间策划“诗歌周”活动,除了课文之外,师生共同选用课外的现代诗歌,让学生承办诗歌活动、教师教写诗等等,让诗样年华的孩子学诗、读诗、写诗、吟诗。
同样的整合还用在了整合中古诗文、散文等等。
一是按课型撕
课型改革,简单说就是把语文课分为:精读课、略读课、文言文课、名著阅读课、写作课、阅读技能课等不同的课型。
对于语文书中最为经典的课文,我们都列为精读,比如上面说的小说。
而对于有些文章,便可以进行整合,进行联读,比如第三单元与第五单元,就把整个单元列为专题研讨,第三单元探讨“伟人的特性”,思考伟人之所以是伟人的原因,发现伟人的特性。而第五单元专门研讨“何为英雄”。
这样的处理,两个单元的课文用一周时间研讨完成,不但节省了大量时间,也让学生学会联读的阅读方法,同时这两个专题的内涵也将促进学生的思考,也可为学生的思考写作打下很好的铺垫。
当然,这样撕了语文书,其实也是为了留出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开展写作与阅读等其他课型。
最后,我把语文书撕成怎么样呢?
下表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书“撕”后的课文目录:
“手撕”之后的语文书目录
一、小说赏读(两周)
(1)小说的读法
《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
《最后一课》—都德
《猫》—郑振铎
《斑羚飞渡》—沈石溪
(2)鲁迅小说专题学习
《社戏》—鲁迅
课外补充篇目(师生共同开发)
活动:鲁迅微研讨
二、散文阅读(一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安塞腰鼓》—刘成章
三、诗歌赏析(诗歌周)
*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
《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
*《黄河颂》—光未然
*《华南虎》—牛汉
诗歌再补充(师生共同开发)
活动:诗歌吟诵与创作
四、古文阅读(三周)
《伤仲永》—王安石
《木兰诗》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口技》—林嗣环
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山海经》
《共工怒触不周山》—《淮南子》
《狼》—蒲松龄
五、专题研讨(一周)
(1)伟人的特性(2节课)
《稼先》—杨振宁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
*《音乐巨人贝多芬》—何为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莫泊桑
(2)何为英雄(2节课)
《伟大的悲剧》—茨威格
《在沙漠中心》—圣埃克絮佩里
*《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
*《真正的英雄》—里根
(3)童话中的人生
*《丑小鸭》—安徒生
六、自学交流(一周)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李大钊
*《竹影》—丰子恺
*《观舞记》—冰心
*《马》—布封
七、名著阅读(两周,穿插进行)
《童年》:在苦难中长大
《昆虫记》:谱写昆虫生命的诗篇
《小王子》
八、母题写作(两周,穿插进行)
九、阅读技巧(两周,穿插进行)
当然,撕很容易,嘶啦一下,可是,更多的挑战在后头。
“撕书”之后,课怎么上?撕书之后,如何具体重组课本,如何开发补充教材?教什么,怎么教?用什么来教……这些都需要自己慢慢探索。在实践中,我慢慢总结出一些经验,比如精教课,一般小说、诗歌、散文等以文本细读为主的内容,都是精教课的范围。
这里以诗歌教学为例,说说我精读课是如何开展的。
诗歌周,以诗歌为教学内容,共持续一周,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诗歌学习
因为是集中学习,非一首一首分开教,因此我会整体思考诗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