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秋萤微言
笔者经常见到学生习作中模写物的文章,那些倾其笔力对所写之物进行多角度描绘的文章(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味觉等等)即使其语言是妙笔生花也很难讨巧,很难进入审美的殿堂。这就要求我们在写这种类型的文章时一定要有所避讳。写物的文章需要思想哲理的渗透。我们知道哲理是检验文章高下的试金石。如果一篇文章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那么这篇文章的主旨就是丰厚的,有力度的;反之,文章的意蕴是简单的、肤浅的。那么托物的文章怎样才可以进入哲理的领域呢?有没有一些可资参照的路径呢?笔者认为还是有路径可以参照的。
第一种类型:由咏物到咏人
首先作者是在记叙的基础之上自然引入要描写的对象既是咏物对象,对要写的物进行泼墨重彩的描绘,这种描绘不是涉及全部,而是抓住其主要特点体现其精神内核,作者的感情在描绘时已经渗透其中,或者在描绘之后再加上抒情性质的语言。作者描绘物的目的是为了引入与之相似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物的内质就是人的内质。一篇题目叫《暗香》的文章可以当成此类构思的典范之作。
这篇文章里作者首先描写的是桂花浓烈的幽香和它那隐匿在叶子身后米粒大小的嫩黄的如天空的星星闪烁的嫩黄的花儿。它的幽香就是它对世界的奉献,它的花儿就是不肆张扬的奉献精神写照。作者笔下的桂花已经不单纯是一种自然的客观存在,它已经隐含着一种品质一种操守这自然就关涉到了人的品质人的操守。下文中作者联想到一个同学讲述的故事。讲的是一位看门的老人不管春夏秋冬为一个寒门学子晚十一点钟离校后才缓缓地把门关上的故事。让人心酸的是那个学子一直以为大门是要到那个时候才关的,因此他天天如此,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直到有一天,他被锁在校园内过了一夜,他才知道学校大门是十点钟就关的。而原来的老大爷生病住院了。直到那时他才明白,老人家一直默默地为他开着方便之门。当他流着泪买了一大堆礼品去看望老大爷时,老大爷已经去逝了……作者接着联想到了更多类似于那位看门老人的人,他们就像这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地释放幽香,然后悄悄地凋零.。
我们知道文章下文所写的内容是在上文描写基础之上的水到渠成。咏物就是为了咏人,作者由桂花联想到与之相似的人,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拓展联想到更多具有这种本质的人。这篇文章氤氲着善良、质朴、不肆张扬的人性之光。读来心中荡起的定是温暖的涟漪。
第二种类型:人融入物中
作者的情绪感情始终弥漫其中,起先可能会因为对物的认识是表面的肤浅的所以自然而然就会呈现出一种情绪化,它是不理智的,孩子气的,但是读者会从他的理由叙述上认同他的心理。随着对物内在品质的解读而提升着自己的思想和审美。物的“品质“其实就是人品质的形象化写照。也可以是颂扬的感情一直高涨,借别的物来衬托突显自己所咏之物。前一种构思方式就是我们常说的先抑后扬。作者不在文章里直接联想到人但是我们在解读的时候可以感受到就是在写一类人。一篇题目为《金色花》的文章是其类型的代表。
作者在行文中极写自己对金色花(仙人掌)的厌恶之情,这份厌恶来源于仙人掌的丑陋以及它力量成长的强悍,由此作者将它遗忘,但是被人遗忘的仙人掌却开出来让人惊颤的花朵来。作者铺张扬厉,尽情描绘金色花的妍丽,赞赏之情裹挟着悔恨之意,文章立意趋向于深刻明晰。文章最后这样写:它并非只是一朵宁静亮丽的花,它的不甘泯灭的美令弱者也令强者肃然起敬。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篇文章的结构模式属于前一种方式先抑后扬,文章要表达的主旨在最后一段,从这里我们自然会联想到这样一句话:梅花香自苦寒来!自然会联想到这样一些人,他们的绰约在困境熬扎的不屈中,他们的风仪在临难的坦然中。
第三种类型:物为心灵触发点
在这类文章中,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作者以独白式的表述呈现出的忧戚感,作者为了达到交流的目的,会直陈忧戚感的来源,它可以是残酷的现实在心灵中的投影,我们在作者的倾诉里分明感受到他(她)力量的孱弱,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认同作者这种不良情绪的泛滥。但是我们知道文章的旨意绝对不能局限于此,它需要一次彻底的洗礼,在洗礼中得以蜕变,让生命的真谛拨开阴霾得以彰显。我们知道引发心灵震荡的力量无怪乎三种途径,其一是历史人物,其二是现实情境,其三就是自然的威力了。这里我们要说的就是第三种类型,自然界中的那一个在彼岸世界演绎的风仪抵临饱含风霜的心灵,一下成为心灵的触发点,作者借此来观照自我,从而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拯救。有一篇题目叫《骄傲的麦子》的文章。
文章开始写到来高二开学自己和那些学习不理想的同学一起被分到学校顶差的班级,他的最初想法就是混个文凭拉倒。但是接管他们的班主任刚从大学毕业,班主任痛心疾首之余给他们讲述了曾经发生在他身上的往事。班主任读高中的时候在班级里是典型的差生,在他一度对学习失去信心的时候,他的父亲把他带到来麦浪翻滚的田野。父亲让他寻找最小的麦子,他把仅有两三颗麦粒的麦穗交给父亲,父亲告诉他也许这棵麦子因为某种原因长得慢些,但只要给它足够的养料与阳光,它也一定能抽出一根大的穗来。而这不正像他吗?父亲还说自己会和所有的老师一道尽力成为他成长的养料,激励他成为骄人的麦子。班主任讲到这里,告诉这些学子:“你们因为某种原因没有学好,就像麦穗因为某种因素而没有完全抽出来一样。但这并不说明你们永远就‘抽’不出来呀!如果你们失去信心,就此萎缩下去,将是十分可悲的事,那样我会替你们难过,你们的父母也会替你们难过。”至此这些学子恍然顿悟,结果以此为触发最后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这些学子的蜕变之因就是来自班主任所讲述的麦子对自己曾有的引领,这是来自自然的力量,在这样的一丛麦子面前,他们找到了前进的榜样,最后改写了自己人生的轨迹。在困顿面前走向自然,师法自然,让自然中的那一个成为心灵的触发点,对于以托物寓意类型写作的文章来说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思路。
第四种类型:物为线索写人生
作者在文中以叙写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主要,但是在叙述的过程中援物而起援物而发。自己在叙写的人生经历中物成为其中的一条线索,随文章的语意走向而显。以物来喻人是它的典型特点。这类型的文章大多在其所写的文章题目上呈现出要写的物。题目蕴含双关之意。我们熟悉的文章有《爸爸的花儿落了》等。下面我们还是先来感受一篇采用这种手法写的文章。它的题目是《我的“叶子”》(注:本文在06年宁波市现场作文大赛中,获B组(初三组)一等奖。)
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貌不出众、语不惊人,常常被遗忘在角落。后来她把眼睛锁向了教室一角被同学淡忘的一盆萎蔫的文竹。小作者大概是感受到来角落里的文竹和自己同病相怜,所以她为文竹浇了水,然后开始打扫教室。文竹在得到水分的滋养后伸展了叶片,它得到了人们目光的赏赐。作者感受到盆景里那株文竹的经历就是自己人生经历的鲜明写照。所幸的是她从中领悟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要以文竹为参照,也要长出自己的叶子,于是她刻苦为自己的“叶子”浇水,最后她的努力为自己赢得了荣誉。
这篇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双线的交叉推进,文中的作者没有动人的容貌、机智的头脑所以便常常被遗忘在角落,这与那盆因为没有叶片被遗忘在角落的盆景何其酷肖。盆景的叶为它的命运带来的转机和自己通过努力为自己赢得的赞赏又是多么相似。文章的题目中所出现的叶子是语带双关的。表面指的是盆景的叶其实暗指自己的努力换来的成功。
托物寓意类型的文章写作的思路不限于以上四种类型,还有别的,比如还可以采用拟人对比手法写作,像林清玄的《心田上的百合花》等。不过笔者以为这四种写作思路式比较常见的。需要强调的是这四种思路在运用的时候是没有高下之分的,精彩全在于你应用之妙。不过对于大多数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说,前两种方式由于思路十分明晰,所以还是比较容易模仿的。当然要想写好这类型的文章,还需要我们的学生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一颗敏感的心灵。不但有治疗白癜风有什么新药治疗白癜风有哪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