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在以文为业、以砚为田的读书生涯中,书房既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仕途的起点,更是他们寻找自我的归途。
“百间朗朗”、“插架三万”,乃藏书家气派,却不是读书人平常可得。
有屋一间,无论大小,一桌一椅一卷书,一灯一人一杯茶,便有了于日常中沉思静悟、安顿心灵的所在,即文人的书房。
在以文为业、以砚为田的读书生涯中,书房既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仕途的起点,更是他们寻找自我的归途。
当厌倦了政治的黑暗与社会的争斗,躲进小楼,“偏安”一隅,吟诗作画,闭门读书,或是二三好友相聚,奇文共赏,疑义与析……
因此书房成为古代文人不可或缺的消遣和休憩的处所。
自古及今,书房并无一定之规。富者可专门筑楼,百间朗朗,插架三千,藏书万卷。
而贫者哪怕只有一室,室仅一席,亦可寄托无限的深情。
早在汉代,文学家张衡就曾称赞自己的书房“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房本身就是一个具备艺术体验、阅读写作与图书收藏等多元功能的空间。书房不必太大,有几架书,一桌、一椅、一盏灯,就有了规模,就有了于日常中沉思静悟、安顿心灵的所在。对中国人而言,书房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它本身。
书房不仅是文人的精神家园,也是现代人的精神栖居地。
对我们来说,外面的世界越嘈杂虚无,越需要书房来固守本心。人生天地,须臾过隙。
淡淡空尘,琴书消忧,愿得书房一间,不求广厦千万间。
清代著名学者李漁在《闲情偶寄》一书中专门谈到书房的装饰,有很多精妙的设计,但崇尚的是“宜简不宜繁”,力求“高雅绝俗之趣”。
自古及今,书房并无一定之规。
富者可专门筑楼,贫者或室仅一席,有的雕梁画栋,有的则环堵萧然。
“芸窗”、“芸馆”、“萤窗”、“雪窗”是书房的别名。
“芸窗”和“芸馆”缘于古人藏书用以驱虫的香料——芸。
“萤窗”、“雪窗”典出车胤囊萤、孙康映雪的求学励志故事。
别名虽然别致,也只是在诗文中偶用,因为书房(书斋)的“书”是最雅致大方的。
《说文解字》中说:斋,洁也,即书斋有高洁清雅之意。
古人觉得身入书房,心神俱静、陶冶性灵,如同斋戒一般。
和外国人的张扬相比,中国人的书房则讲究内敛,除了陈设至简,甚至还有诸多文人将其筑于山林水滨,或隐于郊野,独享人间清欢。
一桌一椅一方几一窗一屏一天地
小小书房便足以抚慰我们疲惫的心
文人书房的生活雅趣在中国传统宅院中,除祖堂外,书斋是文人惟有的精神场所。
正如“饮室书斋”主人梁启超先生指出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为学、做人总要亲自躬身践行,才能有所得。
文人书斋的雅昧有三:一为,书斋之贵,在于养性明志,使人品格高尚。
二为,书斋之妙,在于通天接地,使人心驰神游。
三为,书斋之静,在于隔绝尘世,使人心宁神静。
《书斋说》讲:书斋宜明朗,清净,不可太宽敞。
明净,使心舒畅,神气清爽,太宽敞会损伤目力。
窗外四周则可种植化草,自然青葱的样子呈现出自然的生机与活泼。
斋中设长桌一张,中置秉烛夜读之物或文竹、松柏盆景。
室左边小木床一张,床头摆小几,上放插瓶一只,以鲜花收集香气,或将蒲石放上以收集清晨的露水。
内墙挂山水画一幅,合适的地方,可摆座椅二张,室右边设置书架,书架上可陈列书、帖。
“一缕书香压百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书的记载和传播功能的评价。
书斋也就成为文人学习思考、开启智慧、凝神静思、陶冶情操、运筹帷幄的文化殿堂。
浓郁的时代特征与独特的地方风貌,它们与书斋的清雅静谧交相辉映,寄托着文人的人生期求,逸散着传统文化的幽香。
“幽幽书香静心处”的书斋,是文人的安身立命之所,人人都要营造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
在这个小天地里,可读书、可吟诗、可作画、可习字、可弹琴、可对弈、可会友、可议事……
其实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书房的布置不在于精致、不在于华丽,而在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情趣。
唐代诗人刘禹锡虽只有一间简陋的书房,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是他的居室兼书房名。诗人曾专门写了篇脍炙人口的《陋室铭》,以描绘自己书斋的简陋,表现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书房不一定要很大,一个小小的角落就好,昏黄的台灯,满架的书,足以抵抗夜晚的孤独,可以畅读古今中外史,也可能在书中遇到未曾预料的惊喜,或者在书中获得未曾有过的安全感与幸福感。
古代文人觉得身入书房,心神俱静,修身养性,就如同斋戒一样。
书斋是以个人名义所建,以主人和好友为主体进行文化艺术活动,又称作文房。
曾经,我们书房的案头物件是那么丰富,有六十多种物件来伺候我们写作和阅读,统称称为“文房”。琴棋书画、香茶禅花,金石鼎彝,这是中国式生活的高度艺术化。
把玩时光对于当代人来说,太过奢侈。多少人的案头上只有文件、杂志、圆珠笔、笔记本电脑、马克杯、多肉植物.......我们的生活节奏太快,片刻清娱都成遥不可及,我们甚至不会高雅的玩儿了,王世襄,那个中国最会玩儿的老爷子曾经说过,“玩儿都玩不好,还能做什么呢?”在以文为业、以砚为田的读书生涯中,书房既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仕途的起点,更是他们寻找自我的归途。当厌倦了政治的黑暗与社会的争斗,躲进小楼,“偏安”一隅,吟诗作画,闭门读书;或是二三好友相聚,奇文共赏,疑义与析…因此书房成为古代文人不可或缺的消遣、休憩的处所。书房不必太大,有几架书,一桌、一椅、一盏灯,就有了规模,就有了于日常中沉思静悟、安顿心灵的所在。清代著名学者李漁在《闲情偶寄》一书中专门谈到书房的装饰,有很多精妙的设计,但崇尚的是“宜简不宜繁”,力求“高雅绝俗之趣”。自古及今,书房并无一定之规。富者可专门筑楼,贫者或室仅一席;有的雕梁画栋,有的则环堵萧然。书房或筑于水滨,或造于山间;或藏诸市井,或隐于郊野。不可居无竹,多数书房皆在室外植以南山之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主人志趣的写照,是古来描写书房的名作。一间疏朗清逸的中国传统书房当然会需要明式家具,这些劲瘦、温婉、纤细、挺拔、坚韧的审美原理几乎都源宋代——那个艺术高度至今仍须仰视的王朝。一把藤面的榉木或樱木圈椅会有手作家具那种曼妙的曲线,扶手尽头处,有向外反转的小勾,如豆芽初出,木匠们称之“鳝鱼头”,端得是形象生动。一手捧书卷,一手摩挲之……圈椅确实是个伟大的设计,一道圆润的曲线,即可拥人入怀,背板的s型曲线,按现在的说法,即是“人体工程学”。炎夏,双臂倚圈椅上,腋下自得生风,凉意习习。斋中抚琴,也是文人的一种雅好,悠远的琴声“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常建);淡泊的琴声“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王昌龄);琴声最宜伴月“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王维);琴声也可对酒“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沉”(孟浩然)。琴声扩大了书斋之趣,琴声提炼了书斋之韵。古人书房中少不了香炉,香篆缭绕,像回荡的琴声,将人引入高山流水的冥想,将人带入旷远澄澈的境界。据载有好事者在山中囊云而归,在书斋中放出。不知效果如何,其行为真是憨得可爱。烟云是书房的清韵,本不可强求的。古书名画、四时花草、茶酒谈笑,都会散出烟云。文房用器于隋唐时就逐渐兴盛起来。隋代是我国科举制度的起源时期,科举促进了隋唐文人阶层的出现,文房用器也就大量出现。这些文房用器早超出了笔、墨、纸、砚的范畴。《唐书·陆龟蒙传》记有笔床,唐杜甫《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诗:“笔架沾窗雨,书签映隙曛。”文房器物经过宋元的普及、成形、拓展,到了明代进入了繁荣期。连明皇室也同样青睐起书斋的文玩,在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墓中就出土了诸多的文房器物,例如水晶鹿镇纸、水晶兽形水盂、玉荷叶笔洗、碧玉臂搁等。文房清玩,形微体轻,与重器大件相比,实属小器物。然而正是这些小玩意,却构成了一个绚丽多彩、品位高雅的艺术世界,也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名家书房李白书房“青莲故居”
余光中曾这样评价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刘禹锡书房“陋室”
“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繇是每制一篇,先相视草,视竟则兴作,兴作则文成。一二年来,日寻笔砚,同和赠答,不觉滋多。”
——白居易
王国维的书房作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杰出学者和国际著名学者,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标准和方法。
鲁迅的书房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
鲁迅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
梁启超书房“饮冰室”章太炎书房章太炎一生经历了戊戌维新改良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两个历史时期,走过曲折的道路,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