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哪治的好 http://m.39.net/pf/a_4476482.html
求同存异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而求同存异、体谅包容是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习近平同志指出:“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关键是要坚持求同存异”。
年9月29日至10月3日,毛泽东在江西永新三湾进行了彪炳史册的三湾改编。三湾改编为建设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人民军队从政治上、组织上奠定了坚实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建军的伟大开端,是人民军队建设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军事上的壮丽开篇,标志着毛泽东建设人民军队思想的初步形成。同时,三湾改编又是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一次伟大的实践,蕴含着丰富的统一战线思想,其中求同存异思想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三湾改编是“求同存异”思想的一次伟大实践
三湾改编中的工农革命军面对的是强大的反动军队,需要的是同仇敌忾的革命斗志和毅力,毛泽东以自愿的方式,把志同道合者留了下来,组成了精干富有战斗力的革命队伍。
1.“愿留者留,愿走者走”,以退为进,是“求同存异”思想的政治谋略。面对接踵而至的失败和艰苦的生活,秋收起义残余队伍中悲观失望的情绪十分严重,“许多旧军官出身的人,看到失败似乎已成定局,纷纷不告而别;……那时,逃跑变成了公开的事,投机分子竟然相互询问:‘你走不走?’‘你准备往哪儿去?’”。面对这种人心不齐的情况,毛泽东同志展现了宽广的胸怀和灵活的谋略,采取“愿留者留,愿走者走”的原则,不是让部队官兵自由选择,发路费让不愿留下来革命的回家,把坚定的革命者留在了部队。一方面,纯洁了革命队伍,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通过整编,部队由一个军整编为一个师,人数变少了,但部队人我精干了,战斗力更强了;另一方面,这种有别有旧军队和土匪山贼的做法,起到了政策宣传的作用,争取人心的作用。有不少回家者后来选择重新回到革命部队。最有名的例子是“陈三崽归队”,战士陈三崽在三湾改编时要求回家照看多病的母亲,得到部队同意后领到五块银元作路费,当他走到永新文竹村时,被当地保安队抓住,不但抢走他的路费,把他毒打一顿,并将他关押起来,陈三崽联合被关押的其他农民逃出牢房,并带着他们赶回三湾,毛泽东也亲自来看望他们。
2.“支部建在连上”,强化核心,是“求同存异”思想的政治灵魂。统战核心思想是指中国共产党是统一战线的领导核心,是统一战线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任何革命统一战线是不可能胜利的。三湾改编创造性地把支部建在连上,建立健全各级党组织,为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和掌握部队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三湾改编把支部建在连上,军队各级都建立了党的组织,普通士兵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接受党的领导,革命军队从此有了灵魂,有了自己独特而又鲜明的特质。“支部建在连上”,为工农革命军接受党的领导、贯彻党的路线、开展党的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奠定了“党指挥枪”的政治基础,焕发出了强劲的战斗力。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一条基本经验和一个基本特点,“支部建在连上”体现在统一战线上就是要在统战工作中时刻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只有深刻把握这一基本原则,才能保证统战工作的正确方向、蓬勃生机和光明前途。
3.“建立士兵委员会”,民主管理,是“求同存异”思想的政治基础。照顾同盟者的利益是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的重要原则,也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条件。毛泽东同志曾深刻地指出:“你不给人家饭吃,人家就要另起炉灶。”在照顾利益时,要坚持分类照顾,各方面统一战线成员的利益诉求有所不同,需要区分情况,有针对性地照顾。要坚持科学照顾原则,把有限的利益分配给最需要的人,把“锦上添花”变成“雪中送炭”,实现了照顾利益的最大化。在三湾改编中,毛泽东同志决定废除军阀军队旧制度及其影响,在军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官长不许打骂士兵,废除繁琐礼节,建立新的带兵方法,开会士兵有说话的自由,经济公开,官兵待遇平等,吃饭穿衣都一样。为了保障士兵的政治地位和民主权利,在连以上建立士兵委员会。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提到:“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
二、三湾改编是“求同存异”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联合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三湾改编中是“求同存异”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求同存异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而求同存异、体谅包容是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命题,即“和而不同”思想,强调“和”不能否认或抹杀不同或差异,而必须承认不同或差异,尊重不同或差异,包容不同或差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认识到,传统的求同或者大同的思想带有不同时代和提出者阶级地位的烙印,在旧制度下根本无法实现,仅仅是一种社会空想。共产党人开始思考马克思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衷共济”思想,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主张正确协调各种矛盾,取大限度的维护国内团结,这就是毛泽东思想的萌芽,也是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萌芽。
2.三湾改编中是“求同存异”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联合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一个成功典范。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战略和策略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的基础上,解决了无产阶级自身团结和争取同盟军的问题,开创了无产阶级统一战线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一篇纲领性的经典文献《共产党宣言》就旗帜鲜明的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马克思、列宁主义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必须加强自身的团结统一、努力同其他可以参加革命的阶级、政党和社会力量结成联盟等思想,还明确地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问题:“在政治上为了一定的目的,甚至可以同魔鬼结成联盟,只是必须肯定,是你领着魔鬼走而不是魔鬼领着你走”。但旧中国是一个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达到胜利,唯一的道路就是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同时,中国工人阶级尽管有坚强的革命性,但人数较少,面对强大的敌人,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必须团结一切革命的阶级与阶层,开成革命的统一战线。三湾改编,从实践上解决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实现问题—把支部建在连上;创造性地提出中国革命主力军问题—工农联盟;提出军队求同的路径—“愿者留,不留者走”;照顾大多数人的利益—士兵委员会。三湾改编是毛泽东思想由萌芽阶段转向形成阶段的关键环节,是马克思主义联合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一个成功典范。
3.三湾改编“求同存异”思想是对早期共产党人求同思想的一次实践总结。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传播和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结合中国国情,从不同角度阐述和宣传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劳工阶级联合、民从大联合等统一战线思想。李大钊年在《新纪元》一文中指出:“劳工阶段要联合他们全世界的同胞,作一个合理的生产者的结合,去打破国界,打倒全世界资本的阶级”;毛泽东年在《民众的联合》中指出“较大的运动,必有较大的联合。最大的运动,必有最大的联合”,“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必须实现中华民族的大联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也对求同联合问题进行了思考与探索。周恩来年7月,在《旅法各团体敬告国人书》一文中指出,凡是“不甘为列强奴隶军阀鹰犬的人,不论其属于何种派别,具有何种信仰,都应立即联合起来”;党的“二大”第一次提出了“民主联合阵线”和主张,并通过党的“三大”及国民党一大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迎来了第一次国民革命的高潮。由于共产党还处于早期,对中国革命形势认识不足,又由于当时中共中央领导人妥协退让和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下,主动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在国民党右派的破坏、分裂和屠杀,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败。在此期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论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科学地分析了中国实践和中国阶级构成,提出了工农联合的思想,进而形成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理论。三湾改编,就是一次工农联合思想的做大实践。
三、三湾改编“求同存异”思想对统一战线思想和实践产生了奠基性和决定性的影响。
三湾改编后,毛泽东率部上井冈,走上了土地革命、武装割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取得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开湾改编开启的以“求同存异”思想为中心指导思想的统一战线思想,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和爱国统一战线中不断得到运用、发展和成熟,焕发出巨大的生机和活力,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以“求同存异”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三大法宝”之一。如何在湘赣边界把革命火种保存下来,争取对敌斗争的主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边界共产党人从边界革命实际出发,极力抵制极左政策,争取了中小商人等中间阶级,团结知识分子和社会贤达,从共同阶级立场出发坚定执行优待俘虏政策,以灵活的方针和策略分化瓦解了敌人,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以灵活的求同存异政策扩大了革命根据地的统一战线,为革命根据地统一战线建设积累了十分有益的经验。在处理袁文才、王佐等游民无产者武装问题上,毛泽东从革命需要和共同的阶级属性出发,主张对他们采取团结教育改造方针,派出得力的军政干部将三湾改编中形成的制度应用于农民武装的改造,壮大了革命力量,为改造游民无产者充实革命队伍提供了经验借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面对这一变化的形势,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年12月,中共中央瓦窑堡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提出要与一切可能的反日基本力量和同盟者结成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确立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策略方针。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深明大义的共产党人捐弃前嫌,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根据国内不同力量对抗日的态度,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有力地打击了侵略者,壮大了人民革命力量。为实现和平,解放全中国,我党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口号,团结一切民主进步力量,与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海外华侨等民主进步人士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为了筹备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号召,得到了各界进步人士和各民主党派的积极响应,他们与中国共产党一道筹划新中国的建立,并肩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增强了民主团结的进步力量,有力地配合了解放战争的进行。
2.以“求同存异”思想主要内容的统一战线为新中国外交的突破作为巨大贡献。年12月,周恩来与印度代表团就西藏部分地方问题进行谈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求同思想在外交上的新发展。年4月,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主张,得到与会各国积极响应,会上共同倡导了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成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形成了以“团结、友谊、合作、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等为核心的万隆精神,有力推动了亚非国家的联合自强,鼓舞了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开启了南南合作与不结盟运动的序幕,推动了国际秩序的深刻演变。也为中国的外交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突破口,是求同思想在外交上的成功的开端。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次表决通过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是“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外交思想与路线的巨大成功。
3.“一国两制”是“求同存异”思想在祖国统一大业的创造性的成功运用。建国之初,中共就曾设想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因各种原因未能成功。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告台湾同胞书》:在实现国家统一时,一定“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年9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叶剑英发表谈话,表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建议由两岸执政的国共两党举行对等谈判。年1月邓小平就叶剑英的上述谈话指出: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年9月,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正式提出中国将在年收回香港。年,撒切尔夫人再度访华时,双方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中英联合声明》,确定中国政府将于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年3,中葡两国签署联合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年7月1日中英双方完成交接,设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正式回归祖国。年12月20日中萄完成交接,设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正式回归祖国。
4.以“求同存异”思想主要内容的统一战线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凝心聚力。以求同存异思想指导下的统一战线,在求同存异思想指导下,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主义统一战线,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吸引力、向心力和生命力,为国家建设整合了资源,凝聚了人心,为国家建设增添力量。从革命的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什么时候统一战线得到稳固和发展,什么时候的革命和建设就取得巨大成功;什么时候统一战线遭受曲折和破坏,什么时候革命和建设事业也一定会遭受曲折和破坏。新中国建立之初,为医治战争创伤、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贡献了力量;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面对复杂的国内形势,统一战线经历了曲折的发展,为克服困难和纠正失误作了持续的努力;在文革期间,统一战线遭到严重破坏,但统一战线没有被取消,在运动后期得到部分恢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统一战线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而发生深刻的变化和转型,围绕党和国家阶段性工作重点设计统一战线的思想,坚持正确方向、坚持服务中心、坚持有所作为,解决思想,科学发展,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巨大成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来源:中共永新县委统战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