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和他的朋友圈文竹

李渔和他的朋友圈

---作者:文竹

序:主任于年前在学堂布置作业,要求每人选一个联家研究,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薛时雨,俞樾等都是我喜欢的联家。但我最后选择李渔可能还是因为一种很久之前的亲切吧。在没有接触对联很久之前,我爱书法画画,《芥子园画转》曾经朝暮陪伴着我,给我很多美的体验。我通读了几遍李渔的联集,从中选择了30联自己喜欢的,又从30中选10联进行精讲。并在文章最后简单阐述了我在阅读李渔联集过程中感受到的李渔对联的语言风格等特点。囿于自己才疏学浅,可能有很多不足之处,还请各位方家包涵赐教。

李渔(—),原名仙侣,号天徒,后改名渔,字笠鸿,号笠翁,别号觉世稗官、笠道人、随庵主人、湖上笠翁等。金华兰溪(今属浙江)人,生于南直隶雉皋。素有才子之誉,世称“李十郎”。李渔自幼聪颖,及长擅古文词。崇祯十年考入金华府庠,为府学生。入清后,无意仕进,从事著述和指导戏剧演出。顺治八年(),迁居杭州,后移家金陵,筑“芥子园”别业,并开设书铺,编刻图籍,广交达官贵人、文坛名流。康熙十六年()复归杭州,在云居山东麓修筑“层园”。康熙十九年()病逝。李渔曾设家戏班,至各地演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创立了较为完善的戏剧理论体系,成为休闲文化的倡导者、文化产业的先行者。一生著述五百多万字。其戏曲论著《闲情偶寄》,以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六方面论戏曲文学,以选剧、变调、授曲、教白、脱套五方面论戏曲表演,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有较大的丰富和发展。另有《笠翁十种曲》(含《风筝误》)、《无声戏》(又名《连城璧》)、《十二楼》、《笠翁一家言》等作品。他还批阅《三国志》,改定《金瓶梅》,倡编《芥子园画传》等。

出生在明朝的李渔年幼失怙,青年时期又屡遭科场失利,后明朝灭亡,遂绝仕宦之意。专心戏剧文学创作,刊刻图书等,为生计,为创作,广泛结交社会各层人士,托钵而作四方之游。上至公卿王侯,下至司狱岸吏,甚至还有医士、裱工、卜者等。李渔的题赠联对联成为一时时尚。就让我们跟着李渔的对联来了解下李渔的朋友圈。

一、精讲十联

朱建三新磊泉石

此地本无山,忽自胸中跃出;

邻家焉有瀑,是从天际飞来。

朱建三:名未详。李渔密友。渔有五古《怀朱建三》曰:“穷途怀密友,首及城南朱。订交二十年,始终情不渝。贫依为鲍叔急恃作包胥。”另李渔还有为朱建三写的寿联:

寿朱建三

七夕是生辰,喜功名事业从心,处处带来天上巧;

百花为寿域,羡玉树芝兰绕膝,人人占却眼前春。

两人关系可见一斑。

私家园林多在南京、苏州、无锡等地,是地主、富商、士大夫的私人园林,园主人多文人学士出身,能诗会画,清高风雅。常于庭院中引泉磊石,营造自然山水之趣。明清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艺术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术美的有机统一。

此联作于康熙十年(),时渔在苏州。对联分别从山水两个角度写,用词简单,但是极俱活力。“跃”“飞”两字为全联联眼,即写出了此园林景致的活泼生动,更对背后园主人的胸有丘壑及精巧安排给与很大的肯定。联语意气恣肆,浑然天成。想必此方“壶中天”也见证了李渔及友人许多美好的时光。

庐山简寂观

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

世间好语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论,出我仙师。

庐山简寂观,在江西庐山天池,为南北朝时道观,南朝刘宋时道士陆修静至庐山修道时所建,初名太虚观。宋明帝泰始三年()陆奉命至建康(今南京)居崇虚观总编道家经典,卒于观。取“止烦曰简,远嚣在寂”之意,谥简寂先生,因改其庐山所建太虚观名“简寂观”。今已不存。

此联非常经典,其中“世间好语书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最早出自明朝《增广贤文》。康熙十一年(),李渔游庐山时题此联。李渔在原序中云:“遍庐山而扼胜者,皆佛寺也。求为道观,止此数概。非独此也,天下名山,强半若是。释、道一耳,不知世人何厚于僧而薄于道?因题此联,为黄冠吐气,识者皆称快云。”

五千妙论:指老子所著《道德经》。今本分上下篇,五千余字。此以“五千”作《道德经》代称。仙师:指春秋末思想家,道教创始者老子。老氏,名聃,一说姓李名耳,字伯阳。“聃”是谥号。道家奉为“太上老君”。

天下名山你们僧人已经占么多,差不多就行了,你们好歹应该留下一二奇峰,给道友们一个栖身之所吧。联语很接近口语,口气也很缓和,先放低身段抬高对方,甚至有些卑微,也符合道教的处境。下联先继续逢迎对方,天下的好听话你们都说尽了,然后话锋一转而振起,可是你们知道吗,五千妙论,出自吾家先师。对联先抑后扬,字里行间看出李渔是一位谈判高手。

虽然自唐以来,李唐王室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把李耳奉为自家祖先,并大兴道教,甚至在宫中都设有道观,公主妃子都修道,例如杨玉环道名太真,还有玉真公主等等。但是客观,僧家讲轮回,有没有得到下一世求证。而道家最核心的长生不老,在一个个帝王名士死于丹药后,式微是一定的。即使有李渔这样的朋友据理力争,保下地盘,也只是得到暂时的安宁。

维扬会馆

一般作客,谁无故土之思,常来此地会会同乡,也当买舟归瀫水;

千里经商,总为谋生之计,他日还家人人满载,不虚跨鹤上扬州。

会馆是同籍贯或同行业的人在京城及各商埠所设立的机构,建有馆所,供同乡同行集会、寄寓之用。维扬:扬州别称。

瀫水:兰溪一名瀫水。兰溪,在浙江境,有二源,东曰婺港,西曰衢港。二水至兰溪县城西南兰阴山下合流。总称曰兰溪。又名瀫水,以水纹类罗瀫得名。

跨鹤上扬州:南朝梁殷芸《殷芸小说》:“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赀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费,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此用典指扬州之行。

原序云:“兰邑同乡之贾于此者鸠金合建。”兰邑:此指浙江兰溪县。鸠金,聚集资金。我们知道此会馆是兰溪县在扬州的商人筹金修建而成。

上联推己及人,大家都是奔波为客,思乡之情自然感同身受。人在他乡得遇同乡,听听家乡话,说说家乡事,也可聊慰乡思。奔波千里,所为不过稻粱之谋,只要勤勤恳恳,诚信经营,人人都可满载而归,也没有白在扬州这富庶之地奋斗经营过。联语通俗口语化,如拉家常似的娓娓道出,自有许多的亲切之感。

晴川阁

终日凭栏俯翠涛,不变古今灏瀚者,惟留此水;

当年对岸飞黄鹤,好看神仙出没者,莫若斯楼。

晴川阁:在湖北汉阳龟山东麓禹功矶上,与黄鹤楼隔江相望,“晴川历历汉阳树”之意以名。登临可远眺江汉景色。

翠涛:指长江青绿色的波涛。灏瀚:水浩大貌。

神仙:此处指费文祎、王子安。皆为黄鹤楼的神话传说。旧传仙人子安曾驾黄鹤过此,因而得名。一说是费文祎乘黄鹤登仙,曾在此休息,故名。

原序云:“壬子之夏,予登黄鹤楼,既题一联、三律,为臬宪高钦如先生梓而悬之榱栋间,不肯代为藏拙矣。未几,为郡伯纪子湘先生、邑侯唐松交先生次第相招,饮于晴川阁上,谓此楼与黄鹤对峙千古,子何独钟情黄鹤,而蔑视晴川,不一阐扬其胜乎?予曰:‘成之久矣。非承下问,不敢出诸袖中。’斯其时也,遂出二诗、一联以献。二公复与灾梨,亦犹江东故事。予求稍变其式,彼为卷轴,此作碑文,但勿以石而以木。石性持久,非名文大篇不足垂,谫劣如予言,不如速朽之为愈也。”

壬子,即康熙十一年(〉。臬宪,意思是旧时对按察使的敬称。梓,刻板。榱栋,椽子与脊檁。藏拙,掩其拙劣,不以示人。邑侯,对知县的尊称。灾梨,指梨木受到灾祸,喻刻印无用的书,常用作刻印的谦词。明袁宗道《答陶石篑书》:“中郎见弟近作,谬相称许,强以灾梨。”

李渔游汉阳,与高钦如,唐松交相识相交,引为密友。李渔自谓:“高公友予更密”,七律《赠高钦如臬宪》序曰:“先生向仕三秦,予假道识荆,不过谋面而已,岂料故人谊重,遂至于此乎!”唐松交,名之柏,字松交,广西灌阳人。康熙年间任汉阳知县、昆阳知州。李仕熟评曰:“黄鹤、晴川二联,业为臬宪高公梓悬杰阁,与绝胜江山同不朽矣。可见人患无才,不患知己之不遇也。”

联语洒脱朗然,视角独有,隽气一如杰阁秀出,非才人手笔而不能为。

十八滩金龙四大王庙

过险滩而祀神者无不极诚,推此念以明心,何难格天格地;

遇顺流而防患者于兹仅见,广此心以履泰,自能常富常荣。

此联题于康熙七年(),时渔游粤东,尝过十八滩。十八滩:江西赣江滩十八。在赣县的有白涧、天柱、小湖、鳖滩、大湖、铜盆、落濑、青州、梁口九滩;在万安县的有昆仑、晓滩、武朔、昂邦、小蓼、大蓼、绵滩、漂神、惶恐九滩。宋苏轼《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金龙四大王:金龙四大王,神名。王姓谢,名绪,为宋诸生,以忠义自矢。隐居于金龙山顶,元兵入临安,闻陆秀夫抱帝昺沉海,知宋祀已斩,遂赴水死。民间尊以为神。明太祖起兵,王托梦近臣,许反黄河水助战,后果逆流,遂得封。王行四,死于金龙山下,故曰‘金龙四大王’。

原序云:“庙在十八滩之中,龙神显赫无比,客舟过此,必舣舟致奠,奠必极诚,从未有扬帆竟过者。十八滩之险,以怪石狰狞,伏于水底。顺流而下者,舟行迅速,回避为难,常有触石沉舟之患;溯流而上者不然,缓则易防故也。”舣舟,使船靠岸。

格天格地:感通天地。履泰:实现安宁。

上联首句从祀神者的虔诚说起,以此推及世间万事万物,抱一颗虔诚之心,感天地而达夙愿有何难呢?人往往于顺境中得意忘形,乐极生悲,十八滩处却必须在顺境中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方能长享安宁富荣。联语言事言景言理,其中蕴藏的人生智慧发人深省。题署亦可为一则座右铭。

首句十一字起句,妙用虚词使之张弛有度,六字结句通过规则重字的使用,语气铿锵,稳稳压住。“而”“以”上下联规则重字。“格”“常”句中规则重字加自对。技法娴熟,一如高手论剑,携风带雨。自有一种险危之中岿然洞察之智慧。

文宗程蕉鹿公祖

世间桃李尽出公门,何须腊尽始芳菲,满眼无非春色;

天下鱼龙尽归学海,不待时来方变化,启口即是雷声。

程蕉鹿:名汝璞,字蕉鹿,江南合肥(今属安徽)人。顺治四年()进士。康熙十二年由户部郎中改贵州学政。十六年至十七年任浙江提学道。

文宗:明清称提学、学政为文宗。程时任浙江提学道。

世间二句:语出《资治通鉴》唐久视元年:“狄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鱼龙:喻各类人才。变化:指“鱼”化为“龙”。龙喻优秀人才。

雷声:《维摩经》:“演法无畏,犹狮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此以“雷声”谓程公弟子谈吐不凡,又皆具真知灼见。

此联题于康熙十六年()除夕,时渔在杭州。原序云:“除夕赠此,以代桃符。”

对联先从程公工作入手,“世间桃李尽出公门”即是对受赠者最大的褒奖,从桃李自然顺承到春色,赠联春联遂完美结合,手段纯熟,挥洒自然。下联夸赞程公门下才俊的风姿,而程公风采不言而喻。8字起干脆利落,7字腰句稍缓节奏,6字结句斩钉截铁。行文流畅,风神独擅。

寿程太夫人八秩

逾古稀者又十年,喜当时令子高迁,几度锦衣归阀阅;

去期颐者尚廿载,看后代贤孙尽发,满床牙笏颂冈陵。

昼锦,语出《汉书?项籍传》:“(项)羽见秦皆已烧残,又怀思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后因称富贵而归故乡,受人称羡为“昼锦”。旋里,返归故里。令子:佳儿。对别人儿子的美称。外吏,地方官吏。司农,又称大司农。清代因户部主管钱粮田赋,故俗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农。古稀:七十岁的代称。唐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高迁:升官。

锦衣:彩衣,古显贵之服。唐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阀阅:此特指官僚豪门门前旌表功绩的两根柱子。梁顾野王《玉篇》:“在(门)左曰阀,在右曰阅。”。阀阅遂成贵族门第标志。

期颐:称百岁之人。百年为生人年数之极,故曰期。此时起居生活待人养护,故曰颐。《礼?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发:发迹。谓立功扬名。

满床牙笏:唐开元中,崔神庆子琳、珪、瑶等皆位至高官,每逢时节家宴,以一榻置笏,重叠于其上。后世因以满床笏比喻家门福禄昌盛。笏,古朝会时所执手板,有事则书于上,以备遗忘。牙笏,用象牙制作的笏。

冈陵:《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祝福之辞。此祝福寿星长寿。

此联约作于康熙十六至十七年(—)间。原序云:“蕉鹿先生之母。时昼锦旋里,专为太夫人称觞。太夫人七十时,令子犹作外吏,今则内擢为司农矣。”

寿程蕉鹿先生之母八十生辰,时程蕉鹿自贵州学证改任浙江提学道,故有上联。“人生七十古来稀”,而太夫人逾古稀又十年,巧妙点出寿星的年龄,令子高迁又逢高堂吉寿,自是临门双喜。下联祝愿程太妇人长命百岁,而家中子弟才学卓异,官运亨通,太夫人自然福寿双全。对联取寿联正格,端庄典雅,褒扬之间,神韵斐然。的句式,因为改变分句内的阅读节奏,而达到气脉流畅不呆板的效果。

赠贾胶侯大中丞

未闻安石弃东山,公能不有斯园,贤于古人远矣;

漫说少陵开广厦,彼仅徒怀此愿,较之今日何如。

此联题目另有李渔题京师贾氏园。贾汉复,字胶候,山西曲沃人。康熙年间任兵部尚书,总制川陕。中丞,职官名。明清的巡抚也称为中丞。

此联题于康熙十二年(),时李渔在京师,贾汉复时任陕西巡抚,李渔是他的幕僚。作为美学大师的李渔自述生平有两绝技:“一则辨审音乐,二则置造园亭”。李渔的设计理念:“因地制宜,不拘成见,一榱一椽,必令出自己裁”。时李渔为贾胶侯设计半亩园。名为半亩,实际十亩有余。园内垒石成山,引水为沼,平台曲室,有幽有旷;结构曲折、陈设古雅,富丽而不失书卷气。后半亩园为山西会馆,又为戏院。逐渐衰落。道光年间为河道总督麟庆所居,并对宅院重新修缮,不仅恢复原貌,更增添许多景观,既简静清新,又铺陈古雅。游之观之使人心旷神怡,是半亩园的鼎盛时期。麟庆晚年将自己的经历请画家绘出形成了《鸿雪因缘图记》共收图幅,逐图撰写图记、其中记录了半亩园的全景图和局部图,也是研究李渔建筑思想的珍贵资料。

李渔在原序中记载:“公以绝大园亭弃而不有,公诸乡人,凡山右名贤之客都门者,皆得而居焉。义举也,仅事也,书以美之。”公诸,公,共有。诸,相当“之于”。山右:旧称山西省为山右,因在太行山之右,故云。

安石:东晋大臣谢安东山:

东山:山名。在浙江上虞县西南。晋谢安早年隐居于此。后以东山指隐居。

少陵开广厦: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少陵,在陕西长安县南,杜甫在此居住,自号少陵野老。

半亩园后为山西会馆,山西客京城者俱可落脚于此间。皆中丞义举所赐。对联正是基于此而出,上联写贾中丞不私有其园,而用于诸人,就是东晋的谢安也不能与之比贤。下联说老杜的大庇天下的愿望也仅仅徒怀其愿,而贾中丞却做到了。对联采用拉人作衬的方法来抬高园主人。的句式非高手不能驾驭,尤其6字的文言结句巧妙洒脱,难于效仿。

学宪祖起凡公祖

颂先生之考法,如操玉尺以量才,何其较短衡长,不差分寸;

正多士之文风,如设金科以范世,倏尔归绳就墨,敢越纤毫。

康熙十四年(),渔送将舒、将开二子赴严陵应童子试,据《浙江通志》,时祖泽潜(起凡)任浙江学政。是年渔作此联相赠。

学宪:祖起凡时任浙江学政,故称学宪。祖起凡:名泽潜,字起凡,汉军镶黄旗(今辽宁兴城)人。顺治十二年()进士。尝任广东长宁知县,四川邛州知州。康熙十三年由刑部郎中改浙江学政,后任河南分守开归管理通省驿粮道。

公祖:旧时士绅对知府以上地方官的尊称。对地位较高者,亦称老公祖、大公祖和公祖父母。流行于明清。

玉尺:玉制的尺。《世说新语?术解》:“后有一田父耕于野,得周时玉尺,便是天下正尺。”后以喻衡量才识高下的尺度。宋王迈《贺新郎?送赵伯泳侍郎守温陵》:“忆昔同时召,正青山、亲提玉尺,量才廊庙。”量才:衡量才识。分寸:比喻微小。

多士:士子众多。《诗?大雅?文王》:“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金科:完美重要的法令。科,法令、条律。唐陈子良《平城县正陈子干诔》:“爱参选部,乃任平城,金科是执,玉律逾明。”后泛指完美不可移易的章程、规则。范世:使世道合乎法度。

归绳就墨:遵守法度、规矩。绳、墨,喻规矩或法度。战国楚屈原《离骚》:“举贤而授能兮,修绳墨而不颇。”越:逾越,超出。

对联就学宪的职业特点阐述,上联讲伯乐有量才之能,空群之识,对每个学生的优劣长短都了如指掌,并能量才而用,关心学子,爱惜人才。下联讲正一地学风,设立严格的规矩制度,仁爱又不失威严,学子无不随风而草偃。一位宽严有度的学政形象跃然纸上。对联语言端庄典雅,文法疏密有致,一气呵成。

武林太守王鼎臣公祖

政同甘雨,刑比秋霜,若宣化无由,便出前庭谘父老;

鹤唳清风,琴弹皓月,但临民有暇,即来此地作神仙。

王鼎臣:名梁、字鼎臣,汉军正黄旗(奉天)人。康熙十六年(),渔题一联赠王鼎臣。

武林:山名。即今浙江杭州市灵隐山。此用以指杭州。王鼎臣时任杭州知府,故称“武林太守”。

甘雨:及时雨。《诗?小雅?甫田》:“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

宣化:传布德化。《汉书?宣帝纪》黄龙元年:“今吏或以不禁奸邪为宽大……奉诏宣化,如此岂不谬哉!”

无由:没人听从,顺随。临民:临视民事。

上联从政事入手,写作为一地父母官,勤政爱民,宽严并济,遇到问题还能广泛听取百姓意见。下联写政余的风雅生活。人间天堂的杭州,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的琴酒吟咏之地,更有白居易,欧阳修,苏轼等杭州太守风雅在前,后来者自是承清尘而自得所乐,是官吏更是文士,此神仙意态,风雅生活怎不让人艳羡。文笔行云流水,清逸潇洒。

李渔赠王鼎臣共两联,另一附于下:

两联相较,此联略觉刻板。

武林太守王鼎臣公祖二联

民瞻如日,全由吏畏如霜,颂君之宽者,必兼颂其执;

心洁似冰,始能面寒似铁,学公之外者,请先学其中。

二、李渔对联特点

岳麓书社出版《清十大名家对联集》主要参考李渔《笠翁文集》卷四.联。共收录李渔对联联,其中寿联19联,赠联联,贺联12联,题署45联。除题署45联外,其余皆为交游应酬而作,说明对联作为一种应酬中风雅的方式,在当时已蔚然成风。而李渔作为其中的姣姣者,备受士大夫和文人骚客的青睐。黄鹤山农《玉搔头.序》中曰:(笠翁)于诗赋古文辞罔不有优瞻,每一振笔,倏忽千言,当途贵游与四方名硕,咸以得交笠翁为快。而挽联一副也没有,康熙十一、十二两年,李渔的乔、王二姬先后病故,分别作七律《断肠诗二十首哭亡姬乔氏》、七律《后断诗十首》悼亡,无挽联之作。康熙十三年,福建巡海道陈大来(启泰)于耿乱靖节,十五年闽省祭陈大来。李渔“受先生特达之知”,“曾受其馈赠”,渔仅以《祭福建靖难巡海陈大来先生文》致祭,未挽之以联。将李渔作座上客的保和殿大学士魏裔介,为《笠翁传奇》作序的钱谦益,与李渔唱和的诗人宋琬,芥子园中的顾曲周郎著名文士周栎园,与李渔同窗的“东南三毛”之一的毛先舒,诸公逝世,李渔均无联哀挽。康熙十九年,李渔本人病卒,主办丧事的钱塘令梁治湄作《哭笠翁》七绝四首悼亡,未有挽联。这一迹象表明,康熙朝前期以挽联悼亡尚未成为民俗。

三、李渔对联的语言风格:

(一)近俚语,接地气,有亲和力。

1.与李渔绝意仕宦,深入民间有关。

2.戏剧作为一种广受下层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语言通俗直白,俚语入词。作为戏剧创作家的李渔,经常深入百姓,创作了一系列受人喜爱的戏剧作品。无疑这种雅俗并举的文风也影响到李渔的对联创作。如李渔在《与曹峨眉中翰》联序曰:“无意为联,而适得口头二语,颂扬明德,所谓天籁自鸣。”

例:

五显岭庙

远观疑画,近看似诗,及至身到此间,又觉诗画俱无着笔处;

善者敬神,恶者畏鬼,究竟都非异物,须知鬼神出在自心头。

郑端士文学新婚

栋宇维新,问合欢之地维何,答云夏屋中之金屋;

科饬伊迩,讯发迹之期安在,对曰小登后之大登。

(二)文言入联,风采独有。

在李渔的对联作品中,大量使用文言助词及文言句式,与诗语、词语结合使用,使对联疏密有致,文采恣肆,摇曳生姿。

例:

分水龙王庙

东流西注,分区尽作安澜,神道之至公,类如是矣;

南往北来,到此齐臻顺境,天地之无憾,其在斯乎。

赠严灏亭都宪

寓庭训于官者,桥枝共梓枝并茂,为父偶合周公旦,囊时不有其事乎;

避言路而去者,臣职与子职兼修,养子当如孙仲谋,于今复见其人矣。

十八滩金龙四大王庙

过险滩而祀神者无不极诚,推此念以明心,何难格天格地;

遇顺流而防患者于兹仅见,广此心以履泰,自能常富常荣。

(三)句式灵活多变,随心所欲。

李渔擅长各种文体,所以,在他的对联作品中,诗、词、文言文、辞赋骈文等句式都有使用。变化无端,随心所欲。我们仅从李渔的对联结句中就有非常明显的体会。我们常见的对联结句,多以四言或七言结。而李渔联中,五字结句1联,六字结句42联,8字结句6联,九字结句5联,十字结句4联,十二字结句1联。不是四言七言结句的对联占总数四分之一还多。这与当时对联发展尚不成熟有关,但其技艺娴熟,随性而为的风格也可见一斑。

例:

修龄广厦落成

厦列千间,遂杜子美广庇万人之愿;

楼高百尺,畅陈元龙俯视一切之怀。

寿方太夫人七秩

出宰相之门,入宫詹之室,居学士侍御孝廉胄子之堂,足不履民家户阈者,七十年于兹矣;

继麻姑之迹,追王母之踪,证如来观音文殊普贤之果,口遍食人间烟火者,八千岁犹然乎。

赠李申玉广文

门多桃李,案少簿书,别宦恐无此乐;

前列生徒,后承丝竹,今时复有其人。

赠河防司马纪子湘

以治水之道治民,多事中偏能行所无事;

用持身之法持世,不为处正可决其有为。

赠慕鹤鸣方伯

天子门生第一人,自海外以至中原,白叟黄童孰不称扬异绩;

圣朝特简无双士,由郡牧而登方岳,千秋百世谁能步武芳踪。

吴兴郡司农余霁岩公祖二联

监州往往出名儒,阅我祖诗文,窃讶苏子瞻曾子固之生今日;

别驾频频为宰辅,睹神君政事,何异赵公抃富公弼之在当年。

(四)技法上多用自对,重言。

李渔对联大量使用自对的方式,出语难,对语更难,显示了李渔的文思敏捷,笔力劲健。还以多用重言而见奇,以达到艺术上重章复唱,逐步递进的效果。

例:

寿刘了庵先生

三多之外有三多,多德多才多慧悟;

四美之先标四美,美名美寿美儿孙。

江南守宪方艾贤

公临三郡已三年,尽传观察英名,既颂其才尤颂德;

民望一升于一日,仍照抚军成例,不迁其地止迁官。

嘉湖守宪金公璋公祖二联

一身执法而百职无私,试听里咏途歌,霅水颂声同霅水;

群吏奉公而万民乐业,但看农耕妇馌,嘉禾田地盛嘉禾。

李渔作为明末清初的美学,文学,戏剧大师,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影响涉及后世甚至国外的文学创作。虽然李渔并未把对联创作作为一件重要的事情来做,但对联作为必不可少的应酬手段,也因为李渔交际的广泛,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虽然其中由于应酬不得已有一些言过其实的赞美之辞,但瑕不掩瑜,其对联或文辞清丽,风雅流转、或质朴自然,言简意远、或端庄华美,富丽堂皇。对清代民国及当下的对联创作的发展繁荣,起到的积极的作用。

四、文竹读《李渔联集》自选30联

1

郑氏草堂

鸣禽响瀑,万赣齐喧,谁云山静似太古;

把钓观棋,一朝即过,不信日长如小年。

2

明远楼

矩令霜严,看多士俯仰低徊,群嚣尽息;

襟期月朗,喜胜地江山人物,一览无遗。

3

寿堵太夫人八十、

移忠作孝何人,羡令子今日追随,千年复见陈情表;

返老还童伊始,看圣母他年矍铄,百岁重歌天保章。

4

寿程太夫人八秩

逾古稀者又十年,喜当时令子高迁,几度锦衣归阀阅;

去期颐者尚廿载,看后代贤孙尽发,满床牙笏颂冈陵。

5

赠张伯亮副总戎

功业著寰中,喜汗马从龙,适逢其会;

英雄罗膝下,羡经文纬武,各有其人。

6

赠慕鹤鸣方伯

天子门生第一人,自海外以至中原,白叟黄童孰不称扬异绩;

圣朝特简无双士,有郡牧而登方岳,千秋百代谁能步武芳踪。

7

寿张秀升郡司马

年少登科有几人,羡二十载云路翱翔,还是朱颜绿鬓;

得意征歌乘此日,便八千岁绛霄驰骋,何来翠盖华轩。

8

赠冯易斋相国

门无私谒,座少杂宾,观四壁清风,初到不知丞相府;

烛有金莲,庭余赤舄,瞻五云瑞气,徐思方识宰臣家。

9

赠贾胶侯大中丞

未闻安石弃东山,公能不有斯园,贤于古人远矣;

漫说少陵开广厦,彼仅徒怀此愿,较之今日何如。

10

赠王北山掌科二联

文司乡荐,武入京闱。试观日后趋蹡,将相尽为门下士;

先作词臣,继居言路,只据从前议论,古今都是话中人。

11

朱建三新磊泉石

此地本无山,忽自胸中跃出;

邻家焉有瀑,是从天际飞来。

12

孙氏园亭

五柳先生懒自栽,惟坐享邻家秀色;

六朝风景由他变,且快收此日清光。

13

越望亭

若耶溪上,泛者去来不止,何如游此地乎,静听争流之万壑;

山阴道上,苦于应接不暇,是以建斯亭也,坐观竞秀之千岩。

14

臬宪张俊升公祖

监士今番由臬宪,合古制于无心,弼教明刑,两事原归掌握;

登科此日尽寒生,颂至公于有自,芬桃馥李,一般都在门墙。

15

学宪祖起凡公祖

颂先生之考法,如操玉尺以量才,何其较短衡长,不差分寸;

正多士之文风,如设金科以范世,倏尔归绳就墨,敢越纤毫。

16

文宗程蕉鹿公祖

世间桃李尽出公门,何须腊尽始芳菲,满眼无非春色;

天下鱼龙尽归学海,不待时来方变化,启口即是雷声。

17

武林太守王鼎臣公祖二联

政同甘雨,刑比秋霜,若宣化无由,便出前庭谘父老;

鹤唳清风,琴弹皓月,但临民有暇,即来此地作神仙。

18

徐东来

著书读律少停时,虽作闲官,亦自有儒臣事业;

饮酒赋诗多逸兴,便居冗地,也不失名士风流。

19

周汝霖司狱

抱关击柝之官,以贤者居之,尽有一番作用;

附凤攀龙之客,作卑员处此,绝无半点牢骚。

20

凌颖仙医士

贮百千医案于胸中,临疾兢兢,犹似捡方未到;

活数万婴儿于指上,虚衷欿欿,还云济事难周。

21

房慎庵榷使

彼郊未靖烽烟,大司马之先筹,惟财是亟;

此际犹来商旅,关使君之善政,不问可知。

22

马虎山参戎

孙吴韬略贯胸中,羡壮志当机,别有奇谋能济勇;

颇牧威名扬阃外,仗先声克敌,不须鏖战自成功。

23

许德远广文

挥麻草制,待他年功业匪轻,率后辈高登紫阁;

偃武修文,当此日胶庠为重,屈先生暂守青毡。

24

嘉湖守宪金公璋公祖二联

道场山下听讴歌,称我公之德者,皆云高似岘峰,深同苕水;

烟雨楼前闻颂祷,介神君之寿者,则曰茂同檇李,盛似嘉禾。

25

吴兴郡司马于胜斯公祖二联

待客常烹顾渚茶,自昔至今,挥塵只谈千古事;

闻公但饮苕溪水,由清得暇,垂帘竟读十年书。

26

归安邑宰何紫雯父母

仁人作吏少严刑,任木铎蒲鞭,总示无穷恻隐;

名士居官无俗笔,见文移案牍,皆成绝妙文章。

27

维扬会馆

一般作客,谁无故土之思,常来此地会会同乡,也当买舟归瀫水;

千里经商,总为谋生之计,他日还家人人满载,不虚跨鹤上扬州。

28

十八滩金龙四大王庙

过险滩而祀神者无不极诚,推此念以明心,何难格天格地;

遇顺流而防患者于兹仅见,广此心以履泰,自能常富常荣。

29

晴川阁

终日凭栏俯翠涛,不变古今灏瀚者,惟留此水;

当年对岸飞黄鹤,好看神仙出没者,莫若斯楼。

30

庐山简寂观

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

世间好语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论,出我先师。

喜欢对句的朋友可扫码

加“琴·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zhue.com/wzjg/78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