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玩杭州娃看过来,周末原来可以如此安排

治白癜风有什么土方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820/5639550.html

新学期已经开始,商报实践营的活动也已正常开展,上周末,实践营组织小记者们参加了许多精彩纷呈的活动,其中就有很多场馆是杭州第二课堂活动基地。

在杭州图书馆,听一听低等植物世界的奥秘;参与“Do都城”首届风筝文化节,书香换花香;前往中国水利博物馆了解李冰治水的故事,制作杩槎(màchá)小夜灯……

水利博物馆研学

活动精彩,小记者们的投稿更精彩!

刊登于年3月10日每日商报14-16版

走进低等植物的世界

3月6日下午,商报小记者来到杭州图书馆,聆听科普写作分享者吴一舟老师讲述低等植物世界的奥秘。

小记者脑海中的低等植物是什么样的呢?小得几乎看不见?生存能力低得让人同情?——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事实真相让小记者们瞠目结舌,大开眼界!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讲座一开始,吴老师就在屏幕上放了十几幅图片,有地衣、苔藓、水草、灵芝、银杏等等,让我们猜猜哪些是低等植物。大家七嘴八舌地展开了讨论,现场氛围十分活跃。讨论结束后吴老师展示的一幅生物界的思维导图揭晓了答案:藻类和地衣类植物合称为低等植物。通过讲座,我了解到原来现在的新型冠状病毒是非细胞生物,我们经常说的细菌是一种原核生物。

穿插在讲座中的游戏环节让大家参与互动的积极性更高。在讲到生物分类,出现“门”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不理解是什么意思。一个穿黄颜色衣服的小男孩积极举手发言,介绍道:“生物的分类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所以门是第二大类。”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吴老师点头表示认可。我身边的一位大男孩小声说:“门是第三类,最大的是域。”果真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蕨类植物,老师重点介绍了桫椤,它是最典型的乔木类蕨类植物。蕨类植物的孢子囊是它的无性繁殖器官,长在叶片的背面。当老师展示图片的时候,我惭愧地低下了头。因为我曾经在山上翻看过一片蕨类植物的叶片,当我看到密密麻麻的孢子囊,误以为是虫卵,吓得缩回了手。现在我终于明白了,生活中果然处处充满科学啊。

这次科普讲座让我大开眼界,收获多多。无论是低等植物还是高等植物,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的地球,我们一定要爱护身边的生物,保卫我们的家园。

商报小记者

凤凰小学徐梓峰

低等植物的世界

最有意思是苔藓,我们平时说的苔藓其实是两类植物。苔长得比较低,趴在地上,我们经常看见的青苔就是苔的一种,而藓比苔略高一些。古诗中说“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其实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句诗是错误的。苔不会开花,但是它的孢子囊看起来很像花苞。

更为神奇的是如果把苔打碎,和上泥,在墙壁上涂鸦成任何你想要的图形文字,每天浇水,过段时间就会出现“绿色的艺术”。苔还能做微型绿植,装在瓶子里,放在家里,会是一个小小的装饰品,太有趣了。

不管是苔还是藓,都喜欢潮湿的地方。它们还能提供氧气,据说是地球上最早的供氧团呢,真了不起。

在回来的路上,我们到处找苔的踪迹。路边墙角都能捕捉到它的踪影,它绿绿的,小小的,一团一团的,真可爱,我真想把它带回家。

商报小记者

长青小学王澜梦

我眼中的低等植物世界

在讲座中,吴老师引导大家了解了植物的分类。传统分类把植物分为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低等植物包含藻类、地衣类,大多生活在水中,没有根、茎、叶的详细划分,而高等植物以孢子和种子植物为主,有“胚”,有根、茎、叶的明显划分。

讲座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张“苔藓”的照片,仔细观察,它的上面伸出了很多类似小蘑菇似的东西,老师告诉我们那是孢子囊。虽然苔藓的身体很矮小,甚至是完全趴在地面上,但是它们却有高高昂起的囊,努力地借助大自然的工具把自己的后代传到四面八方。虽然它们远看只是小小的一片,但放大后却甚是壮观,感觉整个大自然都容纳在里边似的。低等植物低等吗?不,我并不觉得,它们用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在地球上延续了千千万万年,以后还会更久。在这个适者生存的世界,它们是最有资本“傲视群雄”的,我不得不为它们感到惊叹!

回家的路上,天又下起了小雨,我看着路边角落里那一片片展现着蓬勃生机的“小东西”,心里有无限感慨,大自然的生存法则又何尝不是人类的生存法则呢?

商报小记者

大禹路小学甲来路校区王晨曦

你不知道的小知识

吴老师的课堂生动有趣,深深地吸引了我。在讲到“苔”和“藓”的时候,他告诉我们可以把苔和泥土搅打成泥浆,有规则地涂抹在墙上,定期浇水,就能长成有规则图案的苔墙。此处吴老师还引用了清代诗人袁枚的诗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以此来告诉我们那不是花,而是苔的孢子。苔是孢子植物,不会开花。同属于孢子植物的还有蕨类,它们的生殖器官——孢子囊群,有的就长在叶片背面,一颗一颗,密密麻麻,像极了虫卵。犹记得我上次爬山时摘了一片,误认为是虫卵,吓得赶紧扔了,现在想想,真是“没文化,真可怕”!

商报小记者

丁蕙第二小学吴辰睿

参与“Do都城”首届风筝文化节

上周六,“Do都城”小广场被各式风筝装扮得色彩斑斓,不少家长和孩子正一起DIY,动手绘制传统风筝,并进行户外放飞。

三月,“Do都城”少儿社会体验馆联合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杭州市园林绿化发展中心、杭州城区义务植树护绿服务中心推出首届风筝文化节,让孩子们在赏春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和非遗魅力,体验工匠精神。

开节首周,一批商报小记者进馆初体验,发现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包含风筝展览、风筝制作、风筝放飞、春日民俗体验等。其中,春日民俗活动体验区颇具人气,有茶艺师与市民共同沏春茶、学茶礼,品赏春的滋味;有传统手工艺老师与市民进行古法扎染,学习绾、绕、穿、抽制作手工绳结,制作中国团扇。

现场,杭州市园林文物局还准备了份绿植,邀请杭州小伢儿用书香换花香——带上两本旧图书,换一盆长寿花或文竹回家。养护专家也在场,教授绿植的养护方法,帮助孩子们后期更好地养护绿植,践行绿色环保。

“Do都城”风筝文化节将从3月6日至3月21日每周末持续开展,感兴趣的家庭可别错过咯。

书香换花香

下着毛毛雨的周日,我和妈妈来到“Do都城”参加首届风筝文化节。

进门最吸引我的是书香换花香,怎么个换法呢?就是把自己看过的闲置书寄给偏远农村的孩子们。他们很少有父母的陪伴,而书本就会成为他们的伙伴,陪伴着他们。

可换的花有长寿花、文竹,包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它们该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遮阴,另一位老师告诉了我们换盆的方法。

我换了一盆我喜欢的长寿花,花开得可好看了。因为它的花期比其他花要长,长寿花寓意着长寿、健康。我要把这份长寿、健康带回家送给我的家人。

商报小记者

听涛小学陈思妍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今天,我的内心快乐无比,为什么呢?这要从早上的小记者活动说起。

一大早,我兴高采烈地来到“Do都城”,憧憬着风筝节有什么好玩的。我说的风筝节,是“Do都城”举办的首届风筝文化艺术节,这里有很多很多有趣的文化活动。

陆陆续续的,小记者们都到了,老师让我们排好队,问道:“有没有人没带书?我们今天的首要任务可是要捐赠书本给山区的小朋友们,作为回报,每个小朋友都可以选择一盆植物带回家。”只见我们鸦雀无声,表示自己都带着呢,“看来,大家都很认真地听了昨天老师的话,把书都带来了,那么我们现在出发吧。”

老师带着我们来到了一个帅气的男老师面前,说道:“现在,我们先来向这位老师学习如何养护植物,然后我们再进行捐书换植物的活动。”而我的目光却被墙边一大片绿色所吸引,那是长寿花与文竹形成的迷你绿荫,生机勃勃地展现着它们的身姿。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一落座,给我们讲解植物小知识的是方老师,他告诉我们养文竹要在潮湿、阴凉的地方,它虽然喜欢温暖的环境,但是在夏天要避免暴晒;长寿花是多肉植物,喜欢太阳,耐干,所以要少浇水。

老师介绍完植物,就到了我们期待的捐书换植物环节了。我心想,山区的小朋友们一定很渴望知识,很希望有书看吧,而我把自己的书送给他们看,我也能得到一盆漂亮的植物,真是一举两得。我们一一排队,把手上的书本捐了上去。到了植物区,好多小记者都选择了会开花的长寿花,我选择了体态轻盈、文雅娴静的文竹,我觉得放在书房里,可以给家里增添书香气息。

完成捐书换植物后,我们还体验了其他的文化活动,做风筝、画团扇,我在风筝上画了绚丽多彩的天空,希望由这个小小的风筝把快乐传遍全世界。

最后,我满意地捧着我的小小文竹,和其他小记者一起拍了张纪念照,真是应了那句谚语——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商报小记者

新华实验小学周悦

中国水利博物馆:“水之工”研学上周六,商报小记者来到中国水利博物馆参与水博学堂“水之工”研学课。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了解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的治水故事,并动手制作了杩槎(màchá)小夜灯,感受古人使用杩槎治水的奥妙之处。

水利博物馆探秘

人类的文明起源于河流。从古至今,人们把家建在河流的两岸,方便洗衣、煮饭、种田。水在养育人们的同时,也会带来灾难。有的地方会发洪水,有的地方却很干旱。为了防止洪水和干旱的发生,就有了水利工程。

我们中国古代有许多的水利工程专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为国为民,克服重重困难,历经十三年,终于完成了治水大业;修建都江堰的李冰,他用火烧岩石把山炸开,将水引到岷江,把鹅卵石放进竹笼里,扔进河中,修建了堤坝。

他们都是很有智慧的水利专家。

商报小记者

听涛小学朱沫潼

一个博物馆一部水利史

从原始社会开始,人们就打开了水利工程的大门。那时,在自家房子下面挖一口井就可以取水了。尧帝时代,有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舍小家为大家。

滴答,滴答,历史的车轮滚到了秦朝,防洪和灌溉的技术得到了发展,出现了多边形的陶土下水道,还有李冰修建的都江堰、宝瓶口水利工程。

在这里,我第一次认识了杩槎,它是秦朝李冰发明的用于挡水截流的三角形稳定支架,并应用到了都江堰工程。对于古代人的智慧和毅力,我感叹不已!汉代,圆形下水道得到了广泛应用。清朝,康熙皇帝六次南巡,亲自组织治理黄河。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治理洪涝和充分利用水利资源,我国建造了世界上装机量最大的水电站——长江三峡大坝水电站,还实施了历史上最宏伟的战略水利工程——“南水北调”。期待它能让我们的祖国风调雨顺,更加民富国强!

商报小记者

景和小学郑弘予

杩槎的智慧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去中国水利博物馆参观。

博物馆的形状是一座塔,外面一圈圈的,像一个人套着游泳圈,准备去游泳。

讲解员带着我们依次参观了四个展厅,我看见了从中国古代到现代的水利工程和工具,有都江堰,有世界之最的三峡大坝,有以前的水车、连筒、镇水兽,也有现代的水库、水闸。

参观完四个展厅,杨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叫作李冰治水,教我们做了杩槎灯。杩槎是李冰治水时用的工具,它先用三根粗木棍绑在一起,再用三根细木棍把它们连接起来,然后在木头上放鹅卵石,再把竹网靠在一面,黏上黄土,一个个排列起来,就可以挡水了。

通过这个杩槎,我感受到了中国人的智慧,因为他们在没有钢筋混凝土的时代就会制造防洪的工具,利用大自然的力量为人类服务,真为他们感到骄傲呀!

商报小记者

星澜小学林博汇

杩槎灯里的治水精神

一下车,远望水利博物馆,它就是一座高高的宝塔,巍峨耸立,就像一个巨人那般有气势。湖边还有几只镇水神兽。走近一看,原来这座宝塔的外立面竟然是用玻璃做的,真是一座水晶宝塔啊!

走进大厅,抬头一看,天花板上似乎有一片湖蓝的水在盘旋,神奇又美丽。壁雕上面有开天辟地的盘古,抟土造人、补天救世的女娲,还有尝百草的炎帝……

讲解员带我们参观的四个展厅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半景画,它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中华民族的水利历史和文化一一展现在眼前,真让人感到自豪!

在活动教室,我们听志愿者老师讲述李冰父子治水的故事,还做了杩槎灯。为什么叫杩槎灯呢?因为它跟李冰修筑都江堰时用的杩槎是一样的形状。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了解到杩槎是用来挡水的三角木架,简单又牢固。制作杩槎灯需要三根粗的木棍和三根细的木棍,四根牛皮筋,一根长的麻绳,还有小夜灯。我把木棍用麻绳绑扎成杩槎的形状,再把灯带缠绕成爱心形。这样的杩槎灯真是古朴又独特啊!

我把杩槎灯放在床头,提醒自己要学习李冰父子的治水精神,锲而不舍,百折不挠。

商报小记者

半山实验小学吕徐雅歆

探访水利博物馆

水利博物馆,对我来说是新奇而又亲切的。水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但对水的利用、开发、管理在历史上就是个头疼的事。我妈妈老家在宜昌,就在长江边上,我去看过三峡大坝、都江堰。

这座11层的玻璃宝塔博物馆唤起了对我水谜一样的感觉。往里走,整个大厅像个圆柱体,墙上挂满了浮雕。我们穿过一个石洞,站定后投影仪开始播放,一块甲骨文石碑顿时出现在我们眼前,水利文化的久远真是遥不可及。

接着,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娓娓道来,我们眼下的石洞呈现出滔滔不绝的江水,大禹的故事则投射到了我们眼前的大型石柱上。我们的先人采用了疏导的方法来与大自然搏斗,解决水灾。

更吸引我的是都江堰的故事。深淘滩、低作堰,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至今仍在。前几年,我去了成都,亲眼见到了都江堰,鱼嘴分水堤让我印象深刻。走到水能开发利用的展区,我驻足而立,心里一阵喜悦,在世界十大水电站中我国的三峡、白鹤滩、溪洛渡、乌东德和向家坝五大水电站位列其中,其中三峡大坝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发电站,那可是我妈妈的故乡。

参观结束前,我们还体验了一把古人治水,做出一盏杩槎灯。首先把灯线缠在爱心装饰上,然后把三根粗木棍和爱心装饰绑在一起,再把三根细木棍绑成三角形,从下往上套,最后加固好,一盏带电杩槎灯就好了。

这次活动,我不仅收获到了水利的知识,还收获了自己劳动的成果。

商报小记者

长江实验小学唐昕泽

商报教育团队统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zhue.com/wzpf/64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