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那家医院可以治疗白癜风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禅境与画境
禅是印度释迦牟尼佛教法的精髓,也是中国老庄哲学的极致,禅是身心世界的高度统一,禅是生命艺术的最高体现,禅是内在生命和外在宇宙时空互动转换的总枢纽,正如佛经所言,“心能转物,即同如来”。因此,对于禅的体悟就是对生命本源的体悟,也是对艺术本质的体悟。
禅对中国画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没有禅,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若论自觉地用禅理指导和诠释中国书画,董其昌和石涛是突出代表。
董其昌-行书五律-扇面
明清两代对中国画理论和实践有着突出贡献、具有深远影响的画家也首推他们两位。万法不出一心,身外的大千世界尚且不出一心造作,更何况书画家笔下的世界呢。一个真正通禅悟道的人便通达了宇宙间天地运行、生命演化、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一旦掌握了这个根本规律,对个人最大的实惠就是突破了身体的局限,从而实现把自己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时间对接、与无边的空间合一,收放自如,生死自在,来去自由。
另一个实惠就是智慧的全面打开。出世间的根本智打开以后,世间的差别智不求自得。此时看世间事物和学问如同掌中观物,只要你高兴,你便可以到任何一个知识领域去游玩,甚至去充当专家泰斗。对于艺术来说,如果一个书画家要通过书画来由技进道,参透生命真相,可能要付出十万分的努力。而一个参破天机、通达万法之源的禅者要用禅理指导去学书画,则只须付出十分的气力就可以了。
石涛作品--山亭喜雨图
这就像一个放大镜下的虫子想搞清楚那个拿放大镜的人很困难,而那个拿着放大镜的人想搞清楚那个虫子却很容易一样。因此一个通达禅法的人想到书画界混饭吃那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
就像董其昌和石涛,由于对禅法有了一定的领悟,转手之间,把他们所领悟到的禅理改头换面贩卖到书画界,就轻而易举地成了学术泰斗。他们在书画界产生深远影响的书画理论,其实只是禅理的一种名词转换而已。董其昌对山水画的南北派之分,直接的参照系便是禅家的南北宗说,但他的确道出了南北派山水的风格特征和思想分野。而石涛那被书画界奉为神圣的一画说,也只是禅理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另一种表述而已。
董其昌书法作品
董其昌的书画有一种明凈的清气,这是董氏艺术的显著特点,这应该归结于他的禅悟和禅修功力。他的书画有一种逼人的灵气,是活的,作为一个混迹于官场、地位显赫又远离自然的艺术家,这实在是极为难能可贵的。从书画中可以看得出来,董其昌是个不仅能把所悟到的禅法应用于艺术,也是能够在诡奇多变的政治旋涡中玩得游刃有余的人,能够中和融通,机智善变而又不失个性,实在是一种艺术乃至人生的极高境界。但毕竟董其昌太入世,太红太火,从他的作品中能够感受到一种圆融近似滑头,明察似有洁癖的倾向,稍稍欠缺了一份涵容与厚道。当然我们不能因此苛求于他。
董其昌-王维诗意山水图
在这一点上,董氏山水画的衣钵传人八大山人,弥补了老师的缺陷。八大山人毕竟出了几年家又修了几年道,身体力行地去禅修过,体验过,因此尽管他言词不多,又摆脱不了那国仇家恨的不平之气。但他的作品还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在精绝灵光之外又多了一份苍凉简远的出尘意味,一看就不是名利中人,这就是所谓山野气。而同样师承董其昌,也像董其昌一样在朝廷为官的王时敏、王原祁等辈,却没有了董其昌的那种真参实悟,因而缺少了董其昌的灵性。
只学了笔墨结构的皮毛,只能以功力取胜,像一个盘腿打坐功深却又没有打破漆桶的道人,堕入枯禅顽空而不自知,却又标榜自己为禅门正脉一样。以书画正脉传人自居,讲求“笔笔有来历”,弄那么几个山头,几株树木搬来搬去,像在庭院中垒假山似的。看四王的画,可以感受到一种循规蹈矩、唯唯诺诺、不敢越雷池一步却又养尊处优的典型晚清官员的精神状态。
石涛山水作品石涛上人应该算个通人、全才。作为一个僧人,他有真参实悟;作为一个画家,他理法圆备又不为法缚;作为一个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大乘菩萨道行者,他把佛法禅理不露痕迹地渗透于画面和画理之中,从而顺世化俗,不仅挽救了晚清画坛陈陈相因的颓势,更为艺术家们找回了丢失已久的法身灵性。当然这一切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就石涛的悟性和根基,他本来应该成为证境高深的禅门一代祖师的,但他的文人名士习气太浓,终于抵挡不住书画美神的诱惑,还是到书画界讨生活来了。当然这也不失为书画界的幸事,是书画界人的佛缘所系。
石溪上人作品在修行与绘画的关系上,石溪上人处理得很成功。相比于石涛上人,石溪少了一分炫耀,多了一分深沉;少了一分乖巧,多了一分质朴;少了一分刻意,多了一分天然;少了一分浮薄,多了一分厚重。石溪上人以画悟禅,以禅悟画,他的作品苍莽浑厚,博大精深。细细品读其画面题款,句句通透,字字到位,堪称法语。可见石溪不仅是一位书画巨匠,更是一位禅门大德,其内在的证量境界,非我等凡夫可揣度。
石溪上人作品画与禅懂画者未必懂禅,懂禅者必定懂画。由画入禅即由技入道,如暗夜登山,千难万险,万中难得一人成就。由禅入画即由道入技,如白日下山,既省气力,又少费心思,极易成就。董其昌与石涛上人,粗通禅之皮毛,以禅理悟画理,便轻而易举在画坛称雄。自古书画大师,无不广交方外,参禅学道,山水画家尤其如此。不是山中人,岂得山之魂?
砚边偶得
是赵文竹先生近十年撰写的关于中国画的论述系列,内容涵盖中国画的审美取向、精神指归、笔墨特质、当代中国画面临的问题与现象等,以及在中国艺术史上影响深远的艺术家和艺术价值的评价,其中大多文章选自先生的国画集《墨韵禅趣》(西泠印社出版社)和《花甲流痕》(陕西美术出版社)。
往期相关文章回顾感觉
寻觅
无话可说
书画笔墨与艺术人生
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
开悟的虫
“隐士”赵文竹纵论黄宾虹
聪明绝顶的神会
灵骨长城对话录
把我们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赵文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