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竹农业科技的韵味

冬末的一天,浙江湖州朋友徐建新先生送我一本装帧考究、印制精美的小版本新著《沈氏农书》,我很喜欢,她的文字像是极优美的散文。“沈氏农书”四字一下子勾起了我脑海中生动的古典画面,这与徐建新先生平静随和的性情颇多合拍之处。

我想,《沈氏农书》当初在少数乡贤中流传的手抄本更显原本的农汁农味,自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据说沈氏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尤喜钻研农业学术,加上亲身躬耕实历,农时人生融汇一体,可谓古人云“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环视人生”。而在我看来,一个天气,一件农具,一角田地,一棵作物,一种食法和作法,即有着她说不尽的人间胜境。科技和审美的结合给《农书》增添了无穷的意趣。

农书本身充满诗性,一个词自有一段来历。浙江南浔涟川沈氏于明朝间撰写的《沈氏农书》,就是告诉我们那些久违了的农具和农事,在当今经济尤为发达的南浔建设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关头,《沈氏农书》更有着契合、默会之处。张履祥先生认为“沈氏没有超出一般经营地主小农生产范畴”,而这正是沈氏的“农业”魅力之所在,其实沈氏所经营的“小农业”愈显其农业的趣味和真义。

我尤喜欢“逐月事宜”一节,每一个词的后面都隐藏着一条暗道,构成一个华美的篇章,缤纷的植物伴随着人类的劳作,画面感极强。随便点击一节文字:“二月有惊蛰、春分两个节气天气晴朗,可以倒翻旱地,刮桑树上的蝗虫,给油菜施肥,倒垦水田,挖沟,给菜秧浇水,捻河泥,铲除沟道的杂草,整理秧田。”

“家常日用”一节通过众多的美食制作走进寻常百姓家,江南文化某种程度上即吃的文化,精细考究的制作为江南人寻常乐事,为舌尖上的中国凭添丰富无比的色香味。

半文言,短句,平白,物象缤纷,条理有序,铺排慢描,娓娓道来,我惊叹徐先生的文字功夫就像一件讲究的农活,精耕细作,且不时地培土添水。“土壤不同,农活也不一样。”徐先生似乎深谙此道。

直接面对天地节气,农业是中国文化的本根所在,因为文化总是动态的,“天人合一”也不是静止的。中国农业文化不仅极具感性,更具有浓重的人伦意味,是由“天”向“人”转化的关键所在。“万般到底不如农”,古人的这句话透出一种无奈,也有某种本土化的真理。农业最接近于天地,或说直接就是天地本身的结晶。冯友兰先生的“天地精神”,海德格尔的“天地神人共驻一体”是否就抓住了农业文化的人文精髓?这一点虽难免过度阐释,但也不失为农业文本的一种读法。农业的读法即人生的读法。

(《沈氏农书》,徐建新著,浙江古籍出版社年12月)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根治
西宁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zhue.com/wzzl/11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