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竹老街,是勇哥出生长大的地方,也是魂牵梦绕的故地。每次回到家乡,总是要到处去走一走,看一看,寻找儿时的记忆。
文竹老街南侧
我家的房子,就是在文竹街上,一座标识性建筑(一口老井)的旁边。现在,这口老井被填平了,只留下井台,和一堆砖头。因为村民们家里,都有自己的水井,不需要再到这口井里打水啦。
勇哥出生的老房子
街上,有一个“手工业社”,主要是缝做衣服的单位,是一个集体企业。现在,这里是老年协会,是老年人打麻将打扑克休闲的地方。父亲喜欢到这里玩,他在这里有一帮“麻友”,都是70~80岁的老人家,每天下午到这里休闲取乐。
当年的手工业社
老街最繁华的地段,有一个药店。文竹药店曾经是方圆十几公里唯一的药店,主要是中成药,也有少量的西药。药店里有一位姓邱的老中医,人称“邱医师”,是文竹区域非常出名的老郎中。记得他有一个女儿叫邱萍,60年代末,嫁到了沈阳;勇哥在东北念书时,还受邱医师委托,给她带过东西。
曾经最繁荣的文竹药店
那个时候,街上主要有三个商店,两个叫“合作社”(百货社),一个就是叫“商店”。还有一个小吃部,一个理发店,一个篾业社。其它的,就只有摆摊卖小菜、卖猪仔、卖木炭、卖劈柴等农副产品的了。
曾经的文竹兽医站
六七十年代,是5日与10日逢圩(赶集),后来是逢1、4、7日。七十年代中期,因为要“抓革命促生产”的需要,有一阵子是不让人们来逢圩的。每当逢圩日,文竹街上是人山人海的,街上到处是赶集的人,买东西卖东西,也有闲逛的。
曾经的文竹饭店
勇哥的家就在街上,为了补贴家用,妈妈会做一些米豆腐,让我和姐姐端到街上去卖。不过那个时候,“公家人”是不让群众上街卖米豆腐的,所以我们得躲开那些“公家人”。妈妈交代勇哥和姐姐,凡是带袖套的人(带黑色袖套的除外),都必须躲开,否则人家会把你的米豆腐打翻的。
曾经的铁业社
原来街上有一个盖了顶的圩场,卖鸡鸭鹅之类的,大多数摆在这里,还有卖猪仔的也是在这里。过年的时候,还会在这个圩场组织文艺演出,大多数是一些“样板戏”之类,最受欢迎的,貌似就是“三角班”。现在这个圩场被拆除了,建了文竹文化广场。
曾经的木业社
偶尔,街上还会放一场露天电影,比如“南征北战”、“渡江侦查记”、“洪湖赤卫队”什么的。每次放电影,我们都会早早地,从家里搬来凳子,到街上占领位置,是小孩子们最开心的事情。
老街上的民宅
周边村子的人,要到街上卖一些农副产品,得需要占一个小位置。文竹街上的一些“不良老人”,在逢圩日的早上,就会用几根破绳子,圈出一块一块的地,然后再两毛钱一块“租”给人家做摊位,卖东西。不过,勇哥的家门口是敞开给人家用的,妈妈说,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
文竹老街一隅
现在,逢圩的集贸市场已经搬迁了,而且是多次搬迁,弄得商家们晕头转向滴。让勇哥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每一届乡镇政府,都喜欢搬迁农贸市场呢。现在,热闹了百年的文竹老街,归于平静了,只留下一些破旧的房子和店面,貌似在无声地述说着,这里曾经的辉煌和繁荣。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