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合疫病
百合疫病,又名百合脚腐病,分布于河北、甘肃、陕西、山东、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省区。
1、症状
主要侵害茎、叶、花、鳞片和球根。茎部染病初生水浸状褐色腐烂,逐渐向上、下扩展,加重茎部腐烂,致植株倒折或枯死;叶片染病初生水浸状小斑,扩展成灰绿色大斑;花染病呈软腐状;球茎染病出现水浸状褐斑,扩展后腐烂,产生稀疏的白色霉层。
花期:六种花期超长且非常好养的花儿
2、病原菌形态特征
病原为称恶疫霉(Phytophthoracactorum),属鞭毛菌亚门真菌。菌丝无色、无隔膜、有分枝;孢子囊梗无色,无隔膜,无分枝,宽4-5微米,其上着生一个孢子囊;孢子囊卵圆形,顶生,有短梗,成熟后脱落,顶端具明显乳突状突起,大小32-54×19-30微米,萌发后产生50多个游动孢子;有的孢子囊也可直接萌发产生芽管侵入;藏卵器球形,无色至浅黄色,膜薄,大小28-32微米。病菌生长温限10℃-32℃,25℃生长最快。适应PH3.5-11.5。最适为6。
3、发病特点
病菌以厚垣孢子或卵孢子随着病残体留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厚垣孢子或卵孢子萌发,侵入后引起发病,病部又产生大量孢子囊,孢子囊萌发后产生游动孢子或孢子囊直接萌发进行再侵染。天气潮湿多雨水,尤其是每次大雨后,排水不良,有利该病的发生和蔓延。
4、防治方法
采用高厢深沟或起垄栽培,发现病株,及早挖除,集中烧毁。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增季钾肥,提高抗病力。发病初期开始喷洒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倍液,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倍液。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二、百合的叶线虫病
1、症状
感病植株出现枯梢,叶片产生黄褐色至深褐色坏死斑块,病叶下垂凋萎和卷曲,植株下部叶片受害时,线虫已侵入鳞茎。病株上有的芽不能形成花或者花枯萎或者花形不正常,严重降低观赏价值。有的病株表现束顶,常为枯梢的早期症状。
2、病原
病原为叶线虫(Aphelenchoidesfragariae(RitzermaBos)Christie)。
3、发病规律
线虫从卵到成虫约需10-14天。线虫的寄主范围很广,如秋海棠、大岩桐、芍药和堇菜等均可受害。病鳞茎内的叶线虫引起枯梢、束顶,并由鳞茎侵入刚出土的新叶,相邻株间可因水溅、叶片相互接触而传播。线虫能借水膜在植物表面上移动。雨水多,灌溉过度和田间湿度高都将加重线虫的传播和侵染。
4、防治
①从无病植株中选留鳞茎作种。
②福尔马林与43.5℃热水按1:配成药液,浸泡种鳞茎1小时,几天之后再种植,效果很好。
③如有条件,可同非寄主植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
三、百合炭疽病
1、症状
又称褐鳞病、黑鳞病。叶片染病病斑近椭圆形和长条形,黄褐色,稍凹陷,严重时可使茎叶枯死。鳞片染病初生浅褐色斑,后变浅黑褐色,略凹陷,致花芽败育,呈褐色至,黑色。花染病花瓣上现水渍状小圆斑,融合成不规则褐色斑。
2、病原菌形态特征
病原为Colletotrichumliliacearum(West.)Duke.属半知菌类真菌。PDA培养基上菌丛初白色,后变灰色,培养皿反面黑色;气生菌丝体发达,平铺培养基上;刚毛丰富,直,顶端尖削,分生孢子团白色;无菌核;分生孢子梗浅褐色,不分枝;产孢细胞浅褐色,瓶梗形,顶端略钝,呈瓶体式产孢;分生孢子镰刀形,基部钝,顶端尖削,中央有1个油球,大小14-21×2.6-3.2(微米)附着孢形状不规则,长椭圆形至棍棒形,边缘规则或不规则。能侵染百合、大花萱草、芦笋、鸢尾、茄、番茄、香蕉等。此外,C.liliiPlakidas也是该病病原。
3、发病特点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株组织内越冬,翌春继续发育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新病斑形成后.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鳞茎在贮藏过程中,也可继续发病。鳞茎受潮、受冻、受伤易发病。
花园:旧物利用,打造花草水池气质小花园
4、防治方法
①种苗要严格检查,防止病情扩展蔓延。
②避免连栽。必须连栽时,在栽植以前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③加强管理,避免浇水过多,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
④种植前,带病种球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浸泡20区分钟有效。也可于发病初期喷洒50%施保功或使百克可湿性粉剂倍液。
四、百合叶焦病
1、症状
叶焦病又称叶枯病、叶烧病。叶片焦枯在肉眼尚未见到花芽时就发生,在现蕾前幼叶稍向内卷曲,数天后叶尖出现黄绿色到白色的斑点。严重的时候,白色斑点可变为褐色焦枯状,叶片和较幼的芽都会脱落。主要原因是植株吸水和蒸腾之间平衡失调,与土壤中锰盐与铝盐过多、根系发育不良、幼叶细胞缺钙、温室相对湿度急剧变化有关,也与品种和鳞茎大小有关,大鳞茎较小鳞茎更容易发病。
2、防治
控制危害根系的病虫害,调节土壤水分,选配适宜品种,尽量利用小规格鳞茎,是防治叶焦病的主要措施。同时,鳞茎种植后覆土应保持6厘米至10厘米,温室相对湿度尽量保持在75%-85%之间,温度和相对湿度避免大的差异,夏季遮阴与喷水避免过度蒸腾,防止生长过速。
五、灰霉病
1、症状
该病在田间大量发生时,往往造成叶枯,最后导致植株枯死。在高湿情况下,叶背病斑部可见灰色霉状物,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
2、防治
百合灰霉病的关键是注意通风,不能密植,宜采用滴灌方式供水。在容易发病的季节,因连续使用单一药剂可能导致病原菌发生抗药性,故可用对口药剂轮流使用,每隔7-10天喷施1次。
莫种:15种室内禁花万万种不得!
六、百合竹叶片发黄
百合竹为多年生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叶松散成簇生长,叶片线形或披针形,顶端渐尖,全缘,叶色碧绿而有光泽。习性强健,喜高温多湿,生长适温20℃-28℃,耐旱也耐湿,温度高则生长旺盛,冬季干冷易引起叶尖干枯。宜半阴,忌强烈阳光直射,越冬要求12℃以上。对土壤及肥料要求不严。
百合竹在生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叶片发黄,其原因多是由于栽培管理失调引起。水分过多过少,阳光过强过弱,肥料过多过少都会引起叶片发黄,但发黄的情况不一样,应仔细观察分析原因,加以纠治。
水黄:嫩叶暗黄且无光泽,老叶无明显变化,枝干细小黄绿,新梢萎缩不长,表明浇水过多。将花卉脱盆置于通风阴凉自吹干土团后再装回盆中。
旱黄:缺水的黄与水多的黄不一样,缺水之黄为叶梢或边缘发枯、发干,老叶自下而上枯黄脱落,但新叶生长比较正常。注意浇水时浇足、浇透即可。
灼黄:强烈阳光直射到一些喜阴的花卉(如吊兰、孔雀竹芋、玉簪等)上,易引起花卉叶梢、叶缘发枯,叶片朝阳部分出现黄斑。移到阴处即可。
缺光黄:长时间置荫蔽环境,叶片得不到足够阳光,不能形成叶绿素,整株叶片变黄继而脱落,补充光照可避免此病。
肥黄:施肥过多或浓度过大引起的花卉发黄,表现在新叶顶尖出现干褐色,一般叶面肥厚而无光泽,且凹凸不舒展,老叶片焦黄脱落。应立即停止施肥,严重的用大量清洗冲洗部分肥料。
缺肥黄:表现在嫩叶颜色变淡,呈黄或淡绿色,而老叶比较正常或逐渐由绿转黄。检查盆土,如有干结现象应换土,平时薄肥勤施并适时浇一些矾水(百合竹是观叶植物应施以氮肥为主的肥料)。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