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孩子的社交问题,ldquo救生员

关爱儿童白癜风患者 http://pf.39.net/bdfyy/bdfzj/190627/7251888.html

育儿团有偿征稿,详情请在后台回复“投稿”

文|李耳耳

本文由|超级育儿师(supernanny-ipcn)

授权发布

  在后台经常收到家长的这类提问:   孩子比较“软弱”,常常对朋友掏心掏肺,哪怕朋友提出过分的要求,也一再忍让,从不生气,笑脸相迎。这样的孩子,是讨好型人格吗?   孩子比较“胆小”,想交新朋友,但只是远远地站着、看着,一旦朋友过来,她甚至会转头就跑,从不敢主动交流。这样的孩子,是不是性格懦弱?   孩子比较“自闭”,从没想过交朋友,只想自己一个人玩,似乎失去了与人交往的能力。这样的孩子,是不是有基因缺陷?   孩子比较“强势”,动不动就爱宣示主权,指挥同伴。久而久之,会不会没有朋友愿意和他玩?   以上四类孩子的年龄,大多在3-6岁。等孩子到了7岁,进入小学,家长又有了别的困扰:   孩子的朋友品行不好,该如何阻止孩子和ta交朋友?   孩子被同班同学排挤,该如何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所以,对很多家长来说,孩子的种种表现,都是未来能否成功的信号,社交往往是家长最关心的表现之一。   如果孩子乐观开朗,热爱交友,未来一定过得不会差。反之,如果孩子内向怯懦,社交问题大,那未来肯定不会太顺利。   于是,很多时候,孩子在玩耍,一旁的家长心里却早已警铃大作。   然而,家长过激的反应、不正确的引导,只会让孩子陷入更深的迷茫,失去与人交往的能力。   学会正确处理孩子的社交问题,是家长必修的功课。1不懂社交的孩子,真的无可救药吗?   在评判孩子的社交是否有问题之间,家长应该明晰孩子的社会心理发展特点。   孩子成长有三个不同阶段。   1、6-8个月,陌生人焦虑阶段   陌生人焦虑,即我们常说的“怕生”。   有的家长可能会疑惑,为什么孩子4、5个月的时候非常亲人,能摸能抱。可长大一点,被不熟悉的人碰一下就会大哭。   其实这是因为,孩子到了陌生人焦虑阶段,也意味着孩子开启了自我保护模式,更倾向于亲近熟悉的家人。这时,孩子就会表现出对社交的抗拒。   但家长不用太过焦虑,强迫孩子社交,只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顺应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才能为孩子的心房筑起一道坚实的城墙。   2、2岁左右,自我意识发展阶段   2岁是孩子自我意识的高峰期,这时的孩子最爱说“我要”、“我不要”,通过言语和行动,宣誓自己的主权。   这样的孩子,常被家长认为是“强势”的孩子。   朋友讲了一个发生在自己女儿身上的故事:   女儿上托班的时候,邀请同学到家里玩。女儿想看动画片,同学想玩玩具,俩人僵持不下,谁也不肯让谁。最终,同学哭着离开家,并放言:“我再也不跟你玩了!”   可没过多久,俩人又和好如初,相约到对方家里玩。朋友好奇地问女儿为什么,女儿说她俩达成了一个约定,在谁家就听谁的。   所以,对于处于自我意识发展阶段的孩子来说,争执并不是什么坏事。敢于争执,恰恰说明了孩子内心充满了底气。有底气的孩子,自然也有承认错误、接纳自己的能力。   所以,对于2岁左右的孩子,家长要尽量避免“强迫行为”:强迫孩子懂礼貌,强迫孩子去分享。   过度强迫,会养出一个“两面派”的孩子:家长在,孩子会遵从;家长不在,孩子便会叛逆。   因为孩子遵从家长的指令的原因,不是因为孩子想做,而是因为家长要求做。这样的行为,背离了教育的本意。   3、7岁,自我判断阶段   不可否认的是,孩子进入小学后,朋友、同学对孩子的影响会直线上升。交到一个好朋友,孩子们能相互鼓励,一同进步。交到一个坏朋友,孩子也会变“坏”。   于是,让家长们最头疼的一点是,孩子在校8小时,家长无法管控到孩子的社交情况。就算家长发现了,也很难改变孩子所处的环境。   对此,建议:与其想法设法地改变别人,不如潜移默化地改变孩子。通过加强孩子的辨别能力,让孩子自己筛选朋友。   对此,家长可以在日常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辨别能力和思维能力。   朋友说,她和女儿沟通的时候,是倾听者,而不是建议者,她会用很多问题引导女儿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然后让女儿自己判断这种想法是否可行。   “为什么选择做这个?”   “好处是什么?”   “坏处是什么?”   “这样的后果你能承担吗?”   “如果不这么做,你还能怎么做呢?”   这些看似和社交没有任何关系的问题,其实恰恰决定了孩子社交的质量,乃至孩子未来将面对的所有挑战。   朋友通过发生在女儿身上的两个故事,说明了“问问题”的必要性。   有一次,女儿邀请同学到家里玩,同学爬上高低床,大喊:“我要从这个跳下来!一定很刺激!”   原以为女儿会很慌张,没想到女儿有模有样地说:“如果你想跳,我阻止不了你。但你要先思考一下跳下来的后果。”   最终,同学没有跳下来。   还有一次,小学组织拐骗演习。让一些家长假扮人贩子,拿着棒棒糖和巧克力,引诱孩子和他走。   很多孩子看到糖就立马跟了上去,女儿却没有上当。   家长不可能一天24小时保护孩子,孩子总有一天要独自面对社会的种种问题,人生的种种困境。   拥有判断力的孩子,就拥有了抵抗力,始终能做出正确的决定,有力地保护自己。2家长如何有效帮助孩子?   那在孩子的社交过程中,家长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父母该如何有效地帮助孩子呢?   为家长提出了五点建议:   1、社交培养,从出生就开始了   社交,并不只是孩子和孩子之间的社交,家长与孩子的互动,也是一种社交。家长与孩子的互动越多,孩子长大后社交就能更如鱼得水。   0-3岁,妈妈要积极回应孩子,孩子咿咿呀呀的时候,妈妈可以做出回应,让孩子知道,自己说的话、做的动作,一定能得到正面反馈。   3-6岁,爸爸要多参与孩子的社交,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感,让孩子意识到,有的人可能会无条件接纳自己(妈妈),有的人严厉拒绝自己(爸爸),往后遇到社交挫折,孩子就不会太“玻璃心”。   父母对孩子的爱,就如同一池温泉,浸泡其中的孩子,就算站起来,也不会觉得冷。   2、尊重和允许   父母和孩子社交的时候,要表达出对孩子充分的尊重与允许。   尊重孩子,意味着父母不能用命令式的语气,给孩子指令,让孩子照做。而应该把孩子当成平等的个体,让孩子明白父母话语和行为背后的需求。   比如,妈妈想睡觉,让孩子安静一点,不要打扰自己。比“你安静一点”更有效的是:“妈妈很困,妈妈想要休息,有睡觉的需求,你可以安静一点吗?”   允许孩子,并不意味着无条件满足,而是父母要抓住时机,探索孩子需求背后的心理活动。   比如,孩子闹别扭了,与其说“听话”,不如问问孩子为什么?是伤心,还是着急?是生气,还是郁闷?   明白孩子真正的想法,父母才能对症下药。   3、跟着孩子一起社交   常常会看到这种现象:家长约上自己的好友,各自带着自己的孩子聚会,美名其曰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   这就是“伪社交”,建立在家长的意愿上,而不是孩子的意愿上。   想要孩子学会社交,家长应该把交朋友的权利还给孩子,让孩子自己挑选自己的朋友。   不是孩子陪着家长社交,应该是家长陪着孩子社交。   4、做倾听者、引导着   对孩子的朋友,家长不要轻易下定论,因为家长并没有直接了解对方,而是从孩子的口中零散地得知。   如果俩人闹矛盾了,孩子可能会说朋友的坏话;如果俩人和好了,孩子便会说好话。   所以,不要因为一时的坏话,而彻底否定一个人,阻止孩子交友,让孩子失去一个朋友。   家长应该做好引导,通过问问题,了解孩子内心的诉求,帮助孩子解决矛盾。   5、懂得欣赏孩子独特的美   孩子的性格,的确有外向内向之分:   外向的孩子活泼开朗,热爱交友。   内向的孩子言语较少,不爱交友,但他们往往热爱思考,觉知敏锐,擅长深度研究。   两者只有区别,没有好坏。   如果孩子是文竹,那么千万不要要求他们变成玫瑰。   6、家长要学会自我成长   其实很多时候,在孩子眼中,自己的社交并没有遇到什么问题,家长却如惊弓之鸟,立马做出过激的反应。   这样的家长,一定受到过人际交往的困扰,把自己遇到的难题,自动代入到孩子身上。   长此以往,孩子会对社交失去信心,不会交朋友,也不敢交朋友。   所以,在解决孩子的问题之间,家长要先解决自己的问题,成为孩子的好榜样。   看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孩子社交比作学游泳,那孩子最需要的,就是一个配有救生员的游泳池,父母就是救生员。   孩子没有遇到危险的时候,家长要允许孩子畅游,不做过多干扰和训诫,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安心的环境。   孩子遇到危险的时候,家长要快准狠做出行动,保护孩子周全。   比起“教练式”家长,“救生员式”家长,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宝贵的财富。   与所有家长共勉。来源:超级育儿师(supernanny-ipcn)全球声誉最高亲子真人秀超级育儿师,为中国亿万年轻父母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打造实用、权威的育儿宝典。原文标题《不懂社交的孩子,真的无可救药吗?》转载已获授权。编辑:可可

育儿团

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zhue.com/wzzl/72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