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UMN
你好
秋天
立足课堂求实效钻研写法见真章
——记首批“春城计划”杨琼名师工作室活动(年第27期简报)
每个初始的新阳
都期待收获的阳光
年9月22日,中秋刚过,趁着还未消散的节日氛围,工作室如期而至开展了活动:作文教学,教有方,学有法。在杨琼师父的带领下,首批“春城计划”杨琼名师工作室成员来到昆明市第三中学校本部,观摩了四堂初中语文写作课,在每一个四十分钟里,我们学习,我们反思,我们将共同成长。
01
课堂一
《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昆明市第三中学经开区学校初一语文组
杨璠老师执教
课堂上,杨璠老师提出“为什么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而不是‘热爱写作,热爱生活’的问题,引发同学们的探讨热情。的确,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紧接着,杨璠老师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现场开展网络上流行的手势眼镜蛇动作教学,以此引入“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
然而,学生应该观察生活中的哪些方面呢?杨老师给出了方向:观自然。日月星辰、花草树木皆可入笔;不同季节,不同时段,精彩纷呈。观社会:新闻要点、社会热点等政治性方面,流行影视、音乐热曲等艺术性方面。观校园:从人物入手,从事件入手,从学科入手,从活动入手。观家庭:在家庭生活中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多和家人沟通,从中找到生动有趣的写作素材。观书本。从时间分类,从学科分类,从人物分类,从文体分类。
观察的对象有了,接下来就是要学习观察的方法:全方位观察、动态、静态观察、筛选观察……这些都是观察过程中应注意选用的技巧。最后,需要学生留心周围场景,选取可采纳、借鉴的话语及时记录下来,从而进行仿写、创作。从观察入手,走进生活,热爱生活,从而破解写作难题,给写作带来源头活水。
AUTUMNSTROY02
课堂二
《字里行间寻觅,“杏”好有你相伴》
昆明市第三中学初一语文组
杨文源老师执教
杨文源老师出示了中秋节学生的作文片段,其中有关于银杏的描写,于是杨老师展示了一张图书馆门前银杏的照片。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说说这张图片中银杏的特点。金色也好,扇形也罢,最终杨老师与同学们总结出一个要点:我们应该从色、形、态、声、味等方面来凸显银杏叶的特点。
“秋天来了,图书馆门前的银杏变黄了”。小句子里有大学问,大学问里可以做大文章。秋天是怎么来的?是走来的?跑来的?它拿着什么?穿着什么来的?图书馆是怎样立着?银杏是一瞬间变黄的吗?变黄的银杏像什么?……这一连串的发问,不断地激发着同学们去思考,关于秋天,关于银杏。杨老师带领同学们对比阅读《春》和《济南的冬天》,引导学生学习其中写法和结构上的特点,用比喻修辞,提炼出“有什么——怎么样——像什么”的三段式结构。学生用“三段法”对“秋天来了,图书馆门前的银杏变黄了。”进行改写并分享,效果显著。
接着,杨老师引导学生调动感官,让写景更加形象。秋天来了,图书馆门前的银杏变黄了。银杏叶,闻起来,有一股清香——那是时间的味道;摸起来,有一些粗糙——那是岁月的纹理。感官的加入,让银杏的形象更多了一些哲学的意味。
老舍先生在《济南的秋天》里写到:“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山儿不动,水儿微响”,这些动静结合笔法的运用,让景物描写更加生动。杨老师借此启发同学们“银杏它没有脚,它怎样才能动呢?一阵清风,一只鸣蝉,一声鸟叫,一个学生从树下跑过……这些都可以让景物动起来。”
最后,杨老师带领学生对比《翠湖心影》和《春》选段,引导学生发现,好的文章往往引用诗词,增添画面美感,更具文学性。而这堂课的最后,同学们需要在模仿中创新,仿照《雨的四季》,打开由段成篇的新意识、新尝试。
AUTUMNSTROY03
课题三
《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昆明市第三中学初一语文组
陈慧老师执教
陈慧老师让同学们先来个回忆大集锦,“入学以来三中让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呢?”——“学广播操!”“黑天鹅!“食堂的美食!”“班会课!”……一连串的回答让课堂热闹了起来。陈慧老师以新生开学的活动视频和照片入手,给学生总结出写记叙文时,素材可以选用“人、事、情、景”四大方面。在陈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需要完成课堂初步习作:回顾入校以来的学习生活,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接着陈老师归纳;除了从校园生活中选取素材,同学们还可以从家庭生活中选取,从社会生活中选取。热爱生活,热爱写作,这就是写作素材的源泉活水。
当然,也不是所有见闻都事宜当作素材,素材的选用还需要考虑写作的出发点,陈老师展示了一个作文片段,片段中对老师的片段描写不是那么妥帖,因此启发学生在课后思考作文素材选用时的注意事项。
整堂课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参与度高,思辨性好,在素材来源方面有了更开阔的认识,老师们也表示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同样作文课的设计也应贴近学生生活,这样才能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爱上写作。
AUTUMNSTROY04
课题四
《写景作文——三中校园美景》
昆明市第三中学初一语文组
苏文竹老师执教
苏老师与杨文源老师一样,同是写景作文,苏老师这堂课力求教会学生从所观察的景物带来的感觉出发,学会运用多感官结合描写素物,同时感受景物的特点,感悟景物身上所带有的哲理性,让学生学会借景抒情的手法,在景物描写中融入感情。
苏老师依然选取学生生活贴近的三中校园之景,并让学生选取一个点,闭上眼睛,调动各种感官,从触觉、嗅觉、味觉、听觉、视觉五个方面想想,这个景物,美在哪里。初一的学生刚进校,对学校的一切充满了新奇,在分享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事物的美后,自然产生了对这些景物的情感——赞美与喜爱。
在点评作文,小组互批环节,苏老师出示点评标准:
1.是否有描写事物的自然形态?
2.是否有体现事物的内在特质?
3.是否有体现作者的情感?
经过同学们的互评分享发言后,苏老师带同学们总结课堂要点:事物的内在特质一定是源于它本身的自然形态,所以内在特质和自然形态之间应该是有关联的。选取事物的时候并不是随机选取的,而是围绕想要突出的感悟点,进行选取,突出中心,突出情感。
AUTUMNSTROY师父点拨
写作教学,务必明确教学目标,须得搭建写作支架。
写作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不知道如何下笔——写什么?如何写?即学生思路的打开和文章的形成问题。好的写作教学,能够打开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下笔去写,并且能够教会他们领悟写作任务所涉及到的原理。
杨文源老师从课文搭建支架,让学生读写结合,给学生搭建了很好的支架,支架本身就是一个优秀的示范,教学过程的三个步骤非常具体,还原了学生原本的写作过程,这样就很好地实现他的教学。这样的一堂课,慢慢地教下来,学生肯定是有很大收获的,这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在听课的过程当中都能够感受到的。
“写什么”、“怎么写”这都只是后面的,前面还有一个环节可以添加,那就是“为什么写”,其实也就是一个情感,我们写景最终是为了抒情,如果我们设置一个情境,设置了这个情境之后,也许情感就不一样了,初一的孩子,看到了这样灿烂的银杏叶,内心发出的声,发出来的情,应该是新事物带给他的惊喜。而如果是一个初三的学生,他要离开校园,面对这样的银杏叶,可能他要抒发的情感更多是离别前得不舍和对过往的怀念。
苏文竹老师的这堂课前半段挖掘的真的是非常好,对学生引导的也非常的到位的问题,后半段如果加入一个“怎么写”的环节,会有很大提升。如果能够把“怎么写”的这个问题解决了,学生的写作桥梁其实也就实现了,
如果我们把今天思堂课进行一个切分的话,那么可能应该是先有杨老师教学生观察,紧接着到杨文源老师的由“写什么”和“怎么写”到文竹、陈慧两位老师的“什么情”。
AUTUMNSTROY木叶动秋声云天收夏色
这次作文教学观摩活动,实现以研促教,提升老师们的作文指导能力,明确了今后作文教学的研究方向、教学思路,在师父的指导下,我们力求上好每一堂作文课,把我们能做的做到最好,让孩子们能学的,学到最好。
AUTUMNSTROY撰稿:保陈静
审稿:李海林
终审:杨琼
编辑:瞿晓俊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