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竹 >> 文竹种类 >> 清明踏青

清明踏青

寒食节又称清明节,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前一天或两天,后来与清明节合流。寒食节是从春秋时传下来的,是晋文公为了怀念抱木而致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能吃现成的食物,故曰寒食。由于节当暮春初夏,景物宜人,桃花绽放,杨柳泛青,草长莺飞,风轻雨润,处处给人清新明朗之感,故从古至今,寒食节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

因为疫情,没有去吉安,回了文竹,两个多月的短暂分离,家乡已发生了变化,邻家开始起新房了,满地堆积成山的红砖,两个穿着粗布衣服的工人在翻沙和水泥,扁担的吱嘎声,铲子铲地的嚓嚓声……,都是阔别已久的家乡呈现给我的极具生活气息的问候。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信步溪边,郁郁葱葱的益母草在春日的暖阳下尽情舒展身姿,叶子泛着淡淡的银光,树的阴翳打在叶上,互相挑逗。油菜花已谢,只剩下笔直的、青绿的杆,还有一串串倒立生长的果实,鼓鼓囊囊。“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正值春暖,万物盎然,花草树木拔节生长,簇集、拥挤着的艾草乍现眼前,艾草喜阴不喜阳,阴凉处,艾草茂密丛生,新嫩无比,一掐便断。而向阳处的艾草,茎部成浅紫红色,口感老而苦。途遇一片稀疏的竹林,地上的枯叶和腐土给人一种身世飘零之感,竹和人一样,离群索居,无人看顾,便惹人怜悯。脚下突兀的小塔,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就地取材,拾起一截树枝,把小塔撬出,冬藏厚礼,诚心以待,一声惊雷破土而出,每一口,都是春天。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清明扫墓,是慎重追远,敦亲睦后以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当地都会在坟前摆放水果和白米果,插上线香和蜡烛,焚烧纸钱,燃放鞭炮,以寄托对先辈的哀思,毕竟盛世繁华,我们是踩着先辈的肩膀,有幸瞻仰,不能忘本。但是这种风和日丽的天气,极易发生火灾,这不,不远处几个扫墓人此刻便在救火,风一吹,火势燎原,呈蔓延趋势,火舌舔舐了青草,爬上了树枝,成火树银花,扫墓几人,心惊胆战,一人在拨打电话,寻求救援,其余几人用锄头、树枝,发狠劲似的扑打着火苗,被烧尽的草木灰乘风而起,钻入行人的头发,贴上行人的脸颊。火被扑灭之后,这几人面如土灰,带着粗重的喘息,心有余悸地扫视四周,见彻底没有火星了,才重重输出了这口气,如释重负般席地而坐。寒食禁火,扫墓祭祖还需慎重。

天色渐暮,门口的路灯闪闪烁烁,蓄势待发,我和母亲二人沿着山路散步消食,路旁是犁好的田,田地里还有一垄垄用白雨布覆盖严密的瓜苗和豆苗。清明气温升高,是种植庄稼的最好时节,于是就有了“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说法了。

婆婆给我发来视频,儿子咿咿呀呀的说了一连串婴语,婆婆说儿子现在能说很多话了,也差不多会走路了。今天还带了儿子去万里公园放风筝,把风筝放上蓝天,她便扯断牵线,任凭清风把风筝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儿子带来好运。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清明是怀念的日子,有些人和事,我们会一直牢记,刻骨铭心。这怀念的日子,其前,是先辈和坟茔,是感恩与延续;其后,是播种和耕耘,是未来与希望。在此清明时节,一杯敬过往,一杯敬明天,慎重追远,不负春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zhue.com/wzzl/92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