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盛产竹子的国度,自古以来,先民们便对那傲骨挺拔、不畏霜寒的竹子有着不可言喻的特殊偏好,所谓“茂林修竹”、“汗青留名”之说,都与竹子有着密切的联系。
古人不仅爱竹,更喜欢以竹为材料雕琢精美绝伦的工艺作品,使竹刻艺术成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据《礼记·玉藻》:
“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
说明竹笏是周朝仅次于玉,象牙笏的礼器。然而,由于历史与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的考古发掘中,极难找到商周时期的竹制品。
▲战国郭店楚简《太一生水》
到了唐代,竹刻艺术有了较大发展,“留青”技法盛行。今天在日本的奈良正仓院所藏我国唐代竹刻“人物花鸟尺八”(尺八,唐时的一种乐器,又称“箫管”或“竖管”),从头到尾刻满图案花纹。
▲唐人物花鸟尺八(日本正仓院藏)
竹刻成为专门的艺术,是自明代中期开始的。入清以后,竹刻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竹刻名家辈出,各创一格。如清初竹刻名家吴之璠、嘉定名家封锡禄等,所制作品妙造自然,精巧绝伦。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发明了一种新的技法,称为“文竹”。
▲清中期吴之璠款竹雕山水人物纹小笔筒
“文竹”又称“贴黄”或“翻簧”,其工艺程序是将南竹锯成竹筒,去节去青,留下薄层的竹黄,经过煮、晒、压平后,胶合在木胎上,然后磨光,再于上面刻饰各种人物山水、花鸟等纹样。
▲清竹簧山水诗文花瓶
竹簧打磨后,呈色如年代久远的象牙,再同乌木、紫檀等深色木料结合使用,更突出了明暗对比分明、花纹显著的特点。
其中有一种透雕作法,即在粘贴好的竹簧上,将花纹部分镂空,呈现较深的木质底色,具有剪纸及雕漆般的效果,可以说把文竹的做法发展到了极致。
▲清竹簧福寿纹银锭形盖盒
作为一种既可品玩赏鉴、又与平日生活紧密相关的日常应用器物,文竹已进入帝王家居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使用范围相当广泛。
故宫博物院仍珍藏一批清宫遗留的文竹家具,它们无一不是精工细作,至今风采依旧。
小柜做成形似“一封书”式的方角柜形式,柜顶做成近似的盝顶样式,饰以一匝莲瓣纹,柜顶上端安有铜提梁。柜门为硬挤式对开两门,门框边沿及中心则粘贴深色竹簧片“扯不断”及缠枝莲纹饰。
▲文竹提梁小柜
以杉木为胎,通体包镶文竹,案面下为回纹透空攒牙子,四条腿上端与案面连接,支撑着牙条的下部。前后两腿间安有罗锅枨,足端做成云头纹足。
▲杉木胎文竹画案
通体文竹包镶,凳面为方形抹角,凳面下有束腰,束腰上有细长的矩形开光,束腰下装有托腮,透空曲尺牙子,四条腿子做成鼓腿彭牙式,每条腿子上均开有长方形透孔,足端下承长方委角托泥。此小凳由于通体采用文竹包镶技法,其造型灵秀可人,颜色清新淡雅。
▲文竹包镶小凳
文竹技法属于竹刻工艺中的新起之秀,制作难度较大,耗工巨甚。由于文竹所用的竹之“内簧”大料难得,故在使用上也是惜料如金。文竹成器多为一些小件文玩,可以说“文竹无大器”,用于家具装饰上更是少之又少。
以上介绍的几件文竹家具,无论是用料还是做工均“不计成本,工精料细”,故宫现存的文竹器物中可以说是精巧之作,弥足珍贵。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