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触甯傜櫧鐧滈鍖婚櫌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306/6083989.html
主播:齐美扎西
孔子是世间的圣人,还不是出世间的圣人。他的法适合在世间应用,对其它五道众生就管不着了,他也不想管。
人问他死后如何,他说不知生焉知死,你就好好做人吧。别问这些事,人做好了,死也死不到坏处去。
于是有人就说孔子大概是个唯物主义者吧。净瞎猜,孔子不是唯物主义者,也不是唯心主义者。他立足于人间,却又对天地神明无比地敬畏,他讲敬神如神在,不语怪力乱神,并不是否认怪力乱神的现象。在他眼里,那些怪力——奇奇怪怪的特异功能、乱神——莫名其妙神神道道的灵异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更不值得崇拜迷信,因此他置若罔闻,闭口不谈。
孔子像
孔子这一点是很高明的,崇拜怪力乱神,必堕落于魔鬼妖狐之道,下一辈子人是做不成了。可孔子主张事死如事生,尤其对先祖亡灵那是毕恭毕敬不敢有丝毫怠慢欺瞒的,可见孔子不是唯物主义者。
有人要设问啦!你老赵说孔子是世间圣人,只重说教不重修证,不见得吧?你看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有得”,这不是强调修证是什么?和佛法打坐修行有什么区别?
别着急,听老赵慢慢说。
和前边说的性和性有区别一个道理,这个止,止到什么程度;这个定,定到什么层面;这个静,静到什么境界;这个安,安到什么状态;这个虑,虑到什么深度;这个得,得到什么果位,这里有差别的。
为什么孔子的说法和佛教的说法很相似呢?这不奇怪,佛法是后来翻译过来的,有些词汇借用了儒家的词汇,意思相近但还是不一样。佛法是出世法,更彻底。就说这打坐修定吧,佛家的禅定境界还有两个字很微妙:一个是寻,一个是伺。这个“寻”有寻找的意思,是比较浅的定,是一种细致微妙的观察和推究,思维活动并没有完全止息,也可以叫思维修,如理地思维。由这种轻清的思维过渡到更深的定境,这就是伺——呆着,待着,照着,但不起思维,不加任何分别,却又不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无明昏沉。惺惺寂寂,寂寂惺惺。
用参话头来比较,这个寻就相当于参话头,这个能念的是谁?能观的是谁?能疼的是谁?还有细微的念头活动。这个伺则是进入看话头的层面,看着,照着,明明历历却又不起一念。孔子的定显然还是世间定,没有超越寻的层面,那个定也只是一种初禅轻安的境界,静虑,静静地思虑,细致地观察,然后——噢!又明白了一个道理,这就是孔子的得。这是一种专注,世间的大专家,大学者,大哲学家都是用的这个功夫,思辨的功夫。这种思辨功夫是突不破世间限制的,因为它是六根的作用,不离第六意识境界。
孔子弘扬的是世间法。出世间法是永恒不变的,世间法是要随时流变的,是权宜之教。就拿孔子最重要的孝道来说,在孔子这里没有六道轮回和前生后世之说,是他没有悟到还是故意不说暂且不论,总之孔子是只注重今生的。
在他的眼里,生命的延续是通过子孙的延续来达成的,没有子孙就意味着命绝了。因此,他后来的儒学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这个提法有一个很大的弊病,他生活的那个时代还好办,反正人口很稀,可以多娶房室,多多生育,这个样子还生不出男孩只能惭愧自己没有德行了。可如今就很不好办,如果还这样提倡,这个世界人口就成灾了。如今我国讲计划生育,这样一来很多人好像都没法达成孝道了,这是很让人困惑和悲观的事情。如果人们一定要生儿子,那就必然和国家政策产生冲突,也和儒家忠君的理念相违背了。
而在这个问题上释迦牟尼的法就没有任何弊病。佛说众生一体不二,在无始的生死轮回中,任何一个生命都曾做过你的父母,也都曾做过你的子孙,于是只要你把一切先生于你的众生都视作自己的父母,平等恭敬,把一切后生于你的众生都视作自己的子孙,平等呵护,那这个孝就行的无量无边了,这个慈也行的无量无边了,与你自己是否有子孙没有关系。不管社会怎么变化,这都不会成为问题。
当然了,自古圣意难解。圣人设教,有权有实,就孔子的行径言论,若按佛家来划分,是典型的权教菩萨,随众生机,宣方便法。这就像一位博导,面对一大批孩子,他能讲相对论么?极高明而道中庸,最玄妙而显平常,这是大圣人的风范。
小老赵之所以在这里斗胆品头论足,说长道短,也是借此彰显一些道理,申明一种见地,毕竟这世上还有一些上根利智的人,要舍权究实,超越人生,成佛做祖,有些道理掰不清还是不行的。
说孔子的法不彻底不通透没有丝毫贬义。孔子毕竟太伟大了,太广博了,他对这个世界的贡献几乎无与伦比。以个人证悟的成就来讲,孔子比不过一个小乘罗汉,而以目前对这个世界和未来对整个法界的贡献讲,一万个罗汉也比不上一个孔子,差别就在发心的大小。小乘罗汉执著于个人的解脱,孔子则是全无自我的全体承担,典型的大乘菩萨种性。
小乘圣人好比一棵竹子,一年就钻天,而孔子就是一棵目前还不能和竹子比高的柏树,他们不在一个量级上,如果那柏树长到和竹子一般高,那竹子往哪里摆?再打一个比方,小乘圣人像一只快艇,很快就到达彼岸,而孔子就是一艘航空母舰,有超大的容积又有超强的动力。虽然他暂时还不能把人们度到彼岸,但他发心正,愿力大,尤其他还具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不耻下问的优秀品质,那他的这艘航空母舰决定不会停止,不会沉没。即使有点误区和偏差,也必会不断地得到调整,一旦他到达彼岸,那就是一个集团军的成就。
为什么印度的佛教祖师说震旦有大气象(过去震旦指中国),大乘佛法会在中国大兴,就是由于中国有孔子呀!为什么我国古代许多大儒一旦真正理解了佛法的殊胜,出家修行很快就有大成就,成为一代祖师,就是由于种性好,胸怀大呀!
再回过头来讲。那孔子辞官进山了,心歇下来了,大概很快就得道了,究竟不究竟暂不论,开悟有很多层次。人的种性不同,因缘不同,得道的途径和方式也不同。有的人对修行得道很在意,也很爱好,很执著,这种人很重形式,修禅修定修功修法,种种造作以求得道开悟。由于他们有所得之心,往往求之不得,费很大的劲,经很多的年头,终于功夫成片,偶尔触着碰着,打破漆桶,得个消息。
也有的人,宿世有大根基,大智慧,大能量,大福报,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虽然表面视乎很少盘腿打坐、持咒诵经,然而,由于他们利他忘我,好事做尽,用心用到极处,忽然看破放下,一时大地平沉,顿悟顿证,正所谓“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当然,这种人极其稀有,亿万中不得一人。就孔子的根基来看,他的得道因缘,必是后者。凡得道者一般都要经过三个过程,先是多事找事,然后万缘放下,不问世事,在这期间证悟法身慧命,从而不怕死不怕生,不多事不怕事,以无事心随缘做事。有些人自小出家,看似万缘放下,可他还是把这个放下当成事来做,做很多功夫,做到极处,累了,真放下了,也就成了。然后抖起精神,弘法利生。
那么,孔子得道后又做了什么事情呢?他还是做原来的那件事,推行仁义礼智信,整顿纲常,教化世人。只是他不像过去那么执著那么忧患那么攀缘,他学会了随缘教化,正所谓人还是那个人,事还是那个事,心已经不是那个心。他不东奔西走了,只是静静地呆在山野林下,也读书,也打打拳、下下棋、唱唱歌、弹弹琴,显得从容优游,然而他未忘本愿,在表面很清闲自在的状态下,开始了更重要更究竟的工作,那就是著书立说,整理先人典籍。这是他的强项,也是他的使命。
孔子的文案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讲因果,著《春秋》。《春秋》通篇是讲历史朝代如何兴如何衰,通篇贯穿因果,因此才有“《春秋》出而乱臣贼子惧”的说法,乱臣贼子惧什么?惧因果呀!二是整理《礼记》。他一直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周朝礼仪,最终发现徒劳,时代人心都在变,历史不能重演,但他必须把这些礼仪记录下来,给后人留一些尽量原汁原味的历史参照,起码让后人知道古人是怎样活着的,知道我们和古人比差在哪里和差到什么程度。
这就像佛门的戒律,有些人想改,理由是,许多条款今人做不到,这都是些糊涂人。你可以做不到,但戒条还是应保持原样,这样你才能知道古人有多么严格,才知道为什么如今修道的人多而得道的人少。如果改了,人们倒是容易做到,但还是不能成佛,那大家就会怀疑,我都符合标准了,怎么会不成呢?是否佛法不灵了呢?
孔子整理《礼记》,不是仅仅把那些繁琐的礼仪记下来而已,其中还有大量的道理论述,《大学》、《中庸》等体现孔子思想的重要著述都包含在《礼记》之中。第三方面是论道,就是整理《易经》。《易经》是讲事物运行规律的,是三界内最高的学问。在佛法西来之前被推为群经之首,但《易经》的道还是侧重于世间法,通了《易经》的人很会做事,能掌控天下,但还不能出世。第四件事是整理《诗经》,搜集先民优秀文学作品,总之,孔子搞得都是弘扬传统文化,承上启下的大事。
当然,还有一件大事孔子在做,那就是授徒讲学。孔子归隐后的授徒讲学和归隐前的授徒讲学是不一样的,过去是他要教,要张罗宣传做广告,后来是人家要学,找上门赖着不走,他不教还真不行。过去孔子是用理论摄受徒众,后来当然也有理论,但人们更倾慕他的人格和安详状态。这时候的孔子,已经没有了过去那种冲动和狂热,代之而生的是泰山般的端严和静穆,大地般的慈悲和宽厚,大海般的深沉和柔软,蓝天般的旷达和清澈,不笑自亲,不怒自威,使每一个有幸见到他的人都油然生出一种深深的崇敬。
孔子不张罗办班了,一心整理他的典籍,当然他并没有打消办班讲学的念头,他相信是他的学生自会找上门来,后来这些人果然陆续找来了,一个带一个,个个都很有气象,正所谓龙象云集。这也是一种相应,过去在世间游说办班时,来到座下的大多都带着功利实用目的,喜欢热闹热衷追星的平庸之辈多。后来他不张罗了,调子放低了,门坎提高了,找上门来的都是有一定头脑和眼光的人,那些喜欢热闹爱忽悠的都奔那些夸夸其谈的江湖大师去了。
孔子座下号称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这在当时那个时代是十分了得的成就。贤人是什么概念,不是光有高智商高文凭,那是要有很高的道德情操才行。如今的江湖大师们动辄弟子百万千万,可他们座下有一个真正的贤人么?即使如今许多专家泰斗级的人物,又有几人够得上个贤人资格呢?晚年的孔子学生多了,每天光解答问题就够他忙了,他当然就更不多事了,不多事事还多何况多事。于是他便述而不作,不仅不找事情做,连文章也不写了,别人问他问题时他就解答,那部流传千古的《论语》就是他平时的言行记录,那是他的弟子们搜集整理的。
有句话说“半部《论语》平天下”,可见影响多大。如今国学重兴,中国人没有几个不知道孔子的,外国人也都很熟悉孔子,街头巷尾能大段背诵《论语》的孩子太多了。
这很有意思,孔子当年真想走红,却很不得志,后来不多事了,他的千秋功业却成就了。
(全文完)
作者:赵文竹
出版时间:
出版社: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内容简介:
真正有大智大慧的圣人都是对所谓事业不感兴趣的人,都是远离刻意和造作的天真烂漫的真人。真正的圣人都是无事人。何以见得?《圣人不折腾》列举几位我们熟悉的圣人,看看他们是否是这个样子。
注:配图为赵文竹先生水彩画
图文编辑:清宁
点击阅读--《念佛是谁》全文
《念佛是谁》全文
念佛是谁就是念佛禅
思维修与念佛是谁
观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略说
耳根圆通与念佛是谁
《心经》讲什么?
都是这个“谁”
疑情就是答案
想话头,参话头和看话头
大势至菩萨与念佛是谁
往生门与无生门
“念佛是谁”是怎么来的
在高旻寺,你绕不开“念佛是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