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问:林从龙王国钦邓世广武立胜
冬至为农历十一月中,“至”是极致的意思,冬藏之气至此而极。它包含三层意思:阴寒达到极致,天最冷;阳气始至,上升才逼天气寒彻;太阳行至最南处,所以昼最短,夜最长。
我国大部分地区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每九天为一个小节,共分为九九八十一天。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首歌谣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不同时间的季节变化。也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中国无论古代还是近现代,文人多喜欢以冬至为吟咏对象。今天就让我们看看中原诗韵的诗友们是如何“诗说冬至”的。
名家佳作
冬日遣怀
邓世广
一咏一觞浮一觞,濯缨濯足忆沧浪。
因诗取暖情何厚,凭画思琴梦转长。
运到穷时忧众口,醉从静处赏孤芳。
功名总是浑闲事,听惯人间笑烂羊。
浣溪沙·冬至(一组)郭友琴
一
思远方知岁事深,风声入耳渐萦心。推窗隐隐暗香临。
南下寒流凝瑞雪,东来元气惜分阴。枝头蕊破已难禁。
二
又到梅花破蕊时,循香喜见两三枝。微吟只恨雪来迟。
欲借清奇丰瘦骨,还期狂放入新诗。奈何落笔已无辞。
三
大块风高不剧秦,九州吹律气生新。寒凝六出逐霾尘。
望里跫音犹寂寂,枝头韵味忽津津。前来应有探梅人。
律诗27首
冬至闲吟
霍庆来
把盏围炉乱绪裁,百千往事付尘埃。
诗田拾句忙中乐,客路思乡梦里哀。
淡看浮华心畅爽,轻抛利欲意悠哉。
天将数九寒风劲,切盼窗前竞绽梅。
冬至(新韵)
诗.远方
数九从今始,阴极阳气升。
琼花宇空舞,娇耳火炉烹。
宴饯邀亲友,祈穰祭祖宗。
兴阑怜倦客,梦里望乡程。
冬至闲吟
摄其精华
冬至一阳起,短长今日更。
但闻梅弄雪,不见雁归鸣。
琴外寻余意,杯中总忘情。
罗浮留旧梦,夜永有新声。
戊戌年冬至
徐雨生
数九从今始,应知白昼长。
寒潮多眷顾,时序亦匆忙。
雨雪交加至,阴晴变幻常。
勿将冬日恋,屈指换春装。
冬至(新韵)
老骥伏枥(孙达人)
九始又经年,严冬至冷关。
乾坤凭往复,时事自循环。
月有缺圆日,人无永驻颜。
虚名由尔钓,守志水云间。
《易》说冬至(新韵)
五柳生
冬至一阳生,两仪求制衡。
花无百天好,月少四时明。
离丽随坎陷,否艰连泰亨。
复前无禁忌,五日喜盈盈。
附:远古时冬至日即为春节,此日前五天百无禁忌。类似现在的春节。复卦即代表冬至,为十二消息卦之一。
冬至
李壹瓷
儿时冬至雪封门,嬉戏溜冰情尚存。
裹雾观苗披白毯,寻梅留影到黄昏。
烹调茶里闻香味,绽放枝头印月痕。
九九天公降祥瑞,年丰祝酒富乡村。
冬至
孙玉祥
时序轮回昼转长,岁阴终极始生阳。
一盘水饺升平庆,六角琼花盛世妆。
不信路途无正直,任凭日子有炎凉。
梅林绽放春天报,教我枝头拾吉祥。
冬至
汪贤猛(安徽)
牲醴佳肴上祖坟,时逢冬至献殷勤。
檀香火柱碑前插,爆竹声音耳畔闻。
瓜祭唯怜魂寂寂,哀思难禁泪纷纷。
人临吉地三刀纸,我到山头一段文。
冬至
白金财
冬至将临菊影藏,北风凛冽透心凉。
犹能回首山间雪,不忍凝眸瓦上霜。
抒发情怀连客醉,推敲文字令人狂。
湖边晚景寒鸦噪,美酒呈来夜未央。
冬至
苏长德
雾凇漫岭夜阑珊,透骨飚风数九端。
素裹群山空舞絮,冰封万壑断飞鸾。
唳鸣孤鹜潜芦荡,招展梅枝傲雪寒。
薄露晨曦酣梦拙,潇然大地起波澜。
冬至
淮之源(河南嵩山)
风啸寒流急,仙抛线絮来。
高山镶白玉,虬壁点红梅。
阳气冲天起,神泉融地开。
新春祥瑞至,游子太平回。
冬至感恩节(新韵)
靳惠功
周公洛邑立圭中,创竖标杆量日形。
斜影丈三冬短尽,直荫尺五夏长终。
寒窗应感启蒙苦,暖意当铭教悔情。
玉色琼枝霜雪扮,拜佛哪怕一身风。
冬至
中原月亮
节行冬至日南偎,昼短阴寒自此回。
万里无声风荡叶,千川失色影陪梅。
心伤缘尽频催泪,梦喜颜慈再举杯。
水饺含情遥作祭,思愁难解苦徘徊。
冬至有吟
梁园客
时临冬至暖如春,万里晴空未染尘。
西司桥逢垂钓客,南薰门聚退休人。
双飞寒雀穿衰柳,半落红霞映翠筠。
一缕幽香生暗处,喜迎汴水早梅新。
冬至抒怀
文无第一
韶华易逝浮生短,四季轮回岁月长。
夙愿未酬须努力,征途续走莫徬徨。
厌闻俗辈传蜚语,欣伴高人赋雅章。
岂愿趋炎把腰折,弹筝酌酒自清狂。
冬至感怀
墨涵(赵立吉河南)
早堂迷雾透霞光,踱步亭栏倍感凉。
北国红梅多艳丽,南州紫菊亦芬芳。
寒砧赋客惊嗟晚,夕照家儿怅望乡。
日月循环冬至到,细钧诗汇慰心藏。
冬至吟
苍狼(松)
踏进凡尘为世家,携来感悟叹年华。
而今不见堂前鸟,昨日还欺院外花。
念物情铺三里路,寻名意展九重霞。
常浮落寂随风乱,又醉当狂品茗茶。
冬至
赵元良
夜长日短喚阳春,冬至梨花素写真。
北域昭昭银世界,南疆熠熠玉乾坤。
天寒一路侵肌骨,地冻三冬冷背身。
圭影偏移天转暖,身居陋室酒闲斟。
冬至(新韵)
仁至义尽(魏生仁)
农家冬至谚还阳,昼短终极将变长。
黄叶风吹金裹地,青苗霜打雪铺床。
炉边汤沸煮娇耳,街畔人熙置厚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