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妙招游戏小古文,阅读更轻松

本文系翁佩英老师授权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游戏小古文阅读更轻松

浙江乐清知临寄宿学校翁佩英

小古文,作为语文教材的一种补充,为学生从白话文过渡到文言文架起了一座联通的桥梁。由于是低段教学,我主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希望他们能爱上小古文,从而为过渡到文言文阅读打下一个基础。在教学小古文时,我与学生一起游戏小古文。我主要采用读、画、讲、演、写这几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想象力,积累沉淀文言词汇,并尝试仿写以及创编简单的文言文。

1读不同节奏读文章,会有不同的效果。在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采取不同方式的读,拍着节奏读、快读、慢读等。比如教学《乡村》。在认识字词基础上,我采取多种形式的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乡村

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1)拍手读。

乡村

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乡村

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可以慢节奏拍手读,也可以快节奏拍手读,可以自拍桌子或自拍手读,也可以同桌拍手读。

(2)快读。

先练读几分钟,再挑战一口气读完这篇文章。一学生计秒表,其他学生挑战读,看谁读得又快又流利。可以挑战自己,也可以挑战别人。

(3)找一个伙伴拍手读。

(4)师生合作读

师:乡间——

生:农家

师:竹篱——

生:茅屋

......

2画小古文中,有一些关于景物的文章,教学这些文章时,我采用一文一画形式。比如教学《芦花》《菊》《荷》《莲》《杨柳》等,在学生读通句子时,我边读边画,与学生一起理解词句的意思。这样画面与文字相对应,学生对字词的理解也就非常直观了。3讲小古文中,有许多寓言故事和神话故事,比如《狐假虎威》《夸父逐日》等,这些故事就比较适合学生讲。在学生读通句子,读懂意思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添加适当的故事细节,把故事讲给大家听。4演

(1)故事表演

学生进行故事表演,能提炼故事人物,想象添加故事细节,还需要设置故事背景,这在一定程度上,发散了他们的思维,锻炼了他们的创造力。在小古文教学中,某些文章的教学,采用了“演一演”。

比如《曹冲称象》。在读通顺句子的基础上,我与学生一起来提炼故事内容:故事中有谁?学生说,有曹操、曹冲,还有学生说,有大象,更有学生说,有船、他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学生说是大概的意思。这样,先整体性理解文章内容。

之后,我请学生来表演。但表演要说台词啊,那么,就需要背诵啊。这样就促进学生熟读,甚至背诵。读了几遍后,再表演。谁演曹操,谁演曹冲,谁演大象。那船呢?就把讲台台阶高处当大船吧。有学生说,还有“他物”啊!呵呵,他物,也请几个学生来扮演了。一切准备就绪,学生就边说台词边表演了。在表演的过错中,根据学生的台词,结合相应的词句来理解内容。

该称大象了,我故意说:“太轻了,他物不够,怎么办?”学生说,那再添加一些呗。好!我就又请了一个学生上来当他物。我又刁难:“太重了!太重了!三个人太轻了,不够,四个人又太重了,怎么办?”学生也在思考。“总不能把人给掰成一半吧?大家认为‘他物’可能是人吗?”“不是!”“是啊,人是不能分一半或一些的。你们认为‘他物’可能是什么呢?如果用木头,行不行?”通过这样的质疑与引导,激发学生思考,从而理解词义。

学习《司马光砸缸》后,学生自行组成小组进行表演。考虑到个别学生或许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小组接纳,我就请他选择自己喜欢的小组,其小组必须无条件接纳。根据自身的理解不同,学生所表演的缸也是不同的。

在小组表演中,我们边表演,边看,一组表演结束后,再进行评价。在一组表演后,一个学生提议,缸之前是完好无损的,但被司马光砸破后,应该有缺口了,那么,表演缸的学生的一只手应该垂下的。还有一个学生提出:缸中的水应该比较多,不然孩子怎么会有危险呢?那怎样表现缸中的水满呢?学生们提议,要不,把表演缸的学生的手抬高一些,这样就可以让落水的孩子有危险了。

瞧,这孩子在缸中扑腾着,只露出双手在挣扎着。

在教学《道边李苦》时,学生也要求上来表演。只是因为时间限制,只能一个小组的学生上台表演。当故事中的人物都一一对应了后,还有一个学生举着手,久久不愿放下,我请他发言,他说:“老师,可以让我演李树边的大石头,好吗?”就这样,他成了一块从上台到故事结束一动不动的“大石头”,尽管如此,下得台来,他依然兴奋无比。

(2)链接生活理解词义

《放风筝》汝、吾的理解。

读通《放风筝》后,我问学生:“你能读懂吗?谁在哪里干什么?”生:“两个孩子在草地上放风筝。”我请一个学生上台和我一起放风筝。他在前面跑,我在后面追,我边追,边用手指着学生和我“汝前行,吾后行”。之后,请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吾高”,指着学生“汝——”。

《乡村》“夹”字理解。

读通顺句子后,我问学生读懂了没,一学生问:“‘夹’是什么意思?”我请两位学生(两位学生中间隔着几个位置)站起来,告诉他们,他们就是柳树。我再请这两位同学中间的同学站起来,告诉他们,他们就是桃李。桃李在柳树中间,这就是中“夹”桃李。这样,通过形象直观来帮助学生理解词义。之后,我再问学生:“谁愿意当柳树?柳树在哪里?”学生“腾腾腾”地站起来,之后,我再问:“桃李在哪里?”刚才站起来的学生中间的学生就自觉站起来,我与全班学生一起读:中夹桃李。

当读到“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时,我与学生一起当“飞燕”,我说,我们是“飞燕一群”,一起飞吧。我张开双手与学生一起飞翔,边“飞”边读“忽高忽低”“忽上忽下”,问:“还可以忽——忽——什么?”

一次,我与学生在操场上玩耍,我们张开双臂模仿鸟儿飞翔,忽而一个学生念道“忽高忽低”,我也随性手势“忽高忽低”,并承接“忽前忽后”,学生再接“忽左忽右”......真是玩得不亦乐乎。生活,原来可以这样链接,可以这样游戏!

5写(1)仿写

教学了《芦花》《菊》《荷》之后,我请学生随意选择仿写或创编,现撷取部分如下(均为学生原稿,未改动一字):

荷花(陈志)

河中多荷花,夏日开花,一片粉红。南风吹来,花飞如雨。

桃花(黄煜程)

丛里多桃花,春日开花,一片粉色,东风吹来,花飞如蝶。

西瓜(蒋骐灿)

果园种西瓜,夏日结果,一片绿色。瓜形圆如球,黑籽红瓣,芬芳四溢。嚼食其肉,汁水入口,真爽矣!

空调(黄煜程)

空调打开,凉气占室。其状如箱、如塔。其色或白、或蓝、或红、或黄。色种繁多,性制冷、热,暑期既降,百地滚烫,惟室内独凉。

松树(金航帜)

泰山多松树,四季常青,叶如刚针,坚韧不拔,其形态或高、或矮、或密或疏;其松果可食之,种类繁多。

萤火虫(林逸宸)

干草地多萤火虫,以蜗为食。点点星光,凉风吹来,随风舞动。

枫叶(赵禾辛)

古道多枫林,秋日变色,一片火红,西风吹来,叶飞如火。

枫(施欣桐)

林中有枫树,春季长叶,一片火红,西风吹来,必下火雨,火雨下后,树枝秃秃,尤如手臂。

文竹(陈志)

土中种文竹,四季绿色,一竹八茎。久后,茎绕茎。茎中有黄刺,让人赞叹。

荷叶(徐大为)

池中多“雨伞”,夏日尖尖,一片淡绿,南风吹来,翩翩起舞。

桂(顾正泉)

庭中种桂,秋日开花。

或黄或桔,身体直立,

桂树形高,根长土中,

其名曰花,花有香,

中有蕊,看之香美。

竹(朱思羽)

披山连谷,出东南,殊草木。叶细枝劲,成林处处云,微风掠过,层层波浪。

松(潘睿桓)

松,大树也,叶壮如峰,冬日过,松叶清绿,雪天不枯。上结果,名松,食于松鼠,西风吹来松飞如铃,适观赏也。

游泳(邵婉婷)

水上芭蕾,翩翩起舞,或潜或钻或侧,似青蛙似蝴蝶似金鱼。

国际象棋(王诗雅)

今日比赛,厅中人山人海,男女皆友。棋盘六十四格,黑白相间。棋子军马象,兵分两路,一黑一白。棋逢对手,保王功敌,学下棋学做人。

铁牛斗(张隽祎)

两只铁牛,斗于瓶中,吱吱而响,双足上下,两首相撞,不分上下。久之,其一铁牛稍后爬,另一铁牛徐徐逼近,其一胆小如鼠,另一匍匐前进,其一致命而死。

池塘有荷花。夏季开花,一片粉色,南风吹来,荷花舞动,芬芳扑鼻。(李昊泽)

柳树(陈南博)

柳树,大树也,絮状如辫,性耐寒,虽至冬日,其色常黄。絮长而细,可以造帽,可以挡风。

(2)扩写

将文言故事增添细节改为白话文。

跟我学小古文

风靡全国的小古文课程系李振村先生首倡、朱文君老师创建的适合小学教师教、小学学生读的趣味课程。现已出版《小学生小古文课》,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zhue.com/wzjg/74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