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湘村一雕一琢铭技艺一竹一节惠乡邻

04:09三伏天气,酷热的夏风,把片片竹林吹得青翠。湖南省长沙县江背镇五福村,向竹林更青处行进,便来到“竹匠”杨定衡的工作室。海报制作:龙兴“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杨定衡缓缓念出“五福”的含义。在这千年的祝福中,一项在杨定衡家族里流传四代的古老技艺——竹雕,也在这声声讲述里,逐渐破土而出,露出真容。沉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院外青山,翠竹生长;院内有限的空间里,杨定衡也移栽进了丛丛文竹。移栽竹子,在自然的包容,更在于人的耐心。杨定衡回忆,竹子刚移进院子,两年的时间都是深藏在泥土中,但在积蓄足够的能量后,只待一场春雨,便会破土而出,拔节生长。“我喜欢竹雕,更赞赏的,是竹子的品质。”微风吹拂,竹叶轻吟,沙沙附和,说的是竹子,也是杨定衡的半生。41岁的杨定衡,是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背竹雕第四代传承人。年幼时受到父辈的熏陶,耳濡目染,茂密的竹林便是杨定衡幼年时的“游乐园”,而最要好的玩伴,便是一把把刻刀和一节节竹根。杨定衡历时4个月制作的十二生肖(央广网发牟晓雅摄)三年学艺、从业半生,但每次面对原生竹根,杨定衡都不敢轻易下刀。工作室两侧的十二生肖竹雕,便是历时4个月打磨的作品。“从个竹根原材料里面选择12个,这就花了半个月;构思的时间,也有1个半月。”杨定衡说,每一次的雕琢,都凝聚着“成竹在胸”后的思虑。三分雕,七分巧。“雕的是手艺人的技艺,巧的是大自然的造化。”杨定衡沿用着先辈们的竹雕理念,在每件作品的创作中,力求找寻到合适的竹根,摸索着自然赋予的天然脉络,再施以匠人的技巧雕琢,最终才能完成精美的竹雕。杨定衡也在这次次的寻找和场场的雕琢中,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韧性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夏日正午,太阳正烈,杨定衡手握柴刀,背囊上肩,向竹林走去。翻阅祖先留下的手记,一张光绪二十三年的笔记,清晰记录着流传至今的采竹祖训:砍冬不砍春竹根。祖训的智慧在于,冬季竹根,内部蕴含的营养成分,在一年中处于底谷,能减少微生物和虫类的寄生,借以延长竹雕的保质期。杨定衡,坚决打破常规。年,杨定衡结束五年的军旅生涯,回到江背镇,重新拾起刻刀。杨定衡指导徒弟(央广网见习记者李芳森摄)“打破季节限制,才能保证竹雕产量。”自古以来,竹雕在原材料的选定上,都有严格的季节性,但也限制了竹雕的制作;经过不断摸索和尝试,杨定衡发现,通过高温蒸煮加中药浸泡的方式,可以达到祛虫、祛湿、祛霉的效果。自此,杨定衡突破了季节限制,一年四季都能保证原材料的供应。“老一辈时,竹雕主要以传统工艺品的形式出现。”现在的竹雕创新从原料选择拓展到了题材、技艺等各个方面,恰逢时代的春风,将竹雕带向了更广阔的天地。交谈过程中,杨定衡打开了桌旁竹雕灯的开关,灯光亮起,照映出竹雕的一雕一琢,实用性和观赏性在这一件灯盏上竞相绽放。家传的竹雕,大多用来收藏、观赏;现在,杨定衡在原有的基础上,增添了实用价值,竹雕逐步走进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随后,他又展示了竹椅,竹壶,痒痒挠,神舟十六号航天员原型作品……放眼望去,一盏盏茶壶,一件件成品,一圈圈精致的螺纹都在内里镌刻着,这是杨定衡的匠心独造。“希望把它再次做成独一份的创意。”国家级专利证书是对手艺的赞许,更是对创新的鼓励,杨定衡设计的“展屏”便已获得这样的肯定。奉献百镒先寒一径深,潜疑造化铸成林在杨定衡家乡,竹子总是长得挺拔、茂盛;而高产量、易获得的特点也使竹子以筷子、竹篮等形式走进了家家户户。“乡村振兴,就是要有村民的参与。”谈起竹雕在五福村里的影响,杨定衡感到欣慰:竹林中采集而来的竹根,便给村里增收约万元;工作室里时常有对竹雕手艺感兴趣的邻舍,前来学习初步打磨半成品,以此获得可观的收入。杨定衡还以自媒体的形式在短视频平台上宣传竹雕,已获得十万余粉丝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zhue.com/wzpf/113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