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最专业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翻开睢县县志,找到坐标潮庄镇。潮庄,位于睢县县城西南,地处商丘,周口,开封三市四县交界处,是睢县的南大门。我对于睢县潮庄镇的认识应该是在13年前,那时有一辆潮庄发往许昌的班车,正好路过鄢陵,我回娘家走亲戚坐到潮庄后家人过来接我,如果想回许昌,早起七点准时出发。就这样坐了十多年,潮庄大街给我的印象慢慢从陌生到熟悉,从小热闹到大繁华。
潮庄集上有发往太康许昌,郑州,东莞,厦门等大小城市的各路班车,地理条件的优越性,潮庄镇是热闹与繁华的,它还是一条烟火气十足的大街,早上十字路口的早点摊上,水煎包,油馍头,肉盒子,糖糕,配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豆沫儿,便宜实惠,还能吃得酣畅淋漓,过瘾十足。如果再想奢侈一点,来一个烧饼加羊肉,羊肉一定得是那位年龄稍大的大叔切,因为大叔片的肉薄如蝉翼,咬上去无丝儿无渣儿。这一天的能量一补足,乖乖,弄啥咱都中,走南闯北咱都管!下午五点半左右,大街上的烧烤摊已经开始忙活起来了,最爱吃的是桥头那一家,烤鸡腿鸡翅面筋金针菇等,咱得排队一个一个来,不着急,来上两瓶冰镇啤酒,吃烤串可别忘了用砂锅做的酸辣汤,咸甜酸辣,一个字就是鲜,两个字就是得劲。
我一直很好奇,潮庄的人咋恁会吃恁能吃呢?潮庄的人咋恁有钱恁会花钱呢?你看看可不是咋的?早上热气腾腾人声鼎沸,晚上灯火通明门庭若市,车来车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后来听潮庄的朋友说,潮庄的人有钱,是因为以前潮庄做生意的多,潮庄的人能吃苦,敢想敢干,现在潮庄的人赶上了好政策,承包土地种起了芦笋,比以前更有钱了。
芦笋,噢,我想起来了,这两年的春天我和老公往县城送绿化树都是路过潮庄,路两边那一望无际的绿色煞是喜人,说实话当时我也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只觉得好看,乍一看,和文竹相似,但又比文竹伟岸茂盛,我还给老公开玩笑说,这东西栽到盆里做为盆景也好看,蓬松柔美,风一吹还有点飘逸感。
请原谅我的孤陋寡闻,来回穿梭了三年也没百度过那到底是何宝贝。今年春天,医院照顾住院的妈妈,有一个朋友给我送了两箱包装精美的礼物,礼品袋包装着密封的泡沫箱,看起来很高大上的样子。朋友说,这是潮庄镇盛产的芦笋,十大名菜之一,营养价值极高,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等,被认为是一种高营养的抗癌食品,对病人恢复身体提高免疫力特别好。
怀着一份对朋友有心记挂表示万分感谢的份上,网上找度娘安利了一下芦笋怎么做才好吃。一查不打紧,吃了一大惊,这一大拃的小小东西,可是个高档绿色食品,有“蔬菜中的皇后”“抗癌之星”的美称,一般大中城市有卖,高档酒楼也只是用它做配菜,做主菜太浪费太奢侈,足见它的高贵。
对青菜最好的尊重就是保留它的本真味道,我选择的烹饪方法是白灼。我把芦笋分成两截,顶尖儿的那一段鲜嫩无比,放热水里稍烫一下,粗的那一截烫久一点,把握好时间与火候,千万不能烫老了,热油里放上蒜蓉姜丝儿,生抽等,往烫好入盘的芦笋上一淋,一盘白灼芦笋大功告成。看上去一汪翠绿,这第一眼的视觉效果已经打了70分,闻上去一股清香,来自大地泥土芬芳的气息,尝上去有一点苦,些许甜,嚼上去根部还有点脆,总之鲜嫩无比,回味悠长,完美百分。
既然芦笋这么好吃又这么有营养,我这个超级吃货是绝不能独享的,好东西就应该和大家分享才对。6月下旬忙里偷闲正式去了潮庄大刘村——潮庄芦笋产业园,这一次不是路过,是特意,是专程。
大刘村,位于潮庄镇东北不到一公里,交通便利,道路畅通,因此是第一个种植芦笋,靠芦笋脱贫致富走上小康的村庄。目前该村已全部种上芦笋,大队支部成立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专业培育外来人才,返乡大学生和新型职业农民,合作社统一提供芦笋幼苗和技术指导,优先解决村里贫困户,合作社带动贫困户,贫困户可享有无息贷款,合作社做担保,先承包土地,第二年回本见到效益后再交地租,真正让农民做到不承担半点风险。现在村里有好几个包地大户,挑两个典型的,刘某某,主动承包土地70亩,除去人工今年纯利润50万左右,在城里买了门面房,不到两年彻底摘掉了贫困帽子。还有一个姓李,承包土地多亩,建有保温大棚,手底下干活的人都有二十个左右,现在已经是个百万富翁了。
临到九点的时候,我们来到了李总的芦笋基地,他们的加工点里几个大婶正在吃自带的早餐,大婶儿说,现在气温高,刚下过雨,那笋蹭蹭地往上长,一天早晚采两次,天不亮趁着凉爽已经采过一荐儿了,吃过饭后要把这些芦笋挑选整把码齐装箱,就可以送到回收站了。大婶儿们的工作虽然繁琐,但也不算太辛苦。大婶们能干,一个个乐呵呵地说:“有点事做总比给家闲着强,一天不用咋着也得挣个六七十块钱,不用出远门还不耽误照顾孩子,家里有事可以不来,这算下来一个月也挣个两三千块钱妥了。”看得出大婶儿们很知足,农民就是就样,靠双手靠体力挣力所能及的钱,踏实舒坦。
“这种上去啥时候能见到效益?”我问刘书记。
“头年栽上幼苗,第二年可回本见到效益,往后一直持续15年,可以说一次投入,15年收益,投资少,收益高!”
“这一亩地利润咋恁高?”我吃惊地问。
党支部书记刘培星不无自豪地说:“一亩地纯利润目前达到一万块钱,能不高吗?”
这的确让我惊掉了下巴,原来种地也可以种成百万富翁。如果农村有这么好的投资项目年轻人为什么不能去尝试一下呢?
说着容易做起难,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一个创业的历程都有一段辛酸的历史。谈起刚开始的芦笋栽种困难,刘书记不无感慨地说,年,他参加了睢县农广校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派村干部到山东寿光现代高效示范园考察学习,是真正地学习,在寿光整整一个月,不要工资,给人家打工,学技术,学经验。年是第一年种植,97亩地,村干部划片儿分任务,主要针对贫困户,首先就是动员,说服他们试种芦笋,不让他们掏一分钱,免费提供幼苗和土地,只出人工打理即可。有几家动了心的,反正都是贫困户,有村支部担着风险,又不出钱啥的,搏一把试试,种赔了大不了还是贫困户。栽种后的一年里,种植户天天去村支部里,这咋还不出新笋呢?这啥时候能卖上现钱呀?带着这些疑虑和困惑让他们忐忑等了一年,第二年春天,顺利回本,一亩地还净赚了块钱,第三年一亩地纯利润达到元。
这一下可不得了,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村里人尝到了甜头,看见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纷纷积极主动地种起了芦笋,年全村亩地全部种上了芦笋,年也就是今年,更是赶上了好政策,一亩地补助块钱,基本算是幼苗钱,自己的地,光出个管理就可以,一亩地就可以挣一万块钱。还带动郭庄村,葛庄村,赵楼村等邻村,目前潮庄镇的种植面积达到了2万余亩,芦笋大棚亩,建立了芦笋产业园,芦笋基地和芦笋扶贫车间加工厂,多名人员从事芦笋产业,芦笋种植技术操作简单,易学易懂,老人妇女即可耕种,现在村里的人手不够,来村里打工干活的外村人居多。不怕卖不出去,而是这两年行情走俏,供不应求,镇上有两个芦笋回收点,靠电商模式,供应到大型商超,这几天回收点都不敢接单了,不够卖,借别人的货来凑单。
有汗水就有收获,有付出就有回报。村支部书记刘培星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村里任职16年,对农村对土地有着深深的情结,对村民所处的尴尬现状有着透彻的了解,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都不愿呆在农村,靠种小麦玉米,除去人工机械种子等成本,别说赚钱,遇到大旱大涝还赔钱,在外打工用不了十天就可以抵一年的粮食收成,这算盘谁都会打,土地无人耕种,村里男劳力严重流失,在种植芦笋之前,村里每年除了过年那几天热闹,平常都空荡荡的,村里流行“流守老人”“流守妇女”“流守儿童”等三流人员,村里的现状让我痛心,我想让村里富起来,让村里的人都有事做,有钱花。我想留住村里的年轻人,村里未来的发展要依靠他们,我不想让他们的家乡变成故乡,这才是我的初衷。
在刘书记的引导和带领下,全村团结一致,努力拼搏,共同脱了贫致了富奔向美好的小康生活。村里有钱挣,有事做,谁还愿意出去挣那份辛苦钱呢。说到这里,芦笋回收点的一位和我年龄相仿的人说,他之前是在山东做小包工头,这几年承包工程非常难做,拿亲戚的钱做本钱垫资,到年底还要不过来账,辛辛苦苦几年落了几十万的外债,回家后看好了芦笋的发展,在村支部和合作社的帮扶下,建立了芦笋回收加工点,短短两年,不但还清了外债,还赚了不少钱。在家多好,再也不提出去了。
回到家的那几天,我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城市很美好,努力拼搏想融入城市,到了大城市却发现自己光靠蛮力和苦力是不行的,没有足够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水平在城市很难有容身之地的,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任我们怎样努力也只是一个格格不入的“外来务工人员”身份
罢了,谁不想让自己出人头地?谁不想让家人过上好生活住上大房子?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有父母的亲密陪伴和细心呵护?忘了我们的身份了吗?农民,忘了我们的职业了吗?种地。种植高效益的经济作物才是唯一的出路。现在的农民不再是以前墨守成规,“种庄稼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的农民,而是有选择性种田,相信科学技术和网络电商化销售模式的新型农民。土地流转统一整合集体化,乡村城市化,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性,是社会进步的体现。留在农村,留在生我们养我们的家乡,乡村振兴大计需要有技术,有思路,有头脑,肯钻研的人,才能在土地上干出一番作为,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这也是我在文章前花了大幅文字提到了潮庄集市上的热闹景象的原因。有人说,我是一个有深深家乡情结的作者,我的文字朴素接地气,能让思念家乡的人找到回家的路,不,应该是千千万万在外打拼的睢县人都有着比我更深更浓的家乡情结,他们深深热爱着自己的家乡,他们希望自己的家乡越来越美好,他们为自己家乡的巨大变化而惊喜,而振奋,他们在外努力奋斗拼搏,迷茫过,困惑过,徘徊过,他们有多少次想放弃在外闯荡的念头,他们有多少次想逃离那不属于自己的地方,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近乡情更怯”,最忆是故乡,然而最忆的到底是什么?家乡的情结到底是什么?什么是乡愁呢?这也是我每每返乡便会重走一下村庄那田间的小路苦苦思索与追寻的问题。是饱经风霜磨难后祖先们“莫忘来路”的万千叮嘱,还是土地与血缘交融支撑的生命原点?是几十年来村里村外那些有声有息的变化呢,还是一朵云,一棵苗,一把土,一碗面,一杯茶凝聚的心情?我说不清楚,我想,大多数离家的人也说不清楚。但时光不管如何流逝,岁月如何变迁,对故乡的那份情从未改变。
故乡,我想回来。
我想,故乡会像一位和蔼可亲的母亲一样,大地会像一位无限包容的父亲一样,他们会随时张开怀抱热烈欢迎如同迷失方向找不到回家路的孩子。终归有一天,我们一定不再迷失,我们一定会找到回家的路,在属于自己的家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创造出属于自己美好的生活来。
作者杨静:80后自由职业者,老家睢县白楼,现居许昌鄢陵。喜欢一切与美好有关的文字。欢迎提供与老家睢县有关的故事。
(杨静专辑)
睢县一位老太太传奇往事!
睢州情愫:那些年陪伴过我们的磁带
杨静‖那些年我在老家睢县用过的雪花膏
杨静‖老家睢县风俗之堂弟结婚(图文全景)
杨静‖妈妈在睢县住院的这段日子
杨静新作‖全家福,今年我在睢县过大年
睢县白楼乡:让人感动的那一瞬间!
杨静‖20年前我的睢县故事
杨静‖此文,仅写给漂泊在外睢县的人
杨静‖我的爷爷奶奶这一生
杨静‖老家睢县母亲与她的鸡鸭鹅
生长在白楼的这东西,你可能真叫不上名字!
白楼有个李云峰,竟给鸽子当奶爸!
杨静|杨静带您睢州街头寻美味
杨静|难忘老家睢县的地锅!(实景)
杨静|回睢偶记——睢县这妮又来了!
杨静|
所有睢县人:快看咱老家是怎样蒸馍滴!杨静|老家睢县风俗:套被子
杨静|睢县炖肉+过年的味道
杨静|老家睢县美食:大锅烩菜
杨静|细数那些年我们吃过的蒸菜
杨静|杨静|老家睢县捕蝉记
杨静|老家睢县的那台黑白电视机
杨静:我在睢县农村过夏天的那些事
杨静|老家睢县记忆:又是一年桃红开
杨静|睢县的老屋,写满我深刻的记忆
杨静|一个睢县女子的传销经历
杨静|再续我与老家睢县之缘
杨静|侃侃我在睢县拾麦的那些事
杨静|不是睢县农村类,千万别戳进来......
杨静|麦头类,我得回趟老家睢县!
杨静|老家睢县的味道
杨静|睢县风俗:三周年祭之迎客记
杨静|想起老家睢县20年前的缴公粮!
杨静|老家睢县的妈妈与她鞋筐子
杨静|老家睢县吃大桌(美文美图爆啦)
杨静|老家睢县的男人
杨静|我与《老家睢县》
杨静丨豫东平原的二十四拜
杨静丨话说老杨
杨静丨商丘睢县的烧饼加肉
杨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