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古熙今·文房古玩专场
拍卖时间:12月16日9:30
拍卖地点:杭州·浙江世界贸易中心展览厅三楼B厅
▲西泠秋拍
北魏·砂岩雕释迦牟尼及弟子造像
带座高:62cm高:50cm
RMB:1,,-1,,
出版:《增订中国佛教雕刻史研究》P,图版P59(b),松原三郎著,吉川弘文馆,年。
▲西泠秋拍
北魏·王丘生造石雕释迦牟尼立像
铭文:延兴五年,三月二日,王丘生为七世父母,敬造释迦门佛一躯。
说明:此尊立像质地缜密而尤显厚重。法相慈美端庄,脸作方圆形,发髻高束,发丝刻划仔细,梳理整齐。胸前璎珞自然垂坠,帔帛于膝前呈双U形,其宝缯的波纹状褶皱颇具北魏中早期犍陀罗遗风。简约的线条表达了大舟形火焰纹背光。佛像所立覆盖莲莲座,瓣瓣丰厚,中间起棱二分,两边凸起呈核形,瓣尖略翘,莲心突起,极具三维效果。
按延兴为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孝文帝拓跋宏的第一个年号,时为公元年。北魏崇佛之风气极胜,造像者既有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也有卸任官吏、地方豪绅,而供养者更是遍及各个阶层。《洛阳伽蓝记·序》云:「逮皇魏受图,光宅嵩洛,笃信弥繁,法教愈盛」,实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佛教发展的最虔诚与最强烈时代。此件原为信徒所虔诚供养,故物尺寸体量适中,适宜厅堂供奉;且纪年、供养人、发愿对象清晰,底座保存品相上好,实鲜见于市、难能可贵。
高:52cm
RMB:,-,
▲西泠秋拍
乾隆御题·汉水波纹陶罐
铭文:穆然外发内蕴真,经岁火消土性存。为陶诗题皆长助,三代千秋泥古香。乾隆甲午春御题。印款德充符。
说明:尚古之风,本是缘自对古今之别的体认,即是以溯源的方法令古为今用。因而表现在器物之用上,常见有古彝器、陶瓷用于日常把玩,甚至被改作当时实用器之用,这件御制诗文波纹古陶罐即为一例。陶罐本为古物,圆口,口老磨,似改为水洗,器身刻御题诗并带印款。腹部上下分饰两道水波纹,高足外撇。整器包浆莹润,经长期婆娑把玩,质地如石质一般,古朴内蕴。因乾隆好古,常于喜好的器物之上留下把玩痕迹,就现在资料已知,台北故宫、北京故宫及世界各大博物馆,存有乾隆御题诗的古陶罐数量极为稀少。据《得佳趣、乾隆皇帝的陶瓷品味》和《搏泥幻化、院藏历代陶瓷》两书中介绍,只有两件御题诗古陶器,其中一件为残器,系15到17世纪的泰国灰陶长颈壶。此件虽只剩下颈部,但得乾隆皇帝御题诗32字,可见其珍爱程度,甚至远超其它官窑瓷器。
参考:《得佳趣、乾隆皇帝的陶瓷品味》P50、P,国立故宫博物院,年。
《搏泥幻化、故宫博物院藏历代陶瓷》P22,国立故宫博物院,年。
高:8.5cm
RMB:,-,
▲西泠秋拍
宋·胡人驯象摆件
说明:象历来被视为瑞兽,有“太平有象”的寓意。胡人驯象图样在历代艺术品中皆有所见,是中国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的生动体现。南阳出土的“胡人驯象”画像石证明了早在汉代,此类图像已成形。唐代胡风极盛,与中亚等地区的交流十分频繁,因而如此件拍品所呈现的胡人驯象形象一直流行,直至宋代依然颇有影响。
此件摆件与其他时期的“胡人驯象”图样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增加了象足踏与口衔莲花的形象,有着典型的时代风格。佛教东渐传播后,象与莲花作为佛教中的重要祥瑞代表,在各时期的金银器、瓷器中都有所表现。此尊摆件,象衔莲花作回首状,四肢直立于四朵莲花上。象头配缨络,背披鞍毯,饰物刻画细腻,花纹繁复。象上胡人手持训鞭,胡子卷曲,高鼻深目,形象生动传神。型态优美,制作精良,值得细细欣赏。
高:21cm
RMB:,-,
▲西泠秋拍
明·铜持如意菩萨像
说明:观世音菩萨具有三十三相,如白衣观音、提篮观音、水月观音等,「持如意观音」在三十三观音之中位列第三十二尊,是三十三身中的执金刚神身。这尊持如意观音头戴宝冠,头发向后梳起,并同时在耳后结有两细辫。每绺发丝细细刻划,发丝在肩部打弯垂下,十分婉约细致。额部饱满,面部富含肌肉感,五官端正,唇边隐隐含笑,牵动两颊与眉眼。观音胸膛厚实高耸,身披汉式袈裟,胸前垂挂璎珞,下身着长裙。袈裟看来些许厚重,边缘有各种卷草纹路,并有细致的边褶。观音左手紧持如意,右手托在底部。游戏坐于神犼背上,神兽身形壮硕,肌肉鼓胀,大眼粗眉,但神情温顺,趴伏于地上,口中衔一支莲茎。整体而言,观音衣纹规整,装饰华丽,透过衣褶轮廓,隐露出其躯体雄健,结构匀称,观音面容优美,衣纹、宝冠与发丝皆细细刻划,塑造极具艺术个性,无图案化之感,生动传神,精美绝伦。
高:16.3cm
RMB:80,-,
▲西泠秋拍
清早期·何瑗玉藏刘起制竹雕甪端摆件
款识:刘起制,何援玉。
说明:甪端,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之兽,与麒麟相似,其形怪异,犀角、狮身、龙背、熊爪、鱼鳞、牛尾。头生一角是其最大特征。《宋书·符瑞志下》载:“甪端日行万八千里,又晓四夷之语,圣主在位,明达方外幽远,则奉书而至。耶律楚材谓为旌星之精,灵异如鬼神”。以甪端护卫在侧,显示皇帝为有道明君,身在宝座而晓天下事,做到八方归顺,四海来朝。故甪端崇拜在明清两代均为皇家所重视,内府专置有司负责制造事宜,以供内廷之用。此竹根雕甪端香熏材料硕大精美,质地古朴。甪端四足粗壮有力,腹部浑圆饱满。头部有角,双目圆睁,表情生动喜人。形象亲切随和,雕琢细致流畅,体量硕大,母兽身边攀爬幼兽,甚为可爱。
高:27cm
RMB:,-,
作者简介:刘起,字韩抒,号昌复,晚年自号可笑道人,康熙二十年(年)补博士第子员,雍正二年()贡入太学,工诗善画,兼善竹刻,年八十四岁而卒。《竹人录》中记载其“所刻笔筒秘阁,行书婉丽遒逸,花卉偶一为之”。
藏者简介:何瑗玉:何昆玉之弟,字蘧庵,号莲身居士,官翰林待诏,富收藏亦精鉴别,少负奇气,曾游历吴、越、燕、齐,登罗浮、泰、华、天台、天目绝顶。写墨梅秀逸天成,花卉学上海叶敷,亦明艳。善摹印。著有《书画所见录》。
▲西泠秋拍
清乾隆·子正铭贴黄卷草纹开光式多宝柜
铭文:木天接藻,如丝如纶,挥毫佐治,墨花生春。子正铭。闇古氏。
说明:贴黄又称“文竹”、“翻簧”,是取大型的楠竹为材料,将新鲜的竹筒分节截开,劈去竹青和竹肌,仅留下薄薄的一层竹黄片,经过水煮、晾干、压平等工序,粘贴到各种形状的器物上。贴黄器色泽光润,清淡幽雅,表面毫无接痕,被誉为“天衣无缝”、“宛若天成”的艺术品,此种将粘合,雕刻技术结合一气的工艺,在乾隆时期非常盛行。清代文人纪晓岚有《咏竹黄箧诗并序》云:“瘦骨碧檀栾,颇识此君面。谁信空洞中,自藏心一片。凭君熨贴平,展出分明看。本自汗青材,裁为几―上器。”对贴黄器的制作做了一番形象的描述。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清代内廷对贴黄器物的喜爱。此件小柜身近似一封书式方角柜,正面柜门安铜胎掐丝珐琅吊牌,柜身四面满贴竹黄,饰卷草、兰竹纹饰,工艺异常复杂,实为不易。
高:32.5cm长:28cm宽:14cm
RMB:80,-,
▲西泠秋拍
明末清初·养拙款竹雕莲藕摆件
款识:养拙。
说明:竹,虚怀劲节、刚正不阿、一隅而安、四季常青,有“君子”美誉。且平安吉兆,能食能用、可赏可玩,故历来深得国人喜爱,尤其是文人雅士,把竹视为品格修炼的标杆和精神涵养的榜样。由于这种东方特有的审美心理驱使,因此人们种竹、赋竹、画竹、刻竹,乐此不疲,以至“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此藕节把件取竹根为材,圆雕而制。整器圆润生动,形态逼真,包浆厚实,色似黄杨,把玩于手,可爱至极。
长:24cm
RMB:80,-,
▲西泠秋拍
清·哈少夫旧藏钱载铭枯木竹石竹臂搁
铭文:丁未夏日八十老人钱载。
袋上铭文:枯木竹石图,钱载绘,少夫珍藏。
说明:臂搁竹制,覆瓦式。表面阴刻一幅竹石图,山石取细皴,竹叶随风摇曳,笔划分明,工细如画,充满自然灵活之气。此作精雕细镂,运刀如笔,有工笔划的风韵,耐人寻味,是一件精致的文房用器。原配老盒。
长:25.5cm
RMB:,-,
铭者简介:钱载(~),字坤一、殳炘,号箨石,晚号万松居士,浙江嘉兴人。乾隆十七年进士,官礼部侍郎。学问渊博。擅花卉。
藏著简介:哈少夫(~4),字少甫,号观津老人,回族,江苏江宁人。少年因家道贫寒,弃学经商,从事古玩业,掌握金石、书画鉴定知识。宣统二年(年),上海书画家、收藏家发起成立上海书画研究会,被选为协理,并与西泠印社同仁创海上题襟馆。民国元年(年)集资建馆于西湖孤山之巅。民国4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期间,他将所藏精品供陈列展览,荣获美国及中国工商部奖章。
▲西泠秋拍
清乾隆·贴簧八宝纹竹如意
说明:贴竹簧工艺始于明晚期福建上杭县,至乾隆十六年以后,此工艺上达天聪,受到士大夫喜爱,驰誉京师,广泛制作,其技法繁多,工艺复杂。如意采用贴簧工艺雕成,具有乾隆时期的典型风格。以竹为胎,利用竹簧纹理的深浅包镶浅刻出八宝、佛手、寿桃等吉祥经典装饰纹洋。造型色调典雅,包镶雕刻精密,纹饰布局匀称,足可与江宁织造进献的竹雕珍品媲美。原配双层盒。
长:34cm
RMB:80,-,
▲西泠秋拍
清·曹锟旧藏宣德年制款铜鬲式炉
款识:宣德年制
高:13.3cm重:g
RMB:,-,
▲西泠秋拍
清·大清康熙年制款铜蚰耳炉
款识:大清康熙年制
高:6.3cm口径:12.3cm重:g
RMB:,-,
▲西泠秋拍
3宋·油滴唐草纹碗
说明:宋代饮茶之事极为普及,“茶为人用,与盐铁均”,“君子小人靡不晋也,富贵贫贱靡不用也”。宋之点茶,具体方式是先行熁盏,将茶叶末置入茶碗里,以长颈注子冲入少量沸水成糊状,再行注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点入沸水,使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呈粥面,泡沫成蜡状。福建产的建窑茶碗因釉厚保温,且白色茶沫于黑釉茶器中对比明显、雅致美观,非常适合点茶,备受赞誉。
本件茶碗即为宋代建窑系所出精品。建窑以黑盏闻名,胎体厚实、坚致,色呈浅黑或紫黑,碗内常见有窑变产生的纹路斑点,根据其形态有“鹧鸪斑”、“油滴”、“兔毫”等称呼。此件通体施黑釉,釉质厚润,碗内遍布细密油滴斑,闪烁曜变光泽,美不胜收。碗背部饰有精美唐草印花纹,玉环圈足,足底露胎有旋坯纹,古朴美观。附领收证及鉴定证书。
高:7.4cm口径:19cm
RMB:80,-,
▲西泠秋拍
明·剔红狮子牡丹花卉毛笔
说明:毛笔造型浑圆壮实,制作讲究。笔身以木为胎,周身髹红漆,内饰黑漆,髹漆肥厚。采用浮雕技法,枯石、牡丹纹饰排列妥帖,构图饱满。双层花卉,穿枝过梗,各自成章,繁而不乱,表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瑞狮戏球为中国古代艺术品喜闻乐见的装饰,尤得皇家所爱。瑞狮身形茁壮,双目圆睁,龇牙咧嘴,口含绶带,双爪握一花团绣球。布局合理,繁简有度,取意高雅,刀刀顺畅利落,细部雕琢一丝不苟。通体红漆肥厚,漆质细腻润美,包浆醇厚,是一件难得的文房用器。
长:26.5cm
RMB:80,-,
▲西泠秋拍
明·张成款剔红菊花纹印盒
底部针刻款:张成造。
说明:此印盒形制古朴,质地坚实,饱满光润。以自然花草为对象,堆红漆约上百道,漆色鲜亮,髹漆肥厚,雕刻立体感强,极富美感原配老盒。
高:3cm口径:8.5cm
RMB:,-,
款者简介:张成,浙江嘉兴人,元代雕漆工艺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嘉兴为元代雕漆制作中心,名匠辈出,其中张成、杨茂最擅长雕漆技法。清代吴骞《尖阳丛笔》亦载:“元时攻漆器者有张成、杨茂二家,擅名一时”。
▲西泠秋拍
清?赖山阳旧藏霹雳式古琴
腹款:文正十一年三月哉生明为赖山阳先生造于平安樵街
说明:古琴的形制最初为礼器「铖」的外形,传说系神农氏为沟通天人所制之神器。古人斫琴,一般为上桐下梓,以桐木之柔,配梓木之刚,以阴阳相合,得音之妙。此件拍品之造型为霹雳式,该琴式据琴谱称为晚唐柳子厚同时的超道人所创作。琴面气象浑圆,雄厚古朴,有唐宋遗风。
琴长:.5cm额宽:16.5cm肩宽:17cm尾宽:14cm
RMB:,-,
藏者简介:赖山阳,即赖襄,字子成,号山阳、山阳外史,通称久太郎,别号三十六峰外史,书斋名“山紫水明处”,著名汉学家。日本人,生于安永九年(年),性格豪迈,著述广布,天保三年(年)卒,父祖皆有名。著有《日本外史》等诸多书籍。
▲西泠秋拍
3红山文化·玉鹰挂件
长:5.5cm宽:4.7cm
RMB:10,-20,
西泠印社二〇一六秋季拍卖会
预展:12月14至15日(周三、周四)
拍卖:12月16至18日(周五至周日)
展拍地点:杭州·浙江世界贸易中心展览厅/浙江世贸君澜大饭店(曙光路号)
拍卖详询:-、
媒体联络:-wx
xlysau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