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术诠释禅法
以禅法指导人生
一代宗师--黄宾虹黄宾虹晚年患白内障,眼睛近乎失明状态,然而他这一个时期创作的画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内行人往往在惊叹其作品出神入化的同时,对这种几乎不靠眼睛而能作画的奇迹感到不可思议。
一些不解笔墨个中三昧的外行人便由此想当然地断言黄氏笔墨高妙纯属画坛瞎捧。甚至有的画界权威人士也表示黄氏此间的作品未必件件都好,想方设法要找出一些缺陷来打破所谓的黄宾虹神话,这就如同要找出空中白云和水中波纹的瑕疵一样徒劳而可笑。这些人无法理解黄宾虹的境界。
事实上,黄宾虹此间的作品已经超越了形式与内容、具象与抽象、造型与笔墨等等这些人为的艺术概念。他已不大需要用眼睛去观察画面是否考究,布局是否得当,他内在的心眼已经打开,他只需用手去感知毛笔和宣纸接触的那种微妙的节奏变化就可以了。
由于放弃了人为的刻意,他已进入了忘人忘我的自在之境,他手中的笔近乎本能地在宣纸上跳跃行走,时重时轻,时疏时密,时疾时缓,完全是自己内在生命律动和天地生命律动共振的舞蹈。他只是在感觉中为这些抑扬顿挫的线条赋于或树或石或屋或人的意念,从而完成与人天共振相对应的人天互动,使之和纯然的心电图区别开来成为妙夺造化,独驻天机的超凡艺术品。
黄宾虹作品--黄山汤口对于黄宾虹这种境界的作品,我们实在不应该再用甚么造型、意境、形式、内容等俗套标准去衡量揣度,因为他纯然一派天机,一派自然,一线一世界、一点一如来,进入了天地无心造万物的大化之境,完全没有了美与丑、是与非、巧与拙的种种分界,天人合一,主客合一。即使不经意间落下一滴墨团,那也不能称之为败笔,而应该看作这作品应该具备的组成部分,因为这是天地本然的消息。
这就像王羲之的《兰亭序》,若把那其中改动涂抹的几笔抽掉或修正,不仅不会提高其作品的品位,反而会大大减损作品的天真灵气。这就像一阵大风声中夹杂进摔破瓦盆的声音,这不能称为噪音,而是风声的和声,是大风意境的强化,是和谐中的对比。如果一件作品只有和谐没有对比,那是没有精神的;如果一个作品过于完美,完美到没有丝毫瑕疵,那还不是真正的完美,真正的完美是应该包含合理的瑕疵的。对于黄宾虹先生晚年那些少题无款,树石莫分甚至大块缺损的作品,应作如是观。
黄宾虹晚年作品--湖山晴霭中国画飘逸容易厚重难,厚重而不失飘逸尤难。黄宾虹先生以飘逸爽利的笔法层层迭迭交织成厚重而丰富的画面,却又做到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前笔不碍后笔,后笔不碍前笔,笔笔相依相撑相托相衬,笔笔照应关系,形成齐而不齐,乱而不乱的严整笔阵,犹如大将用兵,举重若轻,真千古一人也!时人学黄,不落于滞浊,便落于疏狂,罕有得其真魂者。
黄宾虹晚年山水画砚边偶得
是赵文竹先生近十年撰写的关于中国画的论述系列,内容涵盖中国画的审美取向、精神指归、笔墨特质、当代中国画面临的问题与现象等,以及在中国艺术史上影响深远的艺术家和艺术价值的评价,其中大多文章选自先生的国画集《墨韵禅趣》(西泠印社出版社)和《花甲流痕》(陕西美术出版社)。
往期相关文章回顾感觉
寻觅
无话可说
永嘉大师一宿觉
禅机不是黑话
开悟的虫
“隐士”赵文竹纵论黄宾虹
聪明绝顶的神会
灵骨长城对话录
把我们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图片名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