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期擎一盏生命的灯火,续一曲

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dy/171025/5789675.html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岁月匆匆,流光易逝,在书卷中恣意遨游,方觉人生充满乐趣。悠长夏日,情智语文工作室的成员们与书为伴,学习于漪先生“用生命歌唱”的教育精神,书写自己的教育芳华。下面“采撷”老师们的精彩片段,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徐杏荣老师:

育人先育己,要担负起教育的神圣使命,不是空有一腔工作的热情就可以。于漪老师感叹,从教40年,最难的是塑造自己。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老师要有自我塑造的能力,把自己打造成一名优秀的教师。因为只有打造好自己,才能成就学生。这一点,优秀的前辈们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首先,反躬自省,明德修身,勇于超越。“师范”二字,学高者为师,身正者为范。老师要对学生起到引领示范作用,须德才兼备。但老师不是完人,不可能时时处处事事做学生的榜样。因此,清醒地认识自己,洞悉不足,勇于面对,不断提高师德修为就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学生,要真诚坦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切不可为了什么师道尊严,强不知以为知。宁可存疑,也需向真理致敬。

再说专业,教学基本功,解读文本的功力,驾驭课堂的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练就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正视自身的不足,勤于反思,在反思中前行才是自我提升的不二法门。向名家学习,研习经典课例;向身边的同事学习,在实践中凝聚教育智慧……凡此种种,都是专业成长诉求。

学生不因为我们的身份是老师而真正视你为师。夜深人静,扪心自问,一届一届毕业生离开了,我有多少课是上在黑板上,有多少课是上在学生心里的?每每想到这,总不免羞愧,因为我还做得不够好。所以,才不断地反省、鞭策自己,或者这样能不断自我超越。

再者,保持热爱,博采众长,学而不厌。?

季鹏辉老师:

于老师作文讲评给我的首要印象是严谨而又立体。课例的每一个环节言简义丰,既有与课内文章的关联,又联系生活实际,在层层铺展过程中融合,每一个环节单独拎出来都值得好好琢磨。

另外,每一个课例联系课外生活实际,又为课堂增添乐无穷趣味。如夏日有《夏天的夜空》,秋天有《竹影赏菊》,假期之后有《暑假乐事》……几乎每一篇都能够看到生活的印记。于漪老师善于触动学生心灵的敏感区,引发作文的愿望和热情。我想,这源于她对学生的热爱,她曾说:教师心中要有一团热情的火,对学生要满腔热情。老师对于学生的爱是体现在课堂点滴的,学生能感受到,读者也能感受到。

作文课,训练点必不可少,训练的方式循序渐进又不显枯燥却难能可贵。比如在于漪老师说明文训练的时候先有一篇学校导游,训练最熟悉的场景;然后有《观画》、《竹影赏菊》等几篇间隔训练,在循环往复中逐级提高。这也是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希望毕其功于一役,但往往事与愿违。读完这本书后,我想,能够遵循教育的规律,多一些耐心与智慧,一定会功到自然成。?

李慧老师:

于漪老师的“三次备课”是很出名的,她上一堂课要经过三次备课过程,第一次备课不看任何参考书、教案、资料,全凭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写出一份教案。第二次备课,则搜集各种参考资料,看名家课堂教学设计,名家教学的教材分析,同时思考三个问题:哪些问题参考书上想到了,我也想到了;哪些问题参考书上想到了,我没有想到;哪些问题参考书上没想到,我想到了。第三次备课是在上同一个平行班之后,总结经验,反思失败,在备一次课。从她的“三次备课”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她一贯的勤奋和认真,更感受到了她坚持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和超凡毅力。

于漪老师绝对是心怀天下的。她多次强调我们的教育就是培养人,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人。要让我们的学生有中国心、民族魂。我们花那么多心血就是为了我们国家有好的后代,出栋梁之材。?

李一帆老师:

《于漪老师教作文》让我醍醐灌顶,假期里在写作课备课时,我进行了一系列的写作专题尝试,把学生作文需要提升的点,通过专题拆解,逐一训练。通过“美食小品”专题,调动学生的感官和体验,激发他们对写作的热情;通过“我和我的家人/老师”系列,训练学生的人物描写和细节处理;通过“校园一景——写给三十一中的一封情书”专题,集中练习景物描写,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习景物描写在渲染氛围,烘托情感上的作用;通过“秋冬之际三行诗”专题,带学生体会诗歌的短小精悍、高度凝炼、含义隽永,将课堂与生活、自然与内心、个体与生命联系起来,激发每一位同学的创作热情、学习热情,让同学们对语文、对校园、对生活有别样的体验与感悟,展现自己的的才情与思考。

情动于中而发于声,这点是写作中最重要也是最珍贵的一点。我们要像于老师那样,关爱学生,养护他们的真性情,以引发他们对真和美的固有向往,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真人。?

赵瑞霞老师:

“目中有学生”的理念之歌

于漪老师回顾自己的教学历程时曾说:自己初作教师时,眼睛只盯着教科书,以为钻研了教材,写好了教案,把课文讲出点名堂来,就算完成了任务。后来,她逐步认识到:教学、教学,“教”要在“学生”身上起作用,培育“人”,才是教育、教学的大目标,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服从于这个大目标,为实现这个大目标服务。“对于教师而言,心中除了自己之外,更重要的要有大宇宙,首先要有学生”。

“目中有学生”,就是心中有“人”,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当作活生生的交流对象,而不是一个个装满知识的器物。所以后来她也说,教育本身无选择性,只要生长在这块热土上的孩子,我们都要真心实意、全心全意地爱他们,培养他们。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一直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恪尽职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准备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探索、实践,争取处处为孩子们着想。?

李淑玲老师:

“教育就是要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教书”是为了什么?20世纪80年代初,不少人认为“教书”是具体任务,“育人”则很抽象,是班主任的事。于漪便大声疾呼:“育人”是大目标,“教书”要为“育人”服务。任何学科教学都应有教育性,有教育性的教学,就赋予知识、能力以灵魂、以意义,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育人是要“育”什么?对此,于漪较早提出了“全面育人观”:全面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最本质的反映。社会文明程度越高,越需要全面发展的人。人的生命体本身也蕴含着全面发展的潜能,教育的任务就是把学生的潜能变成发展的现实。

德性与智性是生命之魂。德智体美劳各育应有机融合。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针对教育功利化倾向,于漪说,古今中外研究教育的大家都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完善人的精神世界。现代教育不能忘记教育最终为人的精神生活服务。知识和能力是获取精神力量的阶梯,不是精神力量的全部。学生求学读书是为明做人之理,明报效国家之理。?

徐慧老师:

“以教师的的生命活力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在书中于漪老师提到,课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学习,要留给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课要有新鲜感,有趣味性,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要是有时代的活水;课堂要追求”三动”,动听、动情、动心。首先感受到的是“以生为本的思想”,课堂不只是单向传授语文知识,训练得分的,它应该是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生命成长的地方,是用“教师的的生命活力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所以回看我的语文课堂,更感觉到不能千课一面,课还未上学生似乎已经熟知套路,简单的碎问碎答,思维浮于表面,而要努力构建语文学习活动,支撑学生长时间深层次的思考,有新鲜感、有挑战性,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唤起学生的思考感悟,使学生真正获得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书中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论述书中既有高屋建瓴的论述,也有生动有趣的实例,从整篇论述到具体只言片语都值得我们回味深思。且看且思且行。?

王妮老师:

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就是这个民族确认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漪老师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语言的背后是一种文化的深层编码,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语言文字对外是屏障,对内是黏合剂,它蕴涵着民族的思维方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语言是根,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开了对母语的学习是不可想象的。母语要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自觉,语文教学要在继承中发展和创新。

课堂学科教学不能只是单一传授知识技能,更应以智育为核心、在教学中融合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获得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判断。于漪老师始终明确“学科智育”主体地位,始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zhue.com/wzfb/85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