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而又迷人的乡下人家

北京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m.39.net/pf/a_4785554.html

朱少末

某些文章一直留存在语文课本里,对我们而言,它们本该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可当我们走进课堂,它们却又成了我们最为熟悉的陌生人。《乡下人家》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它很早就留存在人教版的教材中,如今又被装进统编四下的教材里。

在褪却读书时代的记忆之后,我印象中的“乡下人家”只剩了房前屋后的几只鸡鸭,更多的,似乎也只有“农家风光”这个干瘪瘪的词囊了。这两天,跟随着朱煜老师的课堂,重拾了关乎“乡下人家”的那一幕幕田园风情。同样是那架瓜藤,那丛花卉,可在朱老师的演绎下,却多了几分独特而又迷人的回味。

一、教的独特:顺“文”而教,依“律”而行

初看这一课,朱老师先是由“乡下人家”破题,并通过三个问题——“猜一猜乡下人家是什么意思?”,“你所看到过的乡下人家是怎么样的?”,“乡下人家到底种了什么呢?”导入课文;接着,通过词串帮助学生梳理信息,以使学生能间接获得对文章内容的大致印象;随后,通过“教——扶——放”三个大环节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一到四自然段;最后,根据板书引导学生提炼小标题。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朱老师一贯的风格,简约、明晰、朴实;可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其中的教学操作,却给人以独到、细腻、淡雅之感。

(一)切中教学难点,简约而独到

对于这一课,我们更喜欢的是戏水的鸭子,捣衣的妇女,散步的村民,归巢的鸟儿……因为喜欢,才有东西可教;因为喜欢,才能让学生有东西可说。而这种喜欢,恰恰障碍了我们去发现其他被遗落景物的独特之美。正如朱老师在评课中谈到,学生往往能理解文章后半部分所谈到的这些景物,孩子们一下子就能发现其中的独特,可是对于文章前面谈到的那些景物,学生往往不容易理解——为何瓜藤是普通却独特的,花卉是朴素而华丽的,而这也是学生在解读散文这种文体时面临的最大难点——学生直接能抓住的是散文外在的形,却不能一下子意会它内在的神。

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学生攻克学习的难点呢?朱老师的做法是遵循儿童语言学习的认知规律,就顺着文章的思路进行教学。

因此,为能真正帮助学生品味第一自然段的独特之美,朱老师开展了有步骤的教学,先是提了一个问题——“第一自然段是怎么写出独特的呢?”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急于要求学生解答这个问题,而是通过范读、跟读这一自然段中有特点的词语,带学生进入情境。读完词语之后,朱老师又范读了第一自然段,并引导学生谈谈各自的感受;紧接着,通过出示关于瓜架的图片,近距离地让学生感受这架瓜果的独特;讨论、交流之后,通过对比瓜藤和石狮子的图片,再一次感受乡下人家的可爱;最后,通过对比“可爱”与“可爱多了”这一语言表达形式的变化,深入体会乡下人家普通却富有情趣的品味。

通过第一自然段中富有层次感的“教”,学生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便能一下子意会花卉的朴素却不失华丽,而在学习第三、四自然段时,更能畅所欲言,说出这些景物的独特、迷人之美。

(二)落实单元要素,明晰而细腻

如果说朱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独到的,那么在具体落实教学重难点时更是明确又不失细腻,先来看一段课堂实录。

……

师:通常一篇写景色的文章,绝不可能为写景物而写景物,作者要借着景物来抒发自己某种思想感情,那么在写物的文章里往往会有这么一句话抒发自己的情感,这篇文章中有没有这样的一句话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情感呢?”

生: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师(指导朗读):“不论”在这句话中出现了两次,暗示这是作者很想强调的两个词,要读得重一点,语速要快一点。

生再读

师:这句话中有两个词语归纳了乡下人家的特点,也归纳了作者的感受……

生:独特、迷人(师板书)

师:既然这两个词语能统领全文,散布在文章的角角落落,那么第一段是怎么写出它的独特的呢?

……

这段教学过程出现在词串教学之后,再细细品读这段教学用语,其中包含着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而朱老师在通过教学用语落实语文要素时,不仅避免照本宣科,而且能巧妙地将之化作教学步骤。先是引导学生找到整篇文章的关键句,再是通过提炼关键句中的关键词引出这篇课文的教学点——独特和迷人。在随后的“教——扶——放”的教学环节中,也是紧紧围绕着独特和迷人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乡下人家的特色。

在网络评课时,不少老师谈到朱老师在词语教学方面的扎实。在我看来,朱老师的词串教学也暗藏玄机,其中已隐隐展露了关于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引导。如在教授“华丽”一词时出示代表着“芍药、凤仙花、鸡冠花、大丽菊”的图片,不仅以图片的形式巩固了第一排所读过的词语,通过让学生说说对这些花的感受来进一步理解“华丽”这一词语,最后通过教学评价引导孩子从不同角度说出这些花带给自己的感受,朱老师在这里结合使用图像直观和言语直观的教学手段,在帮助学生积累感性经验的同时,丰富了语言积累,并在语言表达运用中,拓展了思维能力。而关于“华丽”这一词语的步骤化教学又为学生理解第二自然段中——花卉的朴素而华丽埋下了种子。

同样,在教授“率领、捣衣、构成、绘成”这几个词语时,朱老师进行了这样的引导——“课文中谁率领着谁?”“妇女捣衣时,鸭子是什么状态?”“课文中提到构成了什么?绘成了什么?”通过这样几个小问题,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同时能在潜意识中获得关于这些景物“独特、迷人”的初步印象,并为后面精读课文积累语言素材。

如果说前面部分的教学是细腻地落实语文要素,那么课堂最后所呈现的板书更是别出心裁地达成教学目标。粗看板书时并不能体会其中的妙用,因为只有简简单单的三行字:“种一架瓜果(普通而又风趣),栽各种花卉(朴素而又华丽),养一群鸡鸭(生趣而又安详)”,学生根据板书提炼出“瓜果图”、“花卉图”和“养禽图”,这一环节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提炼概括能力,同时也解决了课后第一小题的概括小标题,更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了文本内容。

(三)多种形式朗读,朴实而淡雅

纵观朱老师的课堂,并没有许多夺人眼球的教学形式,可却给人以朴实而淡雅之感,这种朴实来源于教学设计的层次感和教学操作的步骤化,而这份淡雅源于用普通的教学手段营造出不一般的教学情境。

前文谈到朱老师在教授第一自然段时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而每一次朗读都指向不同的意图。听朱老师带孩子们读着“或种南瓜,或种丝瓜;攀上棚架,爬上屋檐;青的、红的瓜,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我的眼前仿佛也出现了一根瓜藤,它缓缓地爬上乡下人家的屋檐,悄悄点缀着这别有风味的农家小院……

当朱老师再次范读整个段落时,瓜架上的藤叶沿着房前的矮墙缓缓蔓延,渐渐地连成一片,而这藤架上的瓜果也悄悄地探出头来,不时地在绿叶间若隐若现,一阵轻风拂过,整个小院也多了几分可爱。情至此处,再来回味一番这朗读之中的美景,彼此之间谈谈各自的感受,如此一来,这散落在段落里的文字也变得生趣可感了起来。

文章的语言如此优美,那么这乡下人家的院落果真如此吗?透过图片,再来欣赏一下这房前的瓜架,并美美地读一读课文,弥漫在字里行间的独特与迷人之感便在心间萦绕,经过一番品味,原来这瓜架的独特就在于它的普通而又风趣。

通过这番多种形式的朗读,整个教学过程弥漫着朴实而淡雅的回味!

二、学的迷人:以评促学,教学相长

如果说朱老师的“教”是独特的,那么孩子们的“学”就更为迷人,教与学的相互碰撞,方才造就整个课堂的异彩纷呈。请看教学片段。

……

师:看着字面上的意思,你能不能猜猜看?

生1:乡下的住户。

师:还有吗?意思和他一样,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也是可以的。

生2:住在乡下的家庭。

师:你看,其实他的意思和刚才那位同学是一样的,但是他把这个句子倒过来说,就很好。住在乡下的一些人家,或者是住在城市以外的人家,或者是住在农村里的叫乡下人家。那么你所看到过的乡下人家是什么样的呢?

生1:乡下人家的装饰是很美丽的。

师:说明老百姓的生活都改善了,房子都建得很漂亮。

生2:农家乐的装饰是很朴素的。

师:你也见过一些很朴素的农家。

生3:乡下人家总会养几只鸡或者鸭子。

师:同学们,你看他和刚才两位同学讲的不一样,他讲得更加清晰了——乡下人家养了几只鸡鸭。除了这个,还有别的吗?

生4:乡下人家经常会在门前开一块地种菜或者种瓜。

师:对了,在门前种菜种瓜。

生5:乡下人家会在门前种几株竹子。

师:是的,不要说乡下人家,在我们校园里也会种几株竹子,那个竹影婆娑的样子就特别好看!

……

——课堂伊始,朱老师与孩子们之间的对话就呈现出多元的思维碰撞,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教学评价的引导,正如朱老师在评课时谈到的——要时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zhue.com/wzfb/85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