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吴道子middot北宋武宗元

北京中医皮肤科医院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8308198310460181&wfr=spider&for=pc

《走出巴颜喀拉》第一段《圣山之灵》(局部)

画坛超级巨匠李伯安先生离开他的水墨世界已经22年了。

著名作家、画家冯骥材先生第一次见李伯安,刚一打开《走出巴颜喀拉》放大的照片,他马上就震惊了,意识到:“我很清楚,我遇到了一位罕世和绝代的画家!”

他说:“在中国人物画令人肃然起敬的高度上,站着一个巨人。”

画家、美术理论家邵洛羊先生说:“盛唐吴道子、北宋武宗元、明末陈洪绶、当代李伯安,是中国绘画史的四根擎天柱。”其实,这么大的话题,关陈老莲什么事呢?

因为他生前没有出过一本画册,没有办过一次个展,身后名却撼天下,有人说他是“东方的梵高”。对此,我倒认为:同是天才的他们,“身世有相似、艺境已?然”。

………………

………………

年,一位名叫西部基夫的日本企业家,通过代理人找到当时尚未出名、在河南美术出版社担任编审的画家李伯安,向他订制一件巨幅水墨人物画作,准备在他计划建造的亚洲最大的水墨美术馆,划出60米展线永久陈列。

他们约定四年为期,届时美术馆完工,水墨巨制脱稿入展。

谁也没想到,这个预订,将李伯安为之一世倾情的水墨人生,推向了再无反顾的殉道之旅。

李伯安,年出生,河南洛阳人,黄河边长大的寒家子弟。

因家庭成份不好,小时即受歧视。姐弟四人,母长年卧病。迫于生计,稍长就给人推车,逢关林庙会便带两个弟弟去自制汽水出售,以此挣钱补贴家用。

年,15岁的李伯安陪同一位同学去报考郑州艺术专科学校,没想到被该校工艺美术专业录取了。入学两年,“三年自然灾害”降临,学校生计无着,宣布解散。后来因为二弟李书安考上华中工学院,复学梦彻底破灭,凭借文弱之躯四处找活干,拼命挣钱养家,经常累得一到家就瘫倒在床,久喘不息。

但是不管多累,他每天口袋都装着笔和本子,有空就画上几笔。

年,河南省委《支部生活》编辑部美术摄影编辑、著名画家李自强先生全家被下放到洛阳龙门西山寺沟。一次偶然的机会,李自强发现了这个比他小10岁、文文静静、酷爱绘画的年轻人,很欣赏他的才华并收其为徒。每隔两天,李伯安就骑车跑几十里山路去恩师家里,和他一起整理当时苏联的《星火》画报。对于苏联油画,他非常痴迷,常常废寝忘食地研究、临摹。

经李自强介绍、推荐,李伯安开始给《洛阳日报》、《支部生活》画插图,算是有了比较稳定的经济来源。随后,他进入洛阳东风轴承厂宣传科,很快就崭露头角。

年,李自强调回了省城郑州,到河南人民出版社任美编室主任、社编委。李伯安有了更多的艺术创作历练。

-年间,他两次参加郑州市美术创作组,并担纲重点选题《毛主席给洛阳前线指挥部的一封信》《天下事》,随组赴西安、广州、北京等地观摩学习。此时,他经常被省出版社借调,参与创作连环画《矿工怒火》《支农线上》、速写集《辉县人民干得好》等。

年,他被正式调入河南人民出版社。以后又到黄河出版社、河南美术出版社。和西部基夫见面时,他已在美术战线工作了二十余年。

《太行人》

西部基夫为物色巨幅水墨创作画家,曾跑了大半个中国,都没有找到合适人选,直到遇上李伯安。

此时的李伯安,虽然外界了解甚少,但是其艺术风格已经形成,艺品、人品都得到朋友及圈中同道的认可和尊敬。

这是一个视艺术为生命、内心又没有什么名利欲望、真正表里如一的纯粹的画家,但是在艺术的追求上却是异常勇猛、精益求精。

他从不卖画,送画却很豁达。有了名气之后,同事办事求他一幅画送人,他从不拒绝,连夜画好,有时甚至画两幅。因此出版社很多人都藏有他的画,包括司机。

年,即接受西部基夫约请的这一年,台湾一位商人慕名登门,向他订购幅农村生活小品,每幅元,共25万元。当时他的工资也就百元左右,25万对谁都是一个天大的诱惑,但他不为所动。面对家人的抱怨,他说:幅画要画两年,时间耗费不起;最重要的是画惯了这种市场小画,手就画坏了,以后就不可能再画大画了。

他经常给夫人讲王式廓历时23载为画《血衣》而累死的故事,对王式廓十分崇敬。六七十年代,看到列宾的《查波罗什人答土耳其苏丹书》、苏里柯夫的《近卫军临刑的早晨》这些经典之作,常脱口而出:一辈子能弄张这,死也值。

他首次进入太行山,进入出版社工作后,每年会有一个月的创作假期,他都用在了采风写生上,连续11年进入太行山。几乎没有哪一位艺术家比他更了解太行山。

凭借近二十年走笔太行山的执着,他创作出了《太行人》《压酸菜》《日出》《华山挑夫》等佳作,其中《日出》于年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作品展现的开拓性的水墨技法令人耳目一新。

《日出》

如果说李自强是李伯安的艺术导师和人生贵人,那么杜滋龄就是他的伯乐。

杜滋龄是当时国内唯一的国画专业杂志《迎春花》(后改名《国画家》)的主编,他慧眼识珠,在其杂志上发表了一组李伯安的国画人物作品,同时刊发评介文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这篇文章出自李伯安生命中的又一个重要人物—他的挚友、才华横溢的画家、艺术评论家乙丙(王玉炳)之手,首次介绍了李伯安在国画人物创作和艺术语言的探索中所获得的让人刮目相看的艺术成就。

作品发表后,反响异常强烈,对李伯安产生了里程碑式的影响。乙丙先生后来回忆:当时在四川美院担任国画系主任的白德松,看到《迎春花》上李伯安的作品,非常激动,写信问杜滋龄“李伯安是何许人”,杜滋龄回复“是河南美术出版社的一位编辑”,白当即与李伯安联系,恳请他到四川美院讲学并举办作品观摩展。

年,即《迎春花》发表李伯安作品的第二年,李伯安应邀来到四川美院,作品观摩展获得了巨大成功,轰动整个学院,引起了外界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zhue.com/wzfb/87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