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故园杨雪琴

网站运营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ommoo.com/news/20211012/116005.html

梦回故园

杨雪琴

海陵春後雨冥冥,耳厌蛙嗥鹳龄鸣。

何意东亭好风日,流莺忽作故园声。

故园千里长牵梦,老病三年不废情。

想见杨花收卷尽,绿苔池院落朱樱。

——宋·贺铸《闻莺有怀故园》

居住在闹市区,多少次和贺铸一样,由一声鸟鸣感到“流莺忽作故园声……故园千里长牵梦……想见杨花收卷尽,绿苔池院落朱樱。”又有多少次和纳兰一样,“夜深千帐灯……聒碎乡心梦不成”!

然而我心中的故园不是平素间泛指的故乡,而是从出生到结婚前在娘家居住的四间土木结构的老屋!后来,弟弟移址到公路边,新修了三层楼房,但我仍然怀念我的老屋!它是我心灵的故乡,是我从那里得来的悉数全部,留下我对父母最多的怀念和记忆!

多少次,梦里回到故园,看到房前屋后绿树成荫,瓜果满园,在花香四溢里醒来,再难以成眠。

多少次,梦里在那阔大的院子里,我和姊妹追逐打闹,嬉戏玩耍,然后在父母的叫声里苏醒,盼着姐妹从他乡异地归来,一起再回故园看看。

多少次,梦到在故园的院落里,母亲进门来,与淘气疯跑的我撞个满怀,笑而不语。

多少次,梦到在故园门前,父亲仿佛出门很久,从外面回来,我们兴高采烈迎上去。

多少次,梦到在故园,几代远在异地的亲人们在院子里,围坐聊天,共叙别后寒暖。父母在灶台上忙着准备粗茶淡饭,炊烟慢慢从屋顶袅袅飘散。

多少个夜晚,在梦里与故园不期而遇,重温那一幕幕温暖的回忆!

年少时光,父亲给了我一座花园

父母勤俭持家、省吃俭用,就为了我们有一个像样的家。年利用参加大集体劳动歇工时间,在村后水渠边码水胡基(在木制的模子里用泥巴制成的砌墙土坯),进山伐树,亲自烧瓦。准备停当后,年腊月,我一岁,在村中间修了三间土木结构的瓦房,典型的坐北朝南。年,又在西边续了一间砖木结构的大房,里面打了水泥地面,当时算是农村最豪华的房子了。父亲在门前打了长方形的红砖院墙,朝南修了大铁门,门外种了一片小竹林。朝东开了侧门,修的红砖楼门安着大木门,门外栽着一行白杨树。

记得那间新房子刚打完水泥地面,洒水养护时期,村里的伙伴们都跑去看稀奇,我骄傲得像公主,趁父亲不在家,拉着伙伴们的手,排成一字,在屋里雄赳赳气昂昂走来回,边走边齐喊:“我家是宫殿!我家是宫殿!”喊声震天响,回声在空旷的屋里分外响亮。恐怕那自豪样还真把自己当公主了!记得后来有人因为嫉妒,把我父亲告到人民公社,理由是:铺张浪费,修的房子像地主!那时小,管他地主不地主,满足小小虚荣心,得意忘形着哩!反正我爱我家,我高兴我乐意我自豪!

父亲虽是农民,可是爱好广泛,喜欢花鸟虫鱼,喜欢看书习字。他把我家的院子分成几个区域,水泥场南面的菜园子中间修一条小路,连接大门和院子铁门。所以整个院子的小路就成了“儿”字形,父亲在小路两边种上了各色花。那些花儿都是他做村干部走村入户时,从村民家淘来的。当然,父亲也会把自己养的好的花苗分享给左邻右舍。

依稀记得院子里种有百日菊、大丽菊、月季花,栀子花,玉簪花、剑麻,四季青、桂花、百合花、山丹丹、六月雪、彼岸花、水仙花、吉祥草等,后来又第一次见到了父亲栽在花盆里的仙人掌、仙人球、文竹。70年代初信息闭塞,那些花我都是第一次见,一次次惊奇于她们的妖娆或者清雅,一次次在幼小的心里留下美和雅!

父亲按照花的高矮、花期,把这些花草侍弄得错落有致,葱葱茏茏,四季都有花香!东边菜园中间,父亲给我们种上葡萄,搭了高高的葡萄架。春天,葡萄树的叶子一天天长大变绿,开出白色的小花。花落后,枝叶间缀满小小的绿葡萄,像一串串珍珠。我是个馋嘴猫,常常望着那一串串葡萄直咽口水,天天到树下转悠,看看、摸摸、捏捏,看它们长大了没有,变甜了没有。

走在我家院子中间的小路上,感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吟诵“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菜园里葡萄架绿意盎然,大片大片的葡萄叶密密层层,阳光透过缝隙洒在架下的竹椅上。有时候,我拿本书坐在椅子上,看着看着,就把书盖在脸上,仰面朝天,让阳光的影子落在我脸上,暖烘烘的,痒痒的,感觉美极了!父亲和母亲在菜园里干他们的活,只要我在读书,他们就很高兴,就不再管我。记忆中高尔基的《童年》《吕梁英雄传》《王二小》《鸡毛信》等小人书就是那时候看的。看姐姐从略阳同学那借来的冒险故事书,看父亲正在读的小说《第二次握手》,被女科学家感动得悄悄抹眼泪。当然,很多书已经不记得名字了。

水泥场西边种着一棵樱桃树,东边种着一棵栀子花。春天,樱桃擎着一树繁花,粉粉的,招来很多蜜蜂嗡嗡作响。我最喜欢东边那棵栀子花,它一人多高,枝繁叶茂,被父亲修剪得像把大伞,树形很好看。端午前后,麦子收割完,秧苗也插到田里了,就盼着过端午,栀子花很应景,狭长的叶子在阳光里绿得发亮。浅绿色的花骨朵缀满枝头,一夜间会绽放很多。清晨醒来,打开门,迎接我的必是满园清香。雪白的花瓣层层绽开,围绕着浅黄的花蕊,花瓣里的露珠晶莹剔透,摇摇欲坠。我和姐姐妹妹有时摘下几朵插在瓶子里,有时夹在书页中,有时放在枕头边枕着花香做各种甜蜜的梦,有时别在衣襟上走哪里就把栀子花香带到哪里。

穿过小路,大铁门格子映着的那片翠竹,在春风里飒飒作响。夏季,麻雀在竹林里叽叽喳喳飞来飞去,那声音很美妙。年少时光,父亲给了我一座姹紫嫣红的花园!给我编织了一个有情有趣的温馨摇篮!给了我一座装满美好记忆的乐园!

初夏,和母亲细品满园瓜果

父亲爱侍弄花草,母亲则爱种瓜点豆。春天,父亲忙着栽花种草,母亲忙着在院子里外种菜种瓜果。一个把老屋变美,一个在老屋积攒粮食,想办法填饱我们四个儿女的肚子。

母亲常常在院子里种莴笋、西红柿、茄子、辣椒、黄瓜;屋后栽葱、蒜苗、洋芋、萝卜、白菜;院墙边种蔓类蔬菜,丝瓜、扁豆、四季豆、豇豆,南瓜、冬瓜。初夏时,四季豆洋芋成熟了,母亲发明了一种饭食,既省粮食又省柴火----煮一锅四季豆洋芋,在上面蒸一层薄薄的面片,等洋芋四季豆煮熟,面片也熟了。母亲端着一大碗四季豆洋芋似乎吃得很香,省下面片让我们吃。边吃边说:“女儿们,你们尝,多好吃呀!”不知道是真好吃还是母亲的诱导,只觉得那简直就是人间美味,吃得津津有味,满嘴留香!几十年来,每到夏季,我还是爱吃四季豆蒸米饭,那是烙在我骨子里的美味呀!

为了节省粮食,聪慧的母亲想出各种办法,比如规定家里一周吃一顿米饭,其他时间以浆水拌汤、红苕稀饭、调和菜稀饭为主。遇到冬天红苕收获季节,早餐多数时候就是红苕稀饭。我不爱吃红薯,放学回家,常常耍小性子,用勺子在锅里乱搅,然后气呼呼舀一点稀米汤充饥。母亲常常心疼地看着我说:“红薯营养好得很,又甜又香,吃了耐得久,吃点怕啥?光喝稀汤中午肚子饿。”午餐,多数时候就是调和菜稀饭---白菜稀饭里放点盐、调和面,加点猪油,那还算得上美味可口。晚餐有时是浆水拌汤,有时也可能是蒸红薯-----蒸一大锅红薯,好的人吃,不好的喂猪。为了每周一次的米饭,我们就津津有味地吃稀饭拌汤,忍着对红苕稀饭的厌恶,心里默默盘算着哪天吃人间美味—米饭!

盼着、等着,等着,盼着……为了吃到米饭,就得先吃稀饭,省下做米饭的米。

母亲靠着精打细算,没有让我们在缺吃少穿的年代挨饿受冻!后来,家里修了砖砌的粮仓,心灵手巧的父亲在粮仓上刻上花。我家的粮仓越来越满,我们终于可以每月吃一次面皮。母亲又规定:四人轮流吃,从小到大,谁吃谁烧火。母亲负责蒸,大姐不烧火时负责剥蒜捣姜,我负责切,弟弟妹妹只烧火。等到我们四姊妹吃得肚子滚圆滚圆时,母亲父亲自己才吃。人到中年,回想吃面皮的日子,我们会笑着说:“妈有远见,让我们从小学会分工合作,老鼠擀面猫烧火,青蛙蛤蟆踏调和。”然后笑得直不起腰,泪花闪闪,默默为母亲的智慧点赞!

再后来,包产到户,家里粮食堆得到处都是,父亲常常拉着一车一车的谷子、麦子、玉米去城里卖,换来我们的学费,换来洗衣机、电风扇、电视机......木匠手艺不错的父亲制作了衣柜、五斗橱、写字台,我们写作业有那么高级的地方趴了,让村里的小伙伴们羡慕不已!

日子越来越好,家里客人也越来越多。父亲时不时叫来本公社很多关系好的叔叔,在家里包饺子、撕扯面、蒸面皮。事先父亲常常会嘱咐我们舀饭先招呼客人。那时我已经知道怕羞,吃完第一碗饭,不好意思招呼客人,常常把空碗扣在脸上,假装用筷子刨饭吃,等客人吃完了再去舀,父亲看见了,会轻轻一笑。等客人走了,说:“招呼人有那么难吗?女孩子要知书达理。”

饥饿年代,母亲教我们学会了忍耐、合作,懂得长幼有序,懂得照顾弟妹;养成我们姊妹随遇而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别人不堪其忧,我们却不改其乐的性格!

暑假,割猪草挣学费

父母亲是农民,也是最好的老师。总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想出各种巧妙的办法,让我们做一个勤劳、有上进心、懂得分担的人。

那时,每天下午放学后要去割猪草。每到春天,油菜、蚕豆、麦苗、茅苕开始疯长,我和小伙伴们也开始尽情释放整个冬天收敛隐藏的野性。下午放学后常常成群结队在油菜地里捉迷藏,茅苕地里跳皮筋,田坎沿边挖个小坑烧豆子,或在大路上跳方格,有时还玩一种叫“撞城”的游戏。吵闹声、笑声在田野里回荡,传向远方。玩够了,天黑时,眼珠子一转,胡乱扯一大把茅苕铺在竹笼底部,然后横着在竹笼里撑上几根棍子,在最上面割点猪草。回到家里,提着满满的竹笼,给父母显摆,表明自己割得不少,然后趁父母不注意时,全部倒给嗷嗷叫的猪仔,为自己的聪明心里一阵窃喜。但偶尔也会让父母识破自己的鬼把戏,少不了一顿臭骂,因为父母总教导我们姊妹做人要勤劳、诚实。

那时弟妹还小,为了改变我割猪草偷懒贪玩的毛病,某个暑假开始父亲笑眯眯地对我和姐姐说:“放暑假好好割猪草,有奖励,一斤猪草一分钱!每天谁割多少,给你们登记,开学前奖励。”从小诚实的姐姐一脸高兴,问:“真的吗?太好了!”父亲说:“当然是真的,谁割得多,谁就挣得钱多!”我知道以后再不能偷懒了,从此就老老实实和姐姐一起割猪草。

有时,为了超过姐姐,早上偷偷比她早起,提着笼子自己去玉米地里寻猪草。有时,姐姐发现早上我比她寻得多,中午趁我睡着时,就提上竹笼出去多割一次,等我睡醒了,她第二次割猪草也回来了,全天总数又超过我。第二天,我又会找机会多割几斤,超过姐姐。有时我们割得太多了,提不动,母亲就去用扁担挑回来。

那个暑假,我和姐姐常常早出晚归割猪草,互相照顾,互相追赶,乐此不疲。

开学那天早上,我嚷着让父亲给我发奖金。父亲拿出记账的小本子,扒拉着算盘,算了下,好像我和姐姐每人割了五百多斤。我正想着挣那么多钱可以买糖吃了,父亲却笑着说:“算下来,你们暑假每人能挣五元六角钱多一点,五元钱刚好够学费,剩下的买本子就够了。”我当时有些生气,很失望,心想父亲怎么哄人呢?父亲看出我的不乐意,笑着对母亲说:“我们俩女能干得很,一个暑假自己劳动把学费挣出来了!猪喂大了,过年多给俩女吃点!来,每人给你奖五分钱,明天买个冰棍吃。”母亲说:“就是,都是强女!开学了,好好念书。”虽然我还是有些失望,但是听了夸奖,再有冰棍吃,终于高兴了。

多年过去了,当年和姐姐你追我赶割猪草的情景历历在目。当然,从此也养成了诚实做人踏实做事的习惯。

除夕,满院红红的对联

最喜欢两句格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最初在我家中堂和大铁门柱子上看到这两句话年纪还小,并不知道他们的意思,只觉得父亲把它们当对联写下来挂在中堂上,肯定不简单,很重要。就问父亲:“这几句话什么意思呀?”父亲严肃地说:“记下来,长大自然就懂了。”

那时候过年,小孩盼望穿新衣服,大人忙着准备吃的,村子里杀猪宰羊,到处飘着浓浓的年味。每到除夕前一天,我家就成了全村最热闹的地方。天不亮,全村的大伯、大爷们腋下夹几张红纸,就会陆续到我家院子里找父亲写对联。每年父亲总是早早地准备下几支毛笔、一大瓶墨汁、几本对联书,让母亲和我们把院子里打扫干净。只要有人来,他总是乐呵呵地说:“快来,快来!你们坐!”然后在院子里摆一张桌子,很认真地帮着每家折红纸、裁纸、粘纸、在对联书上选择合适的内容,选好了就弯下腰站在那里写。

那时我挺自豪,常常爱挤在父亲桌子跟前帮忙。父亲写几个字我就赶快双手拉住对联的一端,慢慢地向后拉。等父亲写完了,我连忙和主人小心翼翼地抬着,晾在我家院子里。腊月寒风大,怕对联被风刮跑,就在菜地里拾几个土坷垃压住边缘。就这样,父亲给一家家写大门、猪圈、厨房的对联,一站就是多半天。有时写一会,站起来伸伸腰,有时连饭也顾不上吃。寒冬腊月,有时父亲写的时间久了,手冻得发僵,就让母亲拢一盆火,实在冷了,就把双手在火上烤一会再写。

等到除夕下午,村子里开始响起鞭炮声,还有邻村的人来我家找父亲写对联,父亲很高兴地折纸、裁纸、粘纸,认真地写。写好了让我帮着在火盆上烤。有时太晚了,母亲说:“我家的还没写哩。”父亲说:“怕啥?先给大家写,我自己带手着哩。”我记得,每年除夕,天黑了,冷嗖嗖的,写对联的人陆续走完了,我家院子里剩下很多土坷垃。母亲唠叨着:“你看你啥事嘛?自己贴上墨汁,大冷天站一天,现在连给祖先的纸都没烧,院子里到处扔的土坷垃,自家的对联还没写!”父亲会一脸疲惫地说:“不要紧,你说乡里乡亲的找来了,咋能不给写?”然后叫上我和姐姐、弟弟、妹妹去给爷爷奶奶烧纸钱。有时天太黑,我们有些害怕,父亲就会放开嗓门唱几句秦腔,给我们壮胆。

几乎每个春节,我家成了全村最后一个贴对联的。有时实在太晚,父亲太累了,大年初一早上起来才贴对联,捡拾满院的土坷垃。

那时候大年初一,我最自豪的事情就是和姐姐在村子里挨家挨户读对联,数父亲一共写了多少副对联。数着数着,似乎明白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含义。

几十年过去了,梦回故园,满院的对联红红的,映着父亲慈祥和蔼的笑容,在我的记忆里暖如火焰,灿若云霞。

岁月如歌,人在旅途。今后无论身在何处,心在何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梦里故园,永远是我心温暖之所在。

杨雪琴笔名故园之雪,洋县贯溪人。喜欢一杯茶、一本书、一米阳光,独享一个人的浮世清欢,营造三个人的简静安然。

logo设计:尚斌奇

插图:源于网络

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zhue.com/wzfb/93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