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家比较好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index.html
我的故乡在江西吉安新圩江头毛家村。
自上学始,每当填表,父母便告知在“籍贯”一栏里,填“江西吉安”。那时,对故乡的印象仅仅是一个词汇、一个概念。
毛家村位于纯化河(又名富水)中段。父亲出生在毛家村,是家中长子;母亲出生在黄塘村,亦家中长女。两村隔富水河相望。据祖母说,母亲的亲妈与祖母同姓、同村,若查一下家谱,或许未出五代,故父母亲有表亲婚配之嫌。“文革”前,南来北往的亲戚都在我们家落脚。亲戚来家,同父母说着家乡话,使我们从小就熟悉了乡音;母亲总是忙前忙后,做一桌的家乡菜,招待乡亲,我们也跟着享受。可口的家乡菜,让我们尝到了舌尖上的乡味。最馋人的有:红曲肉、粉蒸肉、禾花鱼干豆豉炒辣椒等。
可故乡究竟是怎样呢?
年回乡:只匆匆看了一眼
年暑假,我工作的单位组织中层以上干部游井冈山,并允许带一名子女。于是,我便携女儿同行。行程结束,我向领导请了两天假:我的家乡就在井冈山下,想去看看。
堂弟祖棠已是吉安市的文联副主席、作家,得知我们获准假回老家,便搞到了一辆吉普车,陪同我们去。一路上,吉普车犹如一艘小船,在泥泞不平的道上颠簸前行,不时溅起尺把高的泥浆。到了村里,见过二伯祖母及堂叔姆诸亲,甚是新鲜、激动、欢喜。女儿想要如厕,乡下仍用茅坑,异味难闻,苍蝇成群,脏得无落脚之地,吓得女儿逃出来。稍息,众亲留饭。祖棠赶紧催我们上车返回吉安市里用午饭。
临别,见吉普车周围站满了人。听说有在外的毛家人回村,村里人都出来送行。这些乡亲虽都不认识,也叫不出名,但感觉毛家人的脸型都和父亲一样,这应该是曾祖父的基因。家里有一张曾祖父的照片,脸庞清秀俊朗,蓄着一撮很好看的山羊胡,面相十分和善。
第一次回到故乡,只匆匆看了一眼,时间不到2小时。
前排:二伯祖母(左二)招秀姆(右);后排左起:女儿、作者、祖棠弟、智溢叔(摄于年8月)
年回乡:走进裕元巷祖屋
年3月,我携女儿再次回了故乡,是为完成母亲的心愿,将曾祖父母、祖父母、叔祖父母、父亲、大哥等亡故亲人的照片送回老家,按辈分排列在裕元巷祖屋的客堂间。
走进裕元巷:几十年来,常听父母、乡亲提及的“裕元行”(吉安口音),左右两排六栋传统小型高密度清代民居建筑,巷道由青石板铺就而成,祖屋的门板上有描金绘彩的图案字画,隐隐透露着当年裕元巷的繁华盛景。屋内墙壁上一人高处,有一道明显的水印。智溢堂叔说,那是去年(年)夏天,江西省发生前所未有的大洪灾,老屋底层半截被淹在水里一个多月,水退后留下的印痕。我不仅感慨,年前的老屋,是经得住风雨的建筑。
裕元巷祖屋门上的的描金绘彩的图案字画(摄于年10月)
改革开放后,故乡开始有了变化,每家每户屋后的茅厕不见了。出外打工的青年老表,赚了钱都回来建了楼房、别墅。二伯祖母家也盖了新屋,更宽敞明亮了。
这次回故乡,仍是祖棠弟搞车接送我们,又专程去了敦厚(属吉安县),拜见了祖棠的父母亲、我的堂叔智淡夫妇。叔叔姆姆热情招待我们在附近的饭店吃饭,厚珠姆特地做了一大盆粉蒸肉,比起母亲做的,味道更纯正。毕竟母亲离开家乡几十年了,做的家乡菜多少也变了味道。犹如她的口音,不再是纯正的家乡话,而是“洋泾浜”:家乡话+普通话+上海话。回到上海后,我对母亲说:乡下的粉蒸肉真好吃。
年回乡:见识了毛家村
我对故乡的兴趣似乎越来越浓。年10月,我和姐姐结伴重上井冈山旅游。我们特地提前2天出发,先去了毛家村。这次,我是有备而来,忙着拍摄总祠堂冬官第、分祠堂仰公堂、裕元巷、裕元巷的祖屋(曾祖父分给祖父和叔祖父的老屋,门楣上方刻有他亲自书写的四个大字“吾庐可爱”)、“吾庐可爱”门上的描金绘彩、裕元巷的青石板等,并爬上老表在建的三层楼房屋顶拍摄。
俯瞰毛家村
富水河边
俯瞰毛家村,宛如青山环抱中的一方墨砚。四周山峦起伏,郁郁葱葱。东南方纯化河潺潺流入,河岸是高高的古樟树,将清清的河水拥入怀中。毛家村拥有六百亩稻田和八百亩山地,连成阡陌的稻田,正值秋季收割后,在阳光的照耀下,一片金光灿灿。村里有大面积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是年重建、坐西向东的总祠毛氏宗祠及其“冬官第”牌坊。“毛氏宗祠”由时任吉安专署专员兼吉安县长李正谊挥毫题写。
毛氏宗祠及“冬官第”牌坊
“冬官第”牌坊遥对东方的笔架山。毛氏宗祠东面的半月形池塘,叫聚星池,聚文曲星之意,俗称月塘。沿月塘西岸,有一面两米高砖砌的漏花格粉红色屏墙,宛如排列有序的众星捧着一弯明月,故又叫七星伴月。月塘与毛氏宗祠、仰公堂之间是平整的鹅卵石广场。广场上曾竖有高两米的条状方形红褐色石柱,刻有本村清代国学生、太学生、秀才等学者的名字。
聚星池
毛氏宗祠是目前江西省境内发现的最早用水泥建造的祠堂。祠堂内的缕空木刻,精美绝仑;斗栱飞檐,巧夺天工。木柱抬梁,楹间梁坊,卷棚,孱亭,美伦美奂。毛氏宗祠亦是毛家村的标志性建筑。整个格局是按赣中传统建筑风格布局,“两井三进”,青砖、灰瓦、马头墙,红米石立角,青石门框、横担。廊前的四根水磨石屋柱,每根高3.5米、直径78厘米。当年从美国运回来“洋灰”(水泥),请上海知名建筑师设计,江浙工匠手工打磨,全部手工操作。施工时,上面用洋铁皮水壶洒水,下面由人工用石头磨,耗时一个多月,造价占去整座祠堂的一半。
牌楼匾额上隐约留下一点痕迹,字迹已无法辨认
柱子上方,仿意大利风格的卷草花饰,水泥浮雕“狮象四瑞”、水泥文竹型下水道。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座豪华富丽的牌坊光彩夺目,乃农村罕见的中西合壁、古今结合的新颖建筑。这些鲜明的西方文化元素和传统民族工艺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毛家人接受先进理念的时代特征。在同时代周边的祠堂建筑中,可说是绝无仅有。可惜祠堂内的一些文物,在“文革”中遭到破坏,有的被砸,有的被铲,牌楼匾额上隐约留下一点痕迹,字迹已无法辨认。
年7月,毛家村已被命名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同年又列为“中国传统古村落”。毛氏宗祠、裕元巷、义学会、纯化区第八乡苏维埃政府旧址、锡庐和部分古民居,都已列入吉安市文物保护名录。在村干部陪同我们参观毛氏宗祠时了解到,他们现在的任务就是保护古村原貌、弘扬古村文化,并已着手古村文化的恢复建设。裕元巷六栋民居墙上,每栋都对应安上了大学以上学历的精英名牌,蓝底白字,十分醒目。
裕元巷祖屋墙上的名牌
上图:曾祖父毛伦及其名下祖父毛礼锐、父亲毛智汇、大姑毛智凤、二姑毛锦凤、三哥毛祖桓;
下图:堂叔毛智汉,堂姐毛挥、毛铮铮。
叔父毛智源
锡庐墙上的名牌
二伯祖父毛锡吾,堂弟毛祖棠、毛祖棣
村里还建了一间小型展览室,里面展出了一批毛氏文化名人的图片和事迹。粗略浏览了一下,有祖父、叔祖父等照片和资料。
中午,由村干部陪同我们到新圩街上毛家人经营的“毛家餐馆”吃饭。我们有点受宠若惊。席间,尝到了正宗的毛家菜:红曲肉、粉蒸肉和禾花鱼干等地道的家乡味,感受到浓浓的乡情。
众乡亲在毛家餐馆前合影:祖棣夫妇(左一、二),作者(右一)、祖芸姐(右三),村干部(右四、五)
此行收获满满。二伯祖母年事已高,被儿孙接去城里住了。这次在村里停留的时间稍长,由堂弟祖棣自驾车接送我们。我们姐弟仨特地在“冬官第”前合影留念。
我们姐弟仨特地在“冬官第”前合影留念。左起:作者、祖棣、祖芸
年回乡:沐浴毛家文风
毛家村是一个“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古村落,有族谱,却没有村史。年初,一场波及全球前所未有的“新冠”疫情爆发,为防疫情扩散,所有人都遵守宅家的纪律。利用这段宅家的时间,我和三哥祖桓完成了《共同的记忆——富水河边的故事》。
《共同的记忆——富水河边的故事》主编毛祖桓,副主编毛祖蓉,顾问毛智淡、毛智溢,书名题字毛智溢(年10月出版)
在裕元巷四德堂毛氏族人的共同回忆中,我对故乡毛家村、毛氏的繁衍脉络、毛氏的文化渊源等,有了更详尽的了解。同时萌发了再回去看看的念想。年9月,一拨驴友相约上井冈山后下吉安,我便专程回到吉安做东,并陪同他们一行参观毛家村。
村干部与众驴友合影
左五起:作者、堂哥毛祖榕、村长毛小华、堂叔毛智溢
据家谱记载:宋朝淳熙年间(公元一年),先祖从江西吉水九都越田(现属吉水八都镇),来到新圩富水河西畔的马塘毛家开基,至今已有一年历史。毛家村原名马塘毛家村,也叫西河村,今属新圩镇江头村所辖,距新圩镇街五华里。这座小山村,竟走出了一百三十多个大学以上学历的精英。这一奇特的现象,引起了现代人探秘和解读古村文化现象的兴趣。年12月,《井冈山报》以题为“一个博士教授成群的家族村落”报道:“这个村户,人中,走出了9名正副教授、9名正副高级工程师、4名博士和1名硕士”。年,《吉安县报》在“建国五十年吉安县之最”的通栏标题下,又以“高知群第一村”作了报道。
村里正在策划“毛家村出嫁女儿回娘家”活动,正好被我赶上了
早在清朝中后期,马塘毛家村祖辈几代人,有国学生6位;太学生毛仁炬(高祖父)等3位;邑文痒2位,优廪生1位,郡增生毛义均(曾祖父)兄弟。朝庭授九品冠带9人,恩授九品2人,赐登仕佐郎2人、例授登仕班郎1人、登仕郎6人、修职郎2人、未入流衔4人。荣县贡元匾、获荣匾贡元及府经历、受保举县丞、巡检等各1人。毛芳京(天祖)受聘京城大鸣府幕宾、继而考取户部供事。在那个年代,毛家村有这么多知识人才,从事教育文化工作者甚多,自成体系,颇具特色,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崇高声誉,被称为庐陵“毛派”。
向驴友介绍我的祖屋“吾庐可爱”(李国花摄)
从清末、民国直至新中国成立以来,新圩江头毛家村文风愈盛,至年,全村共多户余人。包括居住在国外的,有大学学历人以上,海外留学11人,美、英、香港访问学者3人,硕士18人,博士8人;教授10人,副教授4人,讲师1人,中小学教师30余人;高级职称30余人,理工医药科技人才不少于50人;厅处级领导干部多人,企业高管10余人等。
毛家文风,以“裕元巷”人尤为突出。这条位于村中央不足百米的小巷,一公子孙“仁、义、礼、智、祖、积、盛”共七个辈份,其中“义、礼、智、祖”四代人中,教授、研究员、高工、高记、高编、企业家、博士、硕士、留学人员等高级人才就有六十多位。其渊源,还得从高祖毛仁炬说起。
高祖建巷留下家训
高祖父毛仁炬(年—年)前清秀才。其父毛芳京,随泰和县万合乡彭庆钟太守赴京师,聘为京城大鸣府幕宾,后考上户部供事,却未及到任身先卒。毛家族谱上有明确记载,毛芳京葬在京城守御府衙门后园。
天祖芳京离家赴京时,其独子仁炬才4岁,与母相依为命。母靠纺纱织布为生,抚养独子,支撑其读私塾,终积劳成疾。仁炬十余岁便辍学在家,悉心侍奉瘫卧在床的母亲。待母亲病好转,即去新圩街彭老板的棉纱店当学徒。遂彭老板年事已高,见仁炬忠厚能干,善于经营,便将店转让给他,自己只入一小股份。仁炬取店名为“裕元和棉纱店”。他的经商是十分成功的,40岁前后,已经“积产数万金”,主要用于建筑裕元巷,还用于济困、行善、兴义学和培养后人。
裕元巷
年,在毛氏宗祠西北面、仰公堂西面的村中心,遂建了两排各三幢、门厅东西相向、砖木结构、青砖灰瓦的二层楼房,两排楼房之间构成通往南北、长50余米宽2米的小巷,取“裕元和棉纱店”中“裕元”二字,名裕元巷。村人亦称裕巷路。
高祖仁炬因家境贫寒未能走读书科考的正途,后利用捐监的途径从商人变成了低级士绅。但他对子孙却要求极严。在他六十寿辰时,长子次子商议为他立匾庆贺,被他阻止,并勉励子孙道:吾一生清洁所者,但求无亏空债累足矣,此外非所荣也。且尔等能奋志前程,以诗书训子孙,令世世不乏读书种。则名由此扬者,亲即由此显矣,余亦何患无功名哉?
汉儒有“遗之千金,不如遗子一经”之说。高祖仁炬虽身家数万金,并未图个人享受,或像普通土财主那样置田置业。为了达成“士人十年读书,十年养气,尔等欲求学问有成,必先以变化气质为主。”的教育理念,他在村里村外大力提倡办义学、书院并给予科举考试的奖励。曾由高祖仁炬提倡、毛家村与几个邻村合建,创办过一所小规模的书院,取名“志和书舍”,地点在杨梅市,离毛家村还有一段路。资金由几个村的大户人家认捐。
志和书舍横匾
高祖仁炬有6子14孙,却只为后人留下了几十亩田产。但其“谦逊以持己,宽和以处世”,“生平慷慨,见善心趋”等美德,成为裕元巷毛氏族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事亲至孝”和“忍辱睦邻”的事迹,亦在乡里传为佳话。关于毛仁炬的种种美德,在裕元巷历经数代至今还在传诵着。
曾祖首论培养人才
曾祖父毛义均(年—年,别名毛伦)清末郡增生,同盟会会员。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与兄毛仪相继主管吉安地方教育二十几年(任教育局长),是吉安第一代教育事业的开拓者,终身从事教育工作,有崇高的声誉,具有远见卓识。年,在主修三派宗谱《序》中,特别提出“尤以培植后贤为第一要着,专以培植后贤为主将来人才迭出。”首次提出着重培养人才的鲜明论述。
毛伦像
祖屋门楣上“吾庐可爱”为毛伦所书
祖父创办文山中学
祖父毛礼锐(—)我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杰出的教育史学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留学英国美国硕士。年,国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祖父放弃继续深造回国。当时南昌已遭日寇飞机轰炸,许多人向南流亡。他看到很多流亡到吉安的失学青年迫切需要上学,为了给众多青年创造就读机会,便立志要在吉安创办一所中学。经与其父毛伦商量,得到了完全赞同并鼎力支持。祖母拿出自己积蓄的多元法币作为筹办经费。祖父的胞弟、《大刚报》社长毛礼键(号健吾)慷慨给予赞助。为了纪念吉安富田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激发广大青年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气节,学校遂取名为“文山中学”。当时的教育部部长陈立夫亲笔题写了“江西私立文山中学”校牌。由毛伦老先生担任文山中学校长。
毛礼锐像
江西私立文山中学涉及到吉安新圩毛氏家族“义”、“礼”、“智”三代人。文山中学师资一流,名师云集,其中也凝聚了毛氏家族的许多精英。办学规模从最初的初中部约人,发展到既有初中部又有高中部,在旧文山中学的基础上又兴办了新校(二伯祖父毛礼鋆,号锡吾,任校长),在新校中还附设了高考的补习班,从而满足了不同学龄段学生的不同学业需求。学生来源从一开始针对南下流亡的失学青年,到后来的兼收并蓄,有本村的,也有邻村的,有男生,也有女生。文山中学的学生以农村子弟居多,毕业生中也出了不少人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学生后来踊跃报名参加了抗美援朝。文山中学的办学经费完全自筹,从家族和社会上也得到一些赞助,正常运转后则主要依靠学费收入,没有花政府的一分钱。师资队伍中还吸收了一些革命烈士的后代,其中有人在遇到国民党军队迫害时,校长毛锡吾先生挺身而出及时去救援。年秋,毛锡吾校长自愿将私立文山中学及全部财产捐献给国家。同年底,文山中学即与阳明中学及其他私立中学合并为“省吉二中”,不久后改为“吉安一中”。
吉安一中留影(年5月,李国花摄)
文山中学自创办起历16个春秋,是一所非常有特色并具有家族特点的私立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从而在吉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毛氏宗祠“冬官第”
毛家村人以耕读为本,重德祟文。毛氏宗祠及其“冬官第”牌坊,是毛家村耕读文化的主要载体。
祠堂,在中国的农村,是延续了两千多年农业文明的产物,是宗法制和礼制的产物,是维系家族的物质载体,也是精神凝聚力的象征。游子无论身处何地,未有敢忘宗祠的。家族的记忆系于斯,列祖列宗祭于斯,家族的辉煌历史展于匾额、楹联,日日昭示在子孙面前,家规族规记于斯,行于斯。
毛家村的祠堂却不同于一般的乡村祠堂,令人惊奇者有:
一曰多。毛家村当年规模并不大,二、三百人而已,却有4座祠堂,毛氏宗祠(冬官第)是总祠堂,下属三个分支祠堂:仰公堂、仕公堂与慈节堂。进入宗祠大厅,正中便是文接堂,毛氏宗祠又名“文接堂”,寓意“传承文明、文化接力”;文接堂北面,是坐西向东的仰公堂,门楣上方是“文光普照”四个大字;东北方则是仕公堂,门楣上是“福德第”三个大字;村西还有“慈节堂”。这样的布局恐怕在我国其他地方哪怕是规模较大的村落也是不多见的。这些祠堂名都体现了重德崇文的理念。毛家人崇尚知识、重视文化在堂名中得到充分的反映。
二曰具有明显的徽派建筑风格。据说曾有从事古建筑的专家,提出一说,徽派文化一定向南扩散了,结果长期未找到实例。后来偶然到了毛家村,发现文接堂上有露天天井,下有接雨水的四方池子,大喜道,这就是徽派建筑风格!
文接堂上有露天天井,下有接雨水的四方池子(摄于年5月)
三曰中西合璧。毛氏宗祠门前以四根水磨石屋柱为基调,以飞檐翘角、瓷板贴花为特色,是一个中西合璧、古今结合的典型建筑。
四曰涉及的先人多。很多地方的祠堂只涉及或供奉一个先人,毛家村的祠堂则涉及多位先人。周朝时的毛国,后及“工部”、“冬官”,即浙江衢州迁往江西吉水的毛让。“尚书”则是指毛让的二十世孙毛伯温。“葩经世泽”,追溯了毛姓族人毛亨、毛苌的历史。年,中国毛氏研究会给邯郸市鸡泽县政府颁发毛苌像书证,认定毛遂为毛姓的始祖,毛亨、毛苌为毛遂后人,确认邯郸鸡泽是毛遂故里,韶山毛氏是鸡泽毛遂的直系后裔。
今本《诗经》即由毛诗流传而来。《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共篇,经孔子删定,并教习弟子,后大行天下,流传于世。《诗经》对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而其之所以能够流传今日,毛亨(大毛公)、毛苌(小毛公)两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秦始皇焚书坑儒,毛亨深知李斯其人,费尽千辛万苦方将《毛诗》保留下来,后传给了他的侄子毛苌。《鲁诗》亡于两晋,《齐诗》亡于曹魏,《韩诗》亡于北宋,唯独《毛诗》得以流传下来。
五曰不同的祠堂造成的亚文化之间已稍有差异。南方十里不通音,在小小的毛家村,竟因为祠堂不同,村东头和村西头的个别乡语发音都产生了差异。
“大丈夫出囊脱颖”
毛氏宗祠里的牌匾、对联、朱红大字,耀人眼眸,更感浓郁的文化氛围。细细品味一幅幅对联,可以体会教化族人是祠堂最主要的任务。“冬官第”牌坊的两边对联“葩经世泽冬官第,工部名家刺史堂”,示意毛苌珍美的《诗经》世世恩泽着冬官后人,诗书传家;冬官门第,是个工部尚书、刺史等朝庭高官的大家庭,才俊辈出。牌坊水泥柱上贴的对联“司空司马第,太守太保家”,司空是指龙城毛氏始祖毛让公曾任工部尚书大司空,太守是指让公长子毛休任吉州太守,他们的子孙后代中有毛伯温等或任太子太保,或任司马之职。
“迎尚书以就养心能兼孝;因刺史而兆基官即为家”
文接堂两壁上写有“忠”、“孝”、“节”、“义”四个大字。而柱上的对联则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敦宗笃族敬尊爱亲”。这些内容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宗祠大厅往里,是上厅中和堂。匾额上书“中和堂”三字,两侧的对联是“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继宗祖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导毛家子孙立世做人的准则,指出耕读为本、勤劳节俭的沧桑大道。“葩经世泽”、“出囊脱颖”、“棒檄承欢”等歌颂毛姓圣贤独有的宗联,将思绪带进那远古的时空隧道。“迎尚书以就养心能兼孝;因刺史而兆基官即为家”表明毛家村迁自吉水八都龙城。
中和堂
“中和堂”两侧的对联是“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继宗祖一脉真传克勤克俭”
仰望祖宗神龛上方“寝成孔安”的花板,耳边仿佛回响着孩童低诵毛诗《诗经·殷武》的声音。站在“忠、孝、节、义”四个大字面前,令人油然生起一种庄严肃穆的神圣感觉。当我们每个毛氏子孙立于祠堂前,看着文接堂外牌坊上“葩经世泽冬官第”的对联,追思毛氏先人保护流传《诗经》的历史典故,口中吟诵着“关关雎鸠,在河之州”,“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等《诗经》名句时,能不为之动容,为之自豪吗?
故乡山好水好,养育了一代代从这片沃土上走出去的读书人,文风鼎盛,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年,以“废科举、办新学”为先驱,以教养学,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毛派文风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便在庐(陵)、吉(水)、泰(和)文化领域奠定了主导地位。
年,叔祖父毛礼键创办《大刚报》并任社长。次年,时任国民党中宣部长周佛海电令该报停办。他便弃官,带领报社全体人员不畏艰险,坚持抗战到底,创办敌后航空版,将报纸义卖金和募集的十万多个救急包寄往前线,支援前方抗战;并多次发起募集寒衣活动,将募集的衣物和报社全体人员捐出的一个月工资,直接送到河南遭受洪灾的灾民手中。报纸发行到河南及江南各省,深受广大民众欢迎。报社遭日机三次轰炸四次搬迁,仍不畏艰险困苦,坚持宣传抗日并支援前线抗战,被誉为世界创举。
《庐陵文化》关于叔祖父毛礼键(号健吾)的报道(年5月摄录村展览室)
抗战时期,毛家青年学子首次演出爱国文明戏,轰动十里八乡,来看戏的观众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年正月,父亲回家过春节,在“锡庐”新屋楼上操琴,其妹(我的大姑)唱《苏三起解》。村里人都赶来观看,“锡庐”新屋老屋楼上楼下和院子里挤满了观众。这是毛家人在农村超前的文明之举。
在村西部,纯化区第八乡苏维埃政府旧址依然保存完好。全村几家房屋墙壁上,东井冈乡苏维埃政府用石灰水写的大幅宣传标语依然保存清晰。有六位红军烈士名字,镌刻在吉安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和将军公园的石壁上。
年春节始,村农民业余剧团,登台唱采茶戏,演唱革命戏曲,深受大众喜爱,荣获农民协会赠送的“文艺之光”锦旗。
毛氏宗祠内的匾额“柱国元勳”及“诗学一派”字迹已得到修复
这次回乡,我欣喜见到毛氏宗祠内的匾额“柱国元勳”及“诗学一派”字迹已得到修复。首次进入了仰公堂参观,堂内已修复一新,两边的墙上排列着毛氏家族精英的大幅名牌。宗祠里新立了三块功德榜,其中两块镌刻了年、年和年,毛氏族人为修膳仰公堂祖祠捐善款的人员名单;另一块是年为建设毛家美丽乡村的捐款、捐物名单。毛家人为修护古村传承文化的一片拳拳桑梓意,殷殷故乡情跃然墙上。
仰公堂两边的墙上排列着毛氏家族精英的大幅名牌
村里的展览室已更名为毛家村理事会办公室。室内焕然一新,原有的照片、资料都重新整修布置,室中央安放一张兵乓桌,可以接待参观者。令我感动的是,二伯祖父毛锡吾的旧居“锡庐”,正在修膳如旧,近20万资金由其子孙承担,其中次孙毛祖棣担了大部。
二伯祖父毛锡吾的旧居“锡庐”,正在修膳如旧
族兄毛祖榕代表村里参与浙江衢州清漾毛氏家族的历史发展研讨多年,同时也是毛家历史文化名村的筹建人员之一。祖榕哥对我说,一俟经费到位,各项工作完善,毛家村将对外开放参观。他想将毛家村办成一个文化教育基地,每天能接待4辆大巴的学生,让莘莘学子看看,这个古老的小山村,先贤们是怎样读书报国的。
右一为祖榕哥陪同驴友参观(李国花摄)
参观完毕,我们的中巴车驶出了毛家村。在往新圩街的十字路口,新立了一尊磐石,上书:中国传统村落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毛家村。回望远处白云出岫的笔架山和近处蜿蜒清澈的富水河,毛家族人称之为“揖富水灵气,仰笔架文采”。多年来,毛家村筚路蓝缕,栉风沐雨,一路走来。值得欣慰的是,仁炬高祖的子孙的确没有辜负先人的一片苦心和厚望。毛派文人为科教兴国作出了巨大贡献,也留下了许多做学问、做人的感人故事。
村口的磐石
故乡,早已不是一个词汇、一个概念。故乡的山水、稻田、池塘与宗祠,已经刻录了族人的记忆,融入了民族记忆的一部分。我对故乡的情感,已经酿成了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常在心中念想,常想回去沐浴故乡的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