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天一春季拍卖会
预展:6月5日-6月6日
拍卖:6月7日
地点:北京金茂威斯汀大饭店
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7号
清玩聚珍
6月7日15:00
至于玩好之物
宝玉之器,珍物宝玩见其辉煌错落者星布棋列夫今人之重古物非重其物,重其年久不坏见古人所制与古人所用者如对古人之足乐也明/李渔《闲情偶记》沈存周制锡轴头罐清康熙H5.3cm日本藏家旧藏轴头罐,是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罐式,罐体形状颇似卷轴画的轴头,为明永乐时期创烧,造型为上小下大,斜直腹,底内凹,颈腹之间有板沿,弧形帽式盖,器体纤巧。轴头罐造型的来源一直是个谜,国博仅存的一件“永乐青花轴头罐”,是记录中最早的瓷器作品,永乐之前并无发现同类景德镇作品。据资料记载,永宣时期大量引用伊斯兰金属器为原型,在景德镇制作了很多新颖经典的青花瓷,轴头罐正是仿伊斯兰铜制墨水瓶而来,永宣时期古人并无墨水这种书写工具,故将原型改为装浆糊的小罐(故名糊斗)是合理的推测。后期雍乾时期又复出现,尤其雍正官窑器制作极精。本轴头罐以锡制成,造型新奇特异,典雅端庄,卧足寰底,下腹微凸,出沿背部圆润有力,直颈中空带盖,通体清新素雅,比例拿捏恰当,器壁坚硬,厚薄适中,线条极其流畅,包浆浑厚老辣,通体泛水银色,罐身通体起自然氧化斑点,古人称之为鲶鱼斑,充满岁月痕迹。盖内小行楷书落款“戊寅小春鹭离制存周”,刀工锋芒尽显劲秀有力,可见沈氏镌刻之功力。戊寅年为年,当时沈氏年长69岁,正属制器巅峰之时。此器旧配日本老仕敷与桐木盒,木盖内部与仕敷底部都有日本收藏者的考证提拔,更显出古人对此器的珍爱程度与递藏关系。无论案头陈设,还是欣赏把玩,极简的线条与舒适的手感,都是令人无比愉悦的,不愧是件文房珍品!沈存周(-),字鹭离,号竹居主人,浙江嘉兴人。康熙初,沈存周居嘉兴春波桥,能诗,善以锡制各式锡具,以锡壶多雅驯。所治锡器,镌以自作诗句。镂刻的诗句、姓氏、图印即世工书篆者不能过。据《耐冷谈》载:“元、明以来,如朱碧山之银槎,张鸣岐之铜炉,黄元吉之锡壶,皆勒工名,以垂后世,不闻其言诗也”。△轴头罐参考△沈存周锡刻诗文壶故宫博物院藏水晶鹌鹑盒一对清中期H5.3cm;L9cm展览:JOSLYNARTMSETM出版:ELEGANCEOFTHEQINGCOURT,lOT91.水晶质,圆雕鹌鹑盖盒。鹌鹑刻画写实,栩栩如生。鹌鹑呈蹲伏状,形态悠闲,整体造型敦实可爱。细节刻画细致入微,翎羽清晰毕现,排布整齐细密,层叠有秩。鹌鹑身内掏为空膛,并一分为二,背与头部设计为盖,腹部为盒,结合处依羽毛之形状呈锯齿状,以严密的子母隼口互相契合,整器设计巧妙。鹌鹑是清代宫廷常用的图案和器物造型,“鹌鹑”谐音“安居”,寓意平安、安居乐业。鹌鹑式盖盒为清宫经典器物,因构思巧妙深受皇室喜爱,多为玉雕,也有牙雕、木雕等品种,水晶制品并不多见。盒内可贮存小件首饰、香料等物品。同类器物可参考故宫博物院藏青玉鹌鹑盖盒、首都博物馆馆藏白玉鹌鹑盒一对,形制、表现手法均与本组相似。本组水晶鹌鹑盒,整体与细节惟妙惟肖,将鹌鹑的神态表现得灵动机警,制作手法具有明显的宫廷风格。△出版:ELEGANCEOFTHEQINGCOURT,lOT91.△清白玉鹌鹑盒首都博物馆藏宫廷竹簧六边倭角香盒清乾隆H3.6cm;D7cm美国藏家旧藏这件文竹盖盒形制、题材、做工等具有明显的宫廷造办处特征,为清乾隆时期作品,故宫收藏有多件类似文竹作品,可相互对照参阅。盒作六边倭角式,盖与身子母口相合。通体包镶文竹为饰,盒盖顶面贴饰法轮火焰纹,中心圆圈内为法轮,周围饰以火焰纹,外围再饰以勾连云纹,布局规整。倭角处饰以绶带式纹样。这类佛教题材纹饰在清宫文竹作品中常能见到,以八宝纹居多,具有吉祥的寓意。盒身侧面以装饰如意锦纹及变体几何纹样。此器形制小巧可人,典雅规矩,色泽深沉,包浆厚实。器虽小,但做工极为细腻,细节处理一丝不苟,体现出乾隆造办处制器的严谨与细致,为同类制品中较为突出者。清代宫廷工艺技术是我国古代工艺技术史上集大成的时期,既有继承又有创新,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但由于过分重视技巧,往往流于卖弄,格调欠高。此件倭角文竹盒则不仅技巧高超,而且气质不俗,在清代工艺品中是罕见的。△清竹簧四季花卉盒清竹簧八宝嵌竹丝盒故宫博物院藏竹雕仕女图香筒清代H17.5cm崇龠轩旧藏明代以来,竹刻艺术蓬勃发展,佳作迭出。同时,大量表现文人和仕女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这件作品,正是竹刻和香事两种文化融合的产物,且因其竹刻功力的不同凡响,令其熠熠生辉。作品通景布局,奇思佳构;仕女刻画数人,人物神态与衣饰的表现各自亮丽,犹如百卉争妍。在雕刻功力和艺术水准上,能跻身于竹刻史上第一流的作品之列。雕刻细腻,人物体态与松叶部位,比例恰到好处,令画面生动万分;用材考究,雕刻纤巧,是一件展现古人文化情趣和竹雕艺术的杰作。端石松皮砚(原配黄花梨盒)清道光16×11×2.5cm款识:鹤舟王玉璋,字鹤舟,别号松巢外史,晚号厂隐山人,天津(一作沧州)人。嘉庆年间,曾在刑部任职,后继任雷州知府。山水浑厚古朴,雅近王原祁,得浑灏渊懋之气。郑云麓观察尝赠诗有“王廉州后復雷州”句,人遂以王雷州称之。娴骑射,解音律,尤喜藏砚,因名所居曰冻云馆。著有《冻云馆诗集》《清画家诗史》《桐阴论画》《墨林今话》。△《砚德清风:清代宫廷用砚》展览故宫博物院紫檀仿剔犀如意云纹香盒明代D6.5cm铜谛听纸镇元代H2.5cm;L10cm日本藏家旧藏铜瑞兽纸镇,皮壳温润老到,周身红皮绿锈,显示出年代的久远。瑞兽具虎头、独角、犬耳、龙身、狮尾、麒麟足,貌似龙非龙、似虎非虎、似狮非狮、似麒麟非麒麟、似犬非犬,应为地藏菩萨经案下伏着的通灵神兽谛听。此铜谛听呈趴伏状,形态温顺,雕刻写实,可见脊背、腹部骨骼纹理,同类表现手法在古代肖生玉中经常能见到,特别是玉狗中多见。整体形制与其工艺,古拙万分。相传谛听可以通过听来辨认世间万物,尤其善于听人心。谛听独角表公断力,龙身表吉祥,虎头表示智勇,犬耳表善听,狮尾表有耐性,麒麟足表四平八稳。民间广泛认为谛听沾有“九气”,即“灵气、神气、福气、财气、锐气、运气、朝气、力气和骨气”,能起到辟邪、消灾、降福、护身等作用。一些虔诚的佛门信众更是相信沾上谛听的“灵气”即能使家运昌隆,基业常青;孩子佩戴则茁壮成长,长大能成为诚者、贤者、智者、悟者、觉者、寿者;成年人佩戴则心想事成、大吉大利。后人更神化为神犬谛听晓佛理,通人性,避邪恶,视为吉祥的象征。合金铜胡人献宝明末清初 L9cm崇龠轩旧藏胡人侧身坐象背上,象卧伏,神态温顺。胡头戴软帽,圆目高鼻,直视前方;着长袖衫,双腿搭于象背之上,手捧宝物,作献宝之姿。象在远古时期已被驯化役用,商周时期即出现以象为题材的作品。唐代以来,因于帝国强盛,外来的胡人又常见于艺术品的创作中,胡人骑象的形象多有。东南亚进献的动物即有象,被豢养在宫廷兽苑中,有专人照看,并有固定的食料供应。本品描绘,就是胡人在象背上作献宝之姿的场景。这种题材背景与深层次原因,是国力强盛的写照;国家富强时,即有外来胡人颂扬盛世,或献宝或乐舞。因此,这件器物的特点极为鲜明:铜质精良,刻画优美,寓意上乘。铜鎏金封侯五峰笔架元代L20.5cm;H15.5cm笔架亦名笔床、笔格、笔山,是古代书案上一种暂时放笔或架笔的专用工具。文献所记,笔格至少在南朝已经流行。唐代诗人陆龟蒙有“自拂烟霞安笔格,独开封检试砂床”的诗句。宋明人亦皆称为笔格。笔架的质地计有各色玉雕、铜鎏金、仿古铜、哥窑、定窑、木等,造型则有山形、子母猫形、十二峰形、三山与五山形。这件绝妙的铜鎏金封侯五峰笔架,其丰富的艺术塑造,在很小的范围内分出数个层次,营造出深远的意境。以浮雕等技法为主,造型圆整可爱,刀法质朴凝练,将山峰感形象地塑造出来,是一件极具特色的艺术品。整体设计巧妙,造型生动,融实用与观赏于一体,别出心裁,趣味横生,是文房器用中的名品。铜得令加官婴戏香熏明中期H18cm明代官箱型,箱上童子手持武将头盔,为典型明早期制式(参阅明孝陵武将石相生,不同于晚期头盔,与馆藏崇祯皇帝御用盔形制有明显区别)。两童子赤身外披一件罩衣,符合成化-空白期婴戏图“成化一件衣”之特征,且发髻开脸均呈现明中早期特征,不同于万历以后的婴戏图,呈“大头娃娃状”且内穿衬衣,综合判断此件为标准明代中早期成化左右的一件难得“得令加官”婴戏铜熏。黄玉平安得子明晚期H6.2cm佳士得(香港).10《古今》Lot黄玉质,带有糖色,玉质致密莹润,圆雕童子抱瓶。刻工利用糖玉部分巧作童子身体,玉瓶则利用了黄玉部分制成。童子呈站立状,双手抱瓶于身前,开脸喜庆,笑容可掬,头顶有双发髻。瓶鼓腹,造型敦实,开口较大,内膛宽敞。此器童子的造型、开脸、衣饰处理,以及童子与瓶的比例关系,均具有明末婴戏特征。此童子抱瓶设计精巧,可一物多用,即可充当水盂,也可作为花插使用,置于案头作为陈设亦妙趣横生。葡萄紫料器碗一对清代H5.2cm;D11cm款识:乾隆年制料器,指用加颜料的玻璃原料制成的器皿或工艺品。料器又称玻璃器,元末明初,料器工艺品开始逐渐流行,惟价值高昂,多半是宫廷所用。清代以来,料器制作工艺多在北京和山东。《青州府志》中介绍:琉璃器,出颜神镇,以土产马牙,紫石为主,法用黄丹、白铅、铜绿,焦剪成珠、穿灯屏、棋局、帐钩、枕顶类,光莹可爱。物以稀为贵,此器的材质和工艺制作非同寻常,风格高贵而华美。雕瓷素三彩雪山大士清代 H9.5cm雪山大士,又称瘦骨罗汉、雪山婆罗门。在佛教经典《大般涅盘经》中载,佛祖入雪山苦行,唯食诸果,绝形深涧,不涉人间,结草为庵,被鹿皮衣。雪山大士,就是佛祖曾经在雪山苦行的苦修形象。彼时,雪山大士绝形深涧,不涉人间,结草为庵,被鹿皮衣。因此,大士的塑造往往是瘦骨嶙峋者。本件作品,大士端坐含笑,方面长耳,隆高鼻准,两目陷出深凹,两颐瘦如枯癯;左脚曲起,双手扶膝,作思维状,以体现深山独处,思维坐禅之况。外一圈修饰如雪洞式的佛龛,质地似如同珐琅彩般光彩夺目。大士像容貌奇古而趣味隽永,整体塑造有别于传统形式的佛像。以夸张而浪漫的手法塑造,其构思巧妙,工艺考究令人称绝,令大士有种八风不动之感。铜鎏金神仙立像清代H10cm此像与道教神祇有关。汉唐以来,道教盛行,从宫廷到民间,对道家的信仰尤甚,此像便是这种信仰的真实反映。南北朝时期,道教已开始盛行造像。此后道教造像在技巧和风格上,多受到佛教造像的影响,例如神像或坐或立于莲座,双手合十等。甚至有道教神像和佛像塑造在一起,如北魏始光元年造的佛道像,左为道像,右为佛像。在《道藏·三洞奉道科戒营始》有:凡造像皆依经具其仪相。唐时,道教得到长足发展,造像活动亦为风尚。根据信仰和美学,道教造像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规范和艺术——人物形象生动逼真,面部表情丰富,人物性格突出,衣纹洁简,刀法粗犷等风格。道教造像,不论是艺术表现手法还是工艺技巧,都对古代雕塑艺术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这件神像,头上束冠,眼睛略向下视,浓眉粗鼻;身着长袍,飘逸扬起,深直平梯式衣纹,线条匀称细密而凸起;双脚著靴,立在莲座上。整体秀骨清像,细腻传神,展现出道教文化的光辉。铜鸭式香熏 明代H26cm由上下两个部分,以子母口衔接成鸭式香薰造型。鸭为上等精铜所制,呈昂首站立鸣啼状,通身錾刻羽纹。腹部内空,可贮香料,其上履羽翅为盖,香气通过张开的鸭口飘出。底置一方形铜座,鸭之双脚踏于底座之上。唐宋以来,香事文化盛行。譬如薰香,上至庙堂下到普罗民众无不热衷。鸭形香薰便流行于两宋,成为香事器物的亮丽风景线。此香薰为仿宋代器型,嘴部、羽纹、腿部、爪部都力求写实,比例合理,姿态挺拔;整体构思奇巧,设计合理,是同类作品的代表。△明代版画上的鸭式香熏明铜鸭式香熏故宫博物院藏铜太平有象嵌宝石象首腿三足熏炉清早期H36cm香事贯穿千年文化生活史,可谓自古以来熏香就是风尚。特别是对于宫廷而言,熏香必不可少。这件熏器,整体塑造象形,熏炉分上下两部,炉足即为象鼻,镶嵌有宝石,炉盖透雕高浮雕,盖修饰精美卧象,身体各部位比例恰到好处,体态生动,背托宝瓶,寓意太平有象。太平有象是传统吉祥题材,寓意海晏河清,象征太平盛世。象为神兽,由来已久。大禹时代,分天下为九州,有白象耕土的事迹,此事即为天下太平之兆。《汉书·王莽传》载:天下太平,五谷成熟。唐代温庭筠有诗:四方无事太平年,万象鲜明禁火前。唐代刘庚《稽瑞》引《孙氏瑞应图》言:王者政教,得于四方,则白象至。象形熏器,体形硕大,工艺华丽,气派非凡。这类器物常用于宫禁之内,在宝座、卧榻、案头等旁边,长伴帝王之侧。古天一春季拍卖会预展6月5日10:00-21:月6日10:00-17:00拍卖6月7日12:30自有乐处-杂玩书房6月7日14:00金和轩-玉器专场6月7日15:00清玩聚珍6月7日19:30缘起-藏传佛教艺术6月7日20:30帝胤至宝地点北京金茂威斯汀大饭店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7号阅读原文『清玩聚珍』电子图录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