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者:向端
竹
影
案
例
向端,湖北省宜昌天问初中语文教师,“湖北省青年教学能手”,“宜昌市高效课堂创建先进个人”,“宜昌市优秀教师”,“宜都市十佳语文教师”,“宜都市优秀教师”,“宜都市优秀共产党员”。获第三届全国初中教师基本功展评二等奖,第三届湖北省教学竞赛第二名,宜昌市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宜都市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执教宜昌市级展示课2节。
1.抓住关键词、句,提炼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品味文章语言,调动学生体验,感受生活之美。
3.理解“寓教于乐”的匠心,领悟生活到艺术的升华。
品味语言,调动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进行审美体验,感受生活之美。
理解爸爸的“寓教于乐”的教育和作者艺术启蒙的匠心,领悟生活到艺术的升华。
一、赏国画,感受艺术之美。
师:(课间欣赏国画)一张纸、一支笔、一砚墨,便写意出山水风情、花草虫鱼,这空灵而含蓄的艺术之境似乎难以言说,而我们的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居然把一件童年趣事写成了一篇也富有国画般意境的文章,在生活中寻到了艺术的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竹影》。
二、寻竹影,把握主要内容。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请大家再浏览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概括这样记叙类的文章内容,一般都是抓住记叙的几大要素——
生1:时间、地点、事件……
师:而在概括事件的时候,老师告诉你们要善于抓住文中出现的核心关键词、句,而这,文题、导语又会给我们方向。
师:时间?人物?地点在?
生2:吃过晚饭后,我和一群小伙伴、爸爸,在水门汀
师:注意汀字的读音哦!水门汀在哪里?
生3:在院子里。
师:干嘛呢?也就是事件?
生4:我们在看竹影……
师:你看,我们就扣住了哪个关键词?
生5:竹影
师:我们还做了哪些和竹影有关的事呢?请在“竹影”前加上动词来表述。
生6:看竹影、描竹影、谈竹影、赏竹影
师:好,我们一起来概括:
师生:吃过晚饭后,“我”和一群小伙伴在院子里看竹影、描竹影,然后爸爸来了和我们一起谈竹影,谈国画艺术的知识,引领我们走进艺术的——殿堂。
三、品竹影,发现生活之美
师:有人说孩子就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善于联想和想象,总喜欢从不经意的生活中发现美,文中的孩子们发现了生活中哪些美呢?你认为美在哪儿?找一处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圈点批注,可以同桌或者四人一小组以这样的句式合作欣赏。用“他们发现了______的美,你看,_______________(原句),我认为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子表达。
生1:我发现了月亮的美,美在“隐”“切”这些字眼,竹叶像一把把小刀儿,像调皮可爱的孩子,把月亮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呢!
师:孩子们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啊!可是竹叶怎么会把月亮切到了呢?
生1:孩子们肯定是把竹叶联想成一把把小刀儿,竹叶把月亮分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的。
师:这竹叶就像调皮可爱的孩子了!月亮呢?
生1:月亮也像可爱的孩子啊,我们是抬头透过竹叶看那美丽的月亮,它也就自然若隐若现,仿佛隐在竹叶间了,仿佛在捉迷藏啊!
师:多有情趣呀!来,读一下!读的时候,重音就落在“隐”和“切”字上哦!
生读
师:重读可不等于加大音量啊,把月亮吓跑啦!我们可以轻轻地读,舒缓地读(生齐读)
师:边读边联想这月光朦胧、竹影摇曳、光影交错,多美的意境!
生2:老师,我想说这里的“闪烁”,月亮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那光忽明忽暗,富有动态美。
师:嗯,这可是个新鲜的发现!
生3:我喜欢这一句“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想一想,太阳下山后,天还没有黑,这光“弥漫”在窗际,似一层轻纱,笼罩着大地,轻盈而神秘,朦胧而温馨,仿佛电影中的一幕。
师:是啊!太阳下山后,天空的光线是怎样的?
生4:幽暗
师:什么意思?咱们来组词理解吧!
生4:幽,幽静;暗,昏暗。
师:好,那请你轻轻的读,想象此刻的天色,昏暗而幽静。
生读
师:你的朗读,让我仿佛真的看到了这样一幅画儿!
生5:“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这一句中红光渐渐地减弱,有一种图画的色彩美。
师:“乏了油的灯”你见过吗?
生5:见过那种快要燃烧完的蜡烛,那光很微弱,慢慢地变化着的。
师:哦,那微弱的光怎么会“一跳一跳”地沉下去呢?
生6:我观察过落日的,如果用心去观察,盯着落日看,真的是变化很快的,感觉就是一跳一跳的啊!
师:哦,你说的是落日的光的变化很微细
生7:用孩子的眼光来看啊!仿佛那温柔的夕阳都是像他们一样蹦蹦跳跳的回家去了呢!
师:说的真好!那就请我们调皮可爱的男孩子来读吧!在脑海里呈现这样一幅白天将要结束,夜幕就要降临时的画面。
生8:老师,我有一个地方很喜欢,可是又有点不理解,就是这里,“正在看得出神,似觉眼梢头另有一种微光,渐渐地在那里强起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月亮的清光让我想起了一句诗“”,刚才还是红光,现在成了清冷的月光,暖色变成了寒色,不仅有色彩的变化,还写出了带给人的感受,可是这长音阶又是怎么回事?
师:有没有哪位同学学过音乐啊?先帮我们解释一下长音阶短音阶吧!
生摇头:不知道
师:那老师来暂且当一下音乐老师吧!简单地说,长音阶常用来表现明亮、欢快的调子,如《军队进行曲》,“短音阶”常用来表现暗淡、忧郁、清冷的调子,如小夜曲。
生8:那这是写音乐的啊?
生9:是啊!暖色就是长音阶,寒色就是短音阶!
师:你看,光影的变化竟然幻化成了音乐旋律,看来艺术是相通的呢!孩子们的发现多么敏锐,视角多么独特,想象多么丰富,老师已经沉醉在孩子们艺术的发现中了。就让我轻轻的读,大家静静的听,闭上眼睛,想象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我们一起沉醉吧!(配乐,范读)
师:你们发现没,这段文字有写竹影吗?
生10:没有
师:那和“竹影”有关联吗?
生11:有关联,它们都是在为“竹影”做铺垫。
师:是啊,没有天光月色,哪来竹影婆娑。孩子们还有怎样新奇的发现?
生12:孩子们总是那样细心、充满好奇。我从这里“细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看出来的
生13:他们还描自己的影“像一只青蛙”呢!
师:哦,他们真善于——
生13:善于联想。
师:瞧,孩子们自由烂漫的游戏,不也是生活中美的画卷吗?这一幅幅画面,可谓是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趣!你们的童年生活里有过这样的“美”吗?说来我们一起分享!
生14:在地上踩自己的影子
生15:还玩过手影游戏
师:哦,手影游戏?怎么玩的?给我们做个示范?
生上台
师:就像我们今天的一种——?
生:皮影戏!
生16:小时候玩的可多啦,什么跳房子,丢手绢啊!
师:那你小时候就有表演的欲望呢!女孩子个个天生就是舞蹈家。男孩子呢?
生17:玩泥巴!
师:如果有人引导,以后说不定就是雕塑家、建筑家哦!跟文中一样,孩子们总是善于想象,在平常的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也创造快乐,殊不知,他们已经在艺术的大门外跃跃欲试了!
四、谈竹影,理解“寓教于乐”
师:但这种描影式的画法是不是艺术呢?谁已经告诉我们了?
生:爸爸
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3-5段,找出爸爸是怎么看待我们的描影游戏的?
生1:“谁想出来的?这画法真好玩呢!我也来描几瓣看。”,还有“……终究缺乏画意,不过好玩罢了……”
师:这两个“好玩”的意思一样吗?
生2:第一个“好玩”,爸爸是肯定的,很欣赏的。
师:读读看?什么表情?
生2:微笑
师:他呵护了我们天真的童心,批注一下,要学会做笔记哦!那第二个呢?
生3:好像不是赞同
师:为什么?从哪里看出来?
生3:从这几个词“只不过”、“罢了”“终究”
师:很好,你能抓住关键词。他认为这样依葫芦画瓢,还没有上升到画儿的艺术,如我们课前欣赏的那一幅幅美丽的国画!生活中的“好玩”到艺术的“好美”是有距离的,是需要艺术的引领,需要艺术的技巧的。这时,孩子们可疑惑了,他们忍不住提出了三个问题,是谁来解惑了?
生:爸爸
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第5、6两段,概括出爸爸和我们谈论了哪些国画知识?和同桌一起去发现,注意抓住关键词、短语或者句子来提炼信息哦!
生4:“选择与布置”,好看的姿态、竹叶的结合
师:这是回答哪个问题呢?
生4:竹为什么难画?
生5:色彩的选择,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
师:这是什么写法?
生5:对比,
师:这样就突出了我们中国画讲究的是——
生6:神似,是一种美的姿势、活的神气。
师:是啊,这就是竹画要追求的境界,也是中国画追求的神韵。如此抽象的艺术道理,爸爸因势利导,巧妙地在三问三答中娓娓道来,完成了对我们艺术的引领。这无意的一次游戏竟成了一堂生动的艺术启蒙课,这真可谓是“寓教于乐”了。可见这位爸爸既是艺术家,也是教育家哦。
师:有人说他就是作者的影,那“我”又是谁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让我们走进丰子恺的世界。
(1)注释①,了解丰子恺生平。(2)补充相关助读资料(PPT)
a《丰子恺文集》艺术卷,有一条编辑标准,适当选用一些以通俗生动地文字深入浅出地传授绘画音乐基础知识,起了启蒙开拓作用的作品。
b《竹影》一文还被收入版的《少年美术故事》。这是丰子恺先生创作的艺术启蒙连环故事,它用第一人称,分别讲述姐弟俩接受美术和音乐启蒙教育的经历。写作目的是对孩童进行美育。
c丰子恺女儿丰一吟老师说里面的“我”是丰陈宝(丰子恺先生的另一个女儿),弟弟是丰华瞻(丰先生的儿子)。那华明是谁,丰一吟说这个人物应是虚构的。
师:明白了吗?“爸爸”其实就是丰子恺自己,“我”是——?
生:丰子恺先生的女儿。
师:为什么这么写?
生1:丰子恺先生是想借一个具体的故事,更加生动形象地来阐述艺术原理。
五、赏名作,领悟艺术之美
师:而文中的“我”真的领悟了吗?让我们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生读
师:领悟了没?从哪句话发现的?
生1:似觉更有意味。那些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似乎都有意义,表现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
师:那咱们一起来欣赏下吴昌硕的的《墨竹图》,你领悟了吗?
生2:你看,左边那幅墨竹分明有一种“疾风知劲草”的味道,从竹叶的方向看出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
生3:右边那幅看起来就要平和得多啊!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呢?
生:从竹叶的肥瘦上
师:是啊!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艺术之美需要创造,由生活之美到艺术之美更需要艺术的引领和艺术的技巧。生活——艺术,其实很近很近,请让我们拥一颗童心,携一双慧眼,在生活艺术的天空里,自由飞翔……
编辑:伍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