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影为何能行云流水

北京治疗白癜风好方法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197040.html

虽然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丰子恺的作品《竹影》给人以行云流水、浑然天成之感,应该是大多数读者的共识。丰子恺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细读文本,笔者以为,是文本结构的层层递进与铺垫艺术的运用。

一、文本结构的层层递进

文本结构的层层递进首先表现为文本整体结构的层层递进。

人教版课本注释说《竹影》选自《丰子恺文集(艺术卷)》,其实这一注释有点笼统。丰子恺有一本《少年美术音乐故事》全文用第一人称,分别讲述姐弟俩接受美术和音乐启蒙教育的经历,是一本对孩子进行艺术启蒙的书,《竹影》一文即出于此。结合文本出处,细读全文,本文的主旨大体上可概括为,丰子恺借一个具体的故事,更加生动形象地阐述欣赏中国画的基本常识。本文可以理解为用文学的方式进行艺术启蒙。

纵观全文,大体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课文第1、第2段,主要内容是对天空和光影的描写,即对大自然的描写;第二部分为课文第3段,主要内容是叙述三个孩子的游戏;第三部分为课文第4段到文末,主要内容是以孩子的三问与父亲的三答来阐述欣赏中国画的基本常识。

我们先来看看这三个部分的逻辑关系。

显然,第三部分是课文的主体,第一、二部分是课文的序幕。如上文所言,本文主旨可以理解为用文学的方式进行艺术启蒙,用具体的故事生动形象地阐述艺术常识。我们知道,艺术是对自然人生的表现,所以课文第一部分用2个段落的篇幅细致地描绘大自然的光。月光是竹影形成的前提,竹影又是本文讨论中国画的载体。所以课文第一部分细致生动的描写是丰子恺要借助说理的具体故事的发端。

课文第二部分,即第3段叙述描写了三个孩子在月光下谈天以及画人影、描竹影的游戏。

丰子恺说:“儿童对于人生自然,另取一种特殊的态度,犹如一块洋钱,在我看了立刻想起这是有效用的一块钱,是谁所有的,与我有何关系等等;而在他看了,只见一块深圆闪白浮雕,何等美丽!”(丰子恺《关于儿童教育》)丰子恺认为儿童是天然的审美主义者。课文第一部分写自然的美,第二部分紧承第一部分写儿童对自然的态度:在游戏中进行审美。显然课文第二部分是对第一部分的递进。

儿童虽然是天然的审美主义者,但是由于受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及注意力易分散等不足,儿童须要艺术的引领人才能真正走进艺术的殿堂。于是“父亲”出现了,文章主体部分的“三问三答”很自然地呈现出来。

根据以上分析,文章的三大部分很清晰地呈现出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先描述自然的美(课文第1、第2段);而后描述儿童对自然的态度,即在游戏中审美(课文第3段);最后写艺术引领人父亲引领孩子在游戏中走进艺术的殿堂(第4段到文末)。

除了文本三大部分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之外,本文整体结构的层层递进还表现为段落与段落之间的环环相扣与照应之美。

第1段的最后一句是“我和弟弟就搬了藤椅子,到屋后的院子里去乘凉”。正因为到院子里乘凉,才能有机会仔细观察天空中光的变化。文章第2段主要写傍晚天空中光的变化——夕阳之光消失,月光散发出清辉。第2段的最后一句是“来的是弟弟的同学华明”。第3段叙述三个孩子在游戏中审美。很明显,华明是其中的主角。第3段的最后一句话是“爸爸也蹲在地上描竹叶了,这时候华明方才放心,我们也更加高兴,一边描,一边拿许多话问爸爸”。第4到第6段“爸爸”一一回答孩子们的问题,显然,爸爸是这三段的主角。课文第1到第4段形成了环环相扣的回环之美。

很明显,文章的结尾“那些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似乎都有意义,表现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是对第5段中父亲的话“其实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与第6段中父亲的话“但这时候画家所描得,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所以不妨用红色来描”的照应。这表明父亲的艺术教育已经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了,同时也形成了文章结构上的照应之美。

文本整体结构有了这样的层层递进使本文行文看似随意,实质井然有序,步步为营。读起来,自然有行云流水之感。

除了文本整体结构的层层递进之外,文本结构的层层递进还表现在句子与句子之间衔接得非常自然,近乎天衣无缝。这里以第1段为例。

吃过晚饭后,天气还是闷热。窗子完全打开了,房间里还坐不牢。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我和弟弟就搬了藤椅子,到屋后的院子里去乘凉。

即便是夏日,吃过晚饭后,天气一般就不再闷热了。可是这一天“天气还是闷热”。正因为天气闷热,所以“窗户完全打开了”。第1和第2句无缝对接。如果窗户打开后,房间里不闷热了,孩子们是无须走出房间的。可是天气的闷热让“房间里还坐不牢”,于是孩子们走出房间,就看到了“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的屋外全景图。第2句与第3句无缝对接。太阳已经落山,但落山的太阳尚有折射之光使天还没有黑,这折射之光就是“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第3句和第4句浑然一体。房间里闷热,外面没有完全黑,尚有幽暗的光,于是“我”和“弟弟”搬了藤椅子,到屋后的院子里去乘凉。假设天完全黑了,一点光都没有,“我”和“弟弟”也不便搬藤椅子去乘凉。显然第5句和第6句也衔接得天衣无缝。

文本其他自然段的行文也是如此。看似随意为文,实际上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衔接非常自然,近乎天衣无缝。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读这样的文字,怎能没有行云流水之感呢?

二、铺垫艺术的运用

铺垫艺术的运用是阅读《竹影》有行云流水之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铺垫艺术的运用主要表现为整体结构的铺垫与细节描写的铺垫。文本整体结构的铺垫表现为文本整体结构的层层递进,这在上文已经论述了,故不再论述。在此,笔者重点论述本文细节描写中的铺垫艺术。

全文看似随意为文,实际上到处有铺垫。笔者先以“描竹影”这一文本核心内容的出现为例,分析本文在细节描写中铺垫艺术的巧妙运用。

本文的主要内容还可以概括为孩子们在描竹影过程中和父亲的一番对话。因此,描竹影是本文的核心内容,本文也以“竹影”为题。细读全文,“描竹影”这一文本核心内容的出现真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

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第1段)这句就是在生动地描写光的影子。竹影就是竹子在月光下的影子。显然作者在文本的第1段就为下文竹影的出现做了一次铺垫。

竹影是月光下竹子的影子,而第1段中的光影是折射的日光,于是作者在第2段中细致地描绘了日光如何渐渐消失,月光如何在东天的竹叶中散发它的清光。

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正在看得出神,似觉眼梢头另有一种微光,渐渐地在那里强起来。回头一看,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第2段)

形成“竹影”的两大要素:竹子和月光都出现了。显然作者在第2段为“竹影”的出现做了进一步的铺垫。

描竹影的人出现,才可能有描竹影的过程。于是关键人物“华明”出现了。

“唉,你们惬意得很!这椅子给我坐的?”他不待我们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剧烈地摇他的两脚。椅子背所靠的那根竹,跟了他的动作而发抖,上面的竹叶作出萧萧的声音来。这引起了三人的注意,大家仰起头来向天空看。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第3段)

华明的活泼好动使竹子因他的动作而发抖,发出竹叶的萧萧之声。这声音使下文描竹影的三个孩子仰起头看天空,看到竹叶的影子。注意到竹影了,这离“描竹影”又近了一步。显然作者在这里为“描竹影”做了更进一步的铺垫。

孩子们注意到竹影就立刻描竹影,这显得有点突兀,于是课文再次铺垫:对月光下人影的讨论。对此孩子们争论了一会后,华明将注意力从谈月光下的人影转移为描月光下的人影。孩子的注意力是很容易转移的,因此,描月下人影的孩子们很快又将注意力转移到描月下的竹影。至此,“描竹影”这一中心事件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

层层铺垫,自然水到渠成,读起来也就如行云流水了。

文章主体部分孩子们的三问,父亲的三答也使用了铺垫艺术。

孩子们问:“管夫人是谁?”父亲回答道管夫人善于画竹,她的丈夫善于画马。父亲的回答铺垫了孩子的第二问:“马的确难画,竹有什么难画呢?照我们现在这种描法,岂不很容易又很好看吗?”孩子们的第二问又铺垫了父亲关于中国画画法的讲述。艺术启蒙之旅由此开始。孩子们的第三问:“竹子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用绿颜料撇竹叶,不更像吗?”这第三问又铺垫了父亲关于中国画重“神气”的讲述。艺术启蒙之旅因此继续深入。

孩子们和父亲的“三问三答”的过程就是层层铺垫的过程,这“三问三答”的过程又铺垫了全文的结尾:“我回到堂前,看见中堂挂着的立轴——吴昌硕描的墨竹,似觉更有意味。那些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似乎都有意义,表现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艺术启蒙之旅开花结果。

文中父亲在讲述画竹的方法时说道:“画竹不是照真竹一样描,须经过选择和布置,画家选择竹的最好看的姿态,巧妙地布置在纸上,然后成为竹的名画。”这难道仅仅是画竹的技巧吗?写作,乃至于所有的艺术创作都是如此——“经过选择和布置”“选择竹的最好的姿态,巧妙地布置。”文本结构的层层递进与铺垫艺术的运用就是本文行文过程中“最好的姿态”、“巧妙地布置”。文章因此而行云流水,浑然天成。

(摘自《语文教学研究》,年第9期)

《语文教学研究》编辑部

  真:-

投稿信箱:ywjxyj

tefl-china.net;ywjxyj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zhue.com/wzxj/79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